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度整理癖对极简的看法,这些絮叨也是给自己做个记录
这两天放假了。除了每天关注疫情,基本很少出门。上班时总想着,假期再好好整理下房间。尚未流行“极简”这个字眼时,整理就算得上我爱好兴趣、休闲活动、擅长能力、放松心情的范畴了😌
但这两天除了站在房间里,环顾四周,却几乎没动过手。如果只是整理,实在没什么好理的了。所有东西都乖乖放在原位。
然而,我却没有心满意足的感觉。反而有另一种蠢蠢欲动,很难说清楚的欲求。也许,可以用“极简”去形容吧。有一些物品,我知道它们在那,但我觉得它们有更好的归宿。不能简单归为:扔扔扔。是希望每个东西真正做到“物尽所用”。而不仅仅是“放好了”。
我尝试略微总结下自己的这些欲求,并希望能一天天去做到。看过一点极简的书,刷过一两集极简日剧,看了一些豆友的极简心得。但我没有对极简有固定的定义。现阶段:
1、争取让每一个我拥有的物品都物尽所用
第一条我摆这个,日用品是最容易的,把它们在保质期内一个个用完。不买功能类似的进来。比较难消耗的彩妆,留下自己会用的,其他闲鱼或送人。
2、用不上但确实有纪念意义的都归到一个收纳盒。
比如读书时的毕业纪念册,以前的日记本,读书时传的小纸条。。这些其实比一个单纯的物品更值得保留。但不要四处放置,全都归到一个地方。
另一种虽也有些纪念意义,但我看来是可以处理的。比如某个旅游景点买的纪念品,某个谁谁谁送的公仔,某件衣服。。这些可以处理掉。这样看来,精神上的纪念品会多保留,物质上的拍张照留个纪念就可以了。
3、让你不需要的在别人手里“物尽所用”
闲鱼或类似的二手交易app是一个途径。肯花钱买的一定是对方需要的。但也要看你时间和精力,花太多心思走闲鱼也会让你很累。还是要基本判断下它能不能出手比较快。
送朋友和家人。有些东西确实是身边人会喜欢和需要的。送之前询问下对方,让对方真实告诉你需不需要。
4、买实体东西需要更谨慎,尤其是装饰品
的确当你真正在考虑“极简主义”的时候,会有低购物欲望。感觉新的东西加入进来,会有一种负担。你内心会有点不希望日后也要再处理它。当然,我也看到不少人会说在“扔扔扔,买买买”的过程中转换。
买买买主要表现在想买很多看似很简洁的东西进来。比如收纳盒,瓶瓶罐罐。我的建议是除非它真的能带来很大作用再买。如果只是个装饰品,那就不要。
我在看一些改造出租房的帖子有时会想,为什么沙发上要放那么多抱枕,墙面上要挂麦穗,要买彩灯串在窗帘上,或者买块布遮掉不好看的东西。当然,我绝不是在批判这些,每人都有对自己房间绝对的处理权。只是我自己愈发可以肯定我不想这样,我不想房间有太多装饰的东西。
5、让每天都需要的东西放在最顺手的地方。非每日使用的也不要压箱底。
不要为了收纳而收纳。房间空无一物,却让生活不便利。开关柜门,关开抽屉,每天要用的东西也要都放在看不到的地方,对我而言也蛮麻烦的。所以,每日必需品我基本都是放在外面,很方便拿取。
我现在不希望的是某些东西我收纳好了,可能好几年都见不了光日(非上文我说的那种精神纪念品)。这样压箱底和放弃其实是差不多的。这现在是我需要做的,把这些物品慢慢处理掉。
6、学会欣赏现在拥有的东西。
我想每一个向往极简主义的人,都会有看自己东西“哪哪都不顺眼”的时候。比如我,曾经想把家里的碗盘统统换掉,家里现在的是青花瓷,总觉得不够极简呀,全部换掉其实也没多少钱。但是,最后我没有这么做。意识到极简绝不是让我们陷入另一种浪费吧。这时我看这些碗盘其实会更客观,根本不丑,反而也是简简单单的花纹,而且用了几年,质量非常好。
我想到以前看过一些书,会形容刚解放时一些物质匮乏但对生活有要求的女性,一身粗衣却很干净,家里的物品简陋却一尘不染,这也是一种极简吧。
7、学会存钱。
我不太相信,一个向往极简主义的人会是个月光族,或是借贷累累的人。极简,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个人他会经常审视自己拥有的,会审视是否要购买的,他就不会陷入对物质的无尽需求。存下钱也是顺其自然的事。
除了物品极简,生活也可以尽量保持简洁。银行卡精简,购物app精简,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打折优惠,开销有基本的规划,设定一些可达到的存款计划。这些会让你觉得生活是可控和有保障的。这种心境下,当你环视自己的家时,也会觉得更轻松。
8、极简是个持久的事,不是一两天就能抵达。
有人希望大整理一个周末或一个假期,就从此过上极简的生活。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学习和感悟的漫长过程。过程中,你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式,总之,极简最终是取悦自己。所以,我认为这是属于自我的一种修行。
以上写的这些,同时也是我想自己做个记录。也许过段时间,某些想法我也会有所改变。但我想要过的生活会更加清晰。
好好过日子,让自己的心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