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四力统一理论;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理论;-猜想
电磁力与万有引力的统一-猜想:万有引力是两个物体原子间其中一个物体的原子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带负电荷的电子与另一个物体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带负电荷的电子的电磁力(静电力,电磁场互相作用力)的统计学汇总的表现。
如果以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为例,两个原子间的分别两个原子核之间会表现为斥力,两个原子间的分别两个电子之间表现为斥力,一个原子的原子核与另一个原子的电子则表现为引力。
一、以只带一个质子的氢原子为例,两个氢原子之间的静电力分三种特殊情况讨论:假设两个原子间的质子(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为x,同一个原子中质子(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距离为y(x,y的值是变量,x>0,y>0,y的值有取值范围,这里为简便起见假设了两个原子中同个原子中的质子(原子核)与电子的距离都为相同的距离y),电子的电荷量为(-q),质子(原子核)的电荷量为(q): 1.当电子都处于两个原子分别的质子(原子核)的连线的里侧时,用一个原子的质子(原子核)与另一个原子的引力减去两个原子分别两个质子(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减去两个原子分别两个电子之间的斥力:2*k*(q^2)/((x-y)^2)-k*(q^2)/(x^2)-k*(q^2)/((x-2*y)^2)=(-6*(x^2)*(y^2)-4*(y^4)+12*x*(y^3))/[((x-y)^2))*(x^2)*((x-2*y)^2)]*k*(q^2);即当(x/y)的比值较大时,两个原子之间的静电力呈斥力;2.同理可得当电子都分别处于两个原子的质子(原子核)连线的外侧时:2*k*(q^2)/((x+y)^2)-k*(q^2)/(x^2)-k*(q^2)/((x+2*y)^2)=(-6*(x^2)*(y^2)-4*(y^4)-12*x*(y^3))/[((x+y)^2)*(x^2)*((x+2*y)^2)]*k*(q^2);两个原子之间的静电力呈斥力;3.当两个原子中一个电子处于两个质子(原子核)连线的里侧,一个电子处于两个质子(原子核)连线的外侧时:k*(q^2)/((x-y)^2)+k*(q^2)/((x+y)^2)-2*(q^2)/(x^2)=(6*(x^2)*(y^2)-2*(y^4))/[((x-y)^2)*((x+y)^2)*(x^2)]*k*(q^2);当(x/y)的比值较大时,两个原子之间表现为引力;
二、当两个原子中电子不处于两个质子(原子核)的连线上时,可以将一个原子的电子与另一个原子的质子的引力进行力的分解,分解为垂直于两个原子的质子连线的作用力和平行于两个原子的质子连线的作用力;假设电子运动状态对于两个原子的质子(原子核)的连线对称,则电子垂直于两个原子的质子(原子核)连线的作用力经过统计学汇总后会相互抵消;平行于两个原子的质子(原子核)连线的作用力可以依照(一)的情况分析;
三、根据科学家的实验,观察,以及理论研究表明原子中的原子核处于不断振荡的运动状态,电子围绕着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核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所以原子中的电子,原子核因为不断运动还会产生电磁场,从而使两个原子产生电磁相互作用力;所以验证万有引力是两个物体原子间其中一个物体的原子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带负电荷的电子与另一个物体的带正电核的原子核,带负电荷的电子的电磁力(静电力,电磁场互相作用力)的统计学汇总的表现还要考虑一个原子中的原子核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电磁场对另一个原子中运动的原子核,以及运动的电子产生的电磁作用力。
假设万有引力确实是两个物体原子间其中一个物体的原子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带负电荷的电子与另一个物体的带正电核的原子核,带负电荷的电子的电磁力(静电力,电磁场互相作用力)的统计学汇总的表现。那么万有引力公式F=G*M*m/(r^2);中万有引力大小与质量呈正比是因为质量越大,所包含的粒子(电子,原子核)也就越多;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是因为两个物体分别带电荷的粒子(电子,原子核)之间静电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所以所有已知的作用力,归结为同一种本质就是粒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
物理大统一理论-猜想:根据假设所有已知作用力是粒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以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里万有引力其实物体对空间(时空,时间,空间)造成的扭曲的表现,得出粒子本身也是空间(时空)扭曲的一种表现形式。
粒子的本质,力的本质:粒子是空间(时空)纽结到某一够小的范围内,成为粒子后就能对粒子周围空间(时空)进行扭曲。波动性是粒子对空间扭曲的波动所产生的即一种空间随时间变化的现象,所以粒子,以及相应的粒子组合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满足德布罗意物质波公式。粒子是空间(时空)纽结的稳定状态。粒子相对于有方向的旋转轴有顺时针空间扭曲和逆时针空间扭曲,相同扭曲方向为斥力,不同扭曲方向为引力。因为旋转方向相对旋转所在的平面旋转180度后旋转方向会相反,所以需要有方向的旋转轴。
