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持续增长的价值怎么来?】
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投资特别厉害的人,那么我们最好跟着他去做投资。
我们知道某些人拥有特殊不对称的信息时,我们作为观察者,通常会去效仿他们。哪怕这个决定与我们之前做的决定相悖。
这个属于信息效应,《乌合之众》说的就是这个。但不同的是,此类决策葱网络科学上来看,并非都是《乌合之众》说的非理性决策。
“信息效应”通过弱关系就可以完成。但是脱离“眼见为实”的情况,要构建一个长期可持续的网络,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网络效应”了。
“网络效应”不同于“规模效应”。
共享单车属于“规模效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我投放的数量足够多,在一个区域就能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它没有“网络效应”,因为我使用了这台车,此时此刻它就不能被别人使用了,跟“共享”这个词还差点意思,这并没有增加网络的价值。

凯文·凯利曾经说过,一台传真机没有价值,但是有第二台时,两台机子就可以通讯,三台就可以形成网络价值。对应到现代,通讯手机的价值就是这样体现的,微信更甚。它们会把用户绑定在里面,“它们”不是指这个产品,而是指产品形成的“网络效应”。
这种单向作用递增的“网络效应”,就是单边网络效应。
《复杂经济学》的作者莱恩·亚瑟提过“收益递增”的概念:企业越是创新,就能获得越多的收益。而越多的收益,又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投入来做研发和创新。这种创新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会不断累积放大,形成正反馈。
在网络科学里,它对应的是“跨边网络效应”:一个产品面向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体,一个用户群体的加入,会让产品价值增加,影响另外一个用户群体的加入。

许多伟大的产品,iTunes、Airbnb、Amazon等等都是“跨边网络效应”的产物。这种正反馈正是靠跨边协同而不断加强,产生收益递增的经济效益。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