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优质精神病宣言
15年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曾经是商场和管理学界人手一册的畅销书,与《把信送给加西亚》《谁动了我的奶酪》等给公司新员工培训的“洗脑秘籍”不同的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讲述的是领导者必须跳出日常经营和常规思维的桎梏,自己做调查做论证,不把别人的话当作圣经,然后果断执行改变从而及时摆脱行动和思维惯性。
某种程度上,《像疯子一样思考》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心理学上的版本,在阅读人群上,《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更适合大公司的领袖,而《像疯子一样思考》则更适合企业高层来检测自己是否应该创业,具备成为一个创业家的心理素质和行动力。在书中每章的结尾,作者都会请读者自己做一个小调查,确认自己是否到了创业的最佳心理状态。在他看来,创业者是一个“优质精神病患者”,有着疯子一样的梦想和激情,而行为上却能用理智控制自己——像疯子一样思考,是为了实现自我,而不是去伤害他人和现存的社会。
众所周知,英特尔董事长格鲁夫眼中的“偏执狂”,并非是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病一样,安迪·麦克纳布笔下的“疯子”,也并非是医学意义上的疯子——他要求你具备超人一般的素质,天才的灵感和机器人一般的执行力: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无畏、专注、意志坚强,有自信、同情心,而不是如同动物一样的冷酷、易冲动,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魅力、领导力和道德感,学会根据形势收敛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全面地考虑结果。
或许说,为啥创业的人更需要“像疯子一样思考”?一般而言,打算创业的人都具备相当的才能,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才能决定了你创业是否具备一定的基础,而个性的坚持,则决定了你创业的路上能走多远。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的领袖们,在创业初期,都曾面临卖掉公司、分钱散伙的选择。15年前,几十万美元就是能让人衣食无忧过一辈子的保障,如果没有对自己创造一个新时代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不用在商场上拼搏,在技术上步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的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然而,正如作者所言,这些领跑者有着精神病一样的“离死亡越近,你越能感到充满活力”的气质,以及“只能把你永远不打算去做的事情留给明天”的疯狂,才成就了这些企业的辉煌。
所以,直到今天,英特尔仍然采用的是集中战略,坚持在芯片研发上游的生态体系中布局,而不是在产品生产制造、营销和售后上发力,不采用多元化的战略,专注与集中,将智慧城市、智能星球作为自己唯一的梦想,同样,在通信技术上,华为也是致力于突破香农定理、摩尔定理的极限,在未来的5G通信时代中,将自己“28年只对准一个目标冲锋”的执着进行到底,在未来的大流量、低时延的通信时代,逐步建立自己的领先优势。
伟大和天才都是浴火而生的。在安迪·麦克纳布看来,与疯子的区别是,天才不是拥有过量的信心,而是对自己有信心。这意味着,天才会勇于挑战,学会失败,战胜自己内心的恶魔,而不是盲目自大。天才会重估一切价值,是对既有的习惯和模式进行反思,但前提是不忘初心,善待善人,恶对恶人,是我们不至于迷失自己的座右铭。用安迪·麦克纳布的话说,天才是优质的精神病人,像疯子一样思考,而不是如同疯子一样失去了自控力。
与庸众不同的是,优质精神病人不会让困难影响到自己,不会让焦虑压垮自己,不留恋过往、不过多忧虑当下、不过分担忧前景,也不会无所事事的混日子。他会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力,来克服日渐侵蚀我们的拖延症。尤其是当人们生活日渐安逸之后,往往会将以往的经验和判断总结为一种常识,而不去考虑,在未来的技术和人类变局中,人们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新路。成功的创业家,不是只会从别人的失败中获得启发,而是能忘掉自己以往成功的经验,活在当下,时刻重新思考自己的初心,远离狂躁和抑郁,直到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i
李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全球贸易到领先创新
- 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新动能
- 创新崛起中的人工智能 (1人喜欢)
- 异类的救赎
- 放爱一条生路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