速度的本质,速度超越光速的粒子:速度=空间/时间;所以速度描述的是一种空间随时间变化的现象。粒子的极限速度与粒子本身的性质有关,即粒子的空间扭曲率有关,可以用粒子产生波的频率,波长来间接描述粒子的空间扭曲率。粒子的极限速度是粒子的在真空中的波速:速度的极限v=频率*波长;常见的大部分粒子,例如质子,电子,光子等粒子以及相应粒子的组合的速度极限为光速。当某种粒子的空间扭曲率超过电子,质子,光子时,该粒子的速度极限将会超越光速。当某个粒子达到其速度的极限后,相应时间内输入足够的能量后,粒子的速度超越粒子空间扭曲率时,粒子的原有空间扭曲率将会被压缩,形成更高的空间扭曲率,从而形成新的粒子,从而新的粒子超越了原有的速度极限。并且存在超越光速的粒子并不会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矛盾,只要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里的光子的速度极限常数光速c换成相应超越光速的粒子的速度极限v即可。超越光速的粒子以及粒子组合形成的物质则满足上述公式。电子,质子,光子等常见速度极限为光速的粒子以及这些粒子的组合形成的物质则满足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公式。并且超越光速的粒子并不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矛盾,因为超越光速的粒子与一般常见的电子,质子,光子等粒子的介电常数不同。
质量的本质:质量=空间扭曲范围*空间扭曲率;空间扭曲范围可以用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来描述。空间扭曲率与物质所含粒子本身的性质有关,粒子的空间扭曲率可以用粒子产生的波的波长,频率来间接描述。
质能守恒定律(质量、能量相互转换定理):质量转化为能量,是因为纽结空间(时空)的粒子一定时间内恢复为平滑的空间。能量是一定时间内空间的变化的一种体现。用足够能量把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压缩纽结到一个足够小的范围内就会形成粒子。所以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转换为质量,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质能守恒定律。
时空(时间-空间)论:根据上述假设,以及根据假设进行的逻辑推理得出,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原理都可以归结为时间,空间,以及时间-空间的变化,所以物理大统一理论可以称为时空论。
相对论,量子力学统一理论:
1.量子力学中因为观测每次一个发出的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而使干涉效应消失的原因是观测的作用力使电子坍缩;如果能找到某种观测方法对电子运动过程影响作用较小,即不好让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坍缩,又能得到相应观测结果,那么电子双缝实验的干涉效应又重现(明显)的话,就可以证明原因是观测的作用力使电子物质波坍缩。
2.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中用的是概率,频率的极限是概率(即实验无数次)所以即使有大量实验结果测出的频率打破贝尔不等式,也不能说明量子超距作用的存在,但存在超越光速的粒子。量子力学中的超距效应,即当检测成对的量子的其中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的时候,另一个无论多远的方向都会显示相反的自旋方向,其实是因为就像一个盒子里的一对手套,发射之前已经是一对自旋互相相反的方向的两个粒子,所以通过观测确定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自然另一个粒子自旋方向便可以得知。
3.广义相对论中有关引力造成的空间扭曲是跟质量有关,质量是连续性的而和量子力学的量子性相矛盾,其实万有引力公式中质量的连续性是对公式的数学性质一个演绎推广(离散量(虽然实验、应用,大量的使用该公式,并得到正确的结果,当这些是离散量,哪怕是无穷多个,也是无穷多个离散量)到非负实数的演绎推广),但从来没有实验证明物质是连续的,因为实验无法做到对物质多次细分以至于任意细分的程度(极限的概念包含任意小,连续是极限概念的延伸),当然也无法使用实验证明质量的非连续性,但由现在的实验结果可得物质在微观层面是量子性质的。同时质量是空间扭曲范围(粒子的多少)与空间的扭曲率的乘积的新概念可得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并不矛盾。
注:两个原子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形象化理解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之间的空间流动快,两个原子外侧的电子空间流动慢,类似流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的原理,所以两个原子之间会相互吸引。
注:常见的粒子例如质子,电子等粒子超越光速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粒子裂开成为几个新的粒子,新的粒子会超越光速,这样可以证明常见的粒子例如质子,电子速度极限为光速,存在超过光速的粒子,实验现象应该不是常见的粒子例如质子,电子加速后超过光速,而是超过光速后裂开成为新的空间扭曲率更大,超过光速的粒子。
-
真知灼见FX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0 09: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