春节的历史演变,这些春节要素积攒了几千年,要丢掉也很容易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太多的演变,网上很多历史爱好者在说春节的来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春节不是一点点积攒而来的,而是早已有之,只不过后来发生过演变而已,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春节发展史。我打算给大家画一个“春节大礼包”,然后咱们一边聊,一边按历史顺序往里面放东西。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春节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因为它与历法密切相关。那时候人们虽然不知道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但是时间长了总会发现春、夏、秋、冬在轮回出现,于是发明了干支纪年的方法,也就是——上古干支纪元。这里面的纪元,是以四季轮回中春天的起点“立春”为元,“元”也就是开始的意思。干支纪元我们今天还在用,2020年是为庚子年,由于这一历法以观察太阳的运转规律而设计,因此后世称之为阳历。

到了夏代,出现了以观察月亮的运行规律为标准的记录历法方式,纪元的单位也改成了月亮的“月”,一年分十二个月、一月为正月、一月的第一天为每年的岁首。也就是说,从夏代历法(简称——夏历)开始,一年的最重要的这个时间节点由立春换成了一月的第一天。后来的商、周、秦都对历法进行过数次修改,修改的具体内容我们就不多说了,以免读者看了觉得混乱,毕竟这些修改对后来春节的发展影响不大。
到了大汉王朝诞生了太初历,这是一种结合阴阳的历法,因为上古干支纪元的阳历,更有利于记录跨度较大,特别是六十年以内发生的事非常方便而不至于乱。而夏历也就是阴历,对于农业、农民、农事的各项事务具体操作时间的指导作用更为准确。因此结合后的综合性立法,被称为“阴阳历”,又由于阴阳历以阴为主、阳为辅,因此后世还是简称其为夏历。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朝以前是历法的主要形成期,因诞生过不同的历法,每年的岁首也随之更换过多次。随着大汉王朝的文化集大成,历法也随之集大成,因岁首是正月之旦,元旦一词也就诞生了,成为当时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主要活动就是祭祀祖先,夏历和其中的元旦到此定型后,接下来的各朝代就开始为其增加各种“花样”了。

魏晋南北朝开始为了给元旦做准备,从前一天也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开始一夜不眠,被称为守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除夕。因此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过年不再是正月初一这一天的事,而是加上了前一天的除夕。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比较年轻,靠着文臣武将的扶持才上台,因此他对大臣们的尊重也在历代君主中显得格外突出。过年的时候李世民会在金箔上书“普天同庆”四个大字送给朝中文武,这种庆祝方式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被称为“拜年帖”,在互送拜年帖的过程中——拜年的习俗就出现了。

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发展到隋朝时正式发明了火药,到宋朝时普及率已经很高。用火药做成的爆炸器具被称为“炮”,过年期间宋朝百姓会把“炮”编成串,是为“编炮”,后来随着“炮”的制作越来越精细,编成的串也越来越长、越来越细,形成鞭形,于是“编炮”就叫成了——鞭炮。从周代就有的百姓门前挂的两块用于辟邪的桃符木板,到宋代时也被加以改良换成了纸,并且随着文化的极大兴盛,纸上所书文字也越来越文雅,后来逐渐被应用于过年,春联正式出现。

明代时对于明以前的历史典故和民间神话开始大量成型,过年期间加入了贴门神、贴灶神等习俗。明朝还将过年期间得点灯庆祝时长延长到了10天,这样不仅使得正月十五成为重要的节日,而且由于夜晚点灯天数长,对于古代长期受制于宵禁的百姓来说,这10天就成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快乐源泉,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的庆祝方式也开始定型。

我们都知道清代的皇帝很喜欢学习汉人文化和模仿汉人古代王朝贤君的作为,于是过年期间就写一些大“福”字送给大臣们,大臣们如获至宝贴在门前炫耀,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贴福字的习俗。

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礼,和历朝历代对于元旦这个最重要节日在内容上的丰富,到封建王朝末期发展到顶峰,但到了民国差点将其斩断。其实也不能说怨谁,其根本原因还是晚清太落后了,穷怕了也被打怕了,逼的人们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都好,只要是自身带着的都是落后的。
欧洲中世纪的立法很单纯,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甚至都算不得历法,因为他们以耶稣的生日为岁首,完全是纯宗教性的。后来一个意大利医生为了让历法更贴合自然规律,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更为准确,于是对这一宗教历法进行了改革。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批准实行这一改革后的历法,因此被称为——格里高利历。原先西方一年中的第一天不再是耶稣诞生日,西方元旦和圣诞被区分开来。这一立法的诞生非常之晚,1582年已经是我国的明朝明光宗时代了。

孙中山先生希望将格里高利历法用于中国,为了推广的权威性,取了一个非常广泛适用的名字叫——公历,不仅如此,还把我国一直沿用的夏历中的元旦挪用到了公历中。但国家是由百姓组成的,沿用数千年的历法不会说变就变。汉语中一个事物往往有学名和俗称两个称谓,虽然法律上将元旦一词挪用了,夏历的岁首失去了学名,但民间可以用俗语“过年”一词来代替,后来袁世凯批准了一个新的词叫——春节,作为夏历岁首的学名。

公历这个词当初设置是为了宣传其广泛性,但当时民间好像对这一历法并不认可,流传的过程中仅仅是从这一立法以太阳还是月亮为记录标准来看待它,由于这是阳历的一种,于是现在我们通常俗称它为——阳历。而我们之前的夏历,经过大汉王朝时期的融合,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而且它对于一个长久以来的农业国家来说,其对于农业、农民、农事的指导性更为准确而一直没有被民间抛弃。1970年,夏历正式更名为农历,于是我们今天就处在了阳历与农历并用的双历法时代。

虽然民国的历法改革并没有把农历断送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以前历朝历代积攒下来的春节习俗在渐渐被“丢掉”。由于多数中国百姓为了践行这些传统春节要素,而出现了春运,但依然有很多人因工作原因或买不到合适日期的票而初一才能赶回家过年,对于这些人来说除夕便在“过年大礼包”中被抹掉;许多城市出于保护环境和消除火灾隐患考虑,鞭炮在“过年大礼包”中也被抹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祭拜祖先变得不再那么重视;贴门神和灶神在很多地区早已不再流行;本来历史上越过越长的年,因时代的步伐紧迫而变得越过越短,十五赏灯变成了一种奢求;如果不是在老家或者城市里的别墅,在没有院门的情况下,住“鸽子笼”的人们只有少数人会挂灯笼;大多数人早已不会计算干支纪年法,如果想知道今年是农历什么年,得上网查一下才行;南方虽然还有不少城市有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的庆祝活动,但也早已不属于常见事物。恐怕现在流传度最广的,也就剩下贴春联这一项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一些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看春晚、集福字等等。文章的最后我要祝大家:“春节快乐,庚子年大发财源!”
【更多有趣手绘历史,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匠画片】
-
戒煽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27 23: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