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回老家过年,2020的春节,很不一样,所有人都在关注着武汉的疫情。对于我这种高敏感人士,刷多了相关报道之后,身体上会明显地出现不舒服的感觉。看着推文喉头发涩,觉得想哭。
同理心是一项消耗巨大的心理活动,直到昨天看到类似的心理疏导文章,才意识到,我要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可能就要从减少信息过载开始。在关心当下时事的时候,多体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无节制的同情,也可能在逐渐压垮我们的判断力。
那就把有限的同情留给自己,以及身边最亲近的家人朋友吧。
过年回家,除了带年货,行李箱里还放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算是很容易看得进去的心理学书籍了,有不少打动到我的心理认识,敲出来和大家分享。
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
我觉察到【自主、平等、选择、空间】这几个需要,是我的高敏感需要,我非常容易被这些需要的缺乏激起焦虑反应,要么战斗,要么逃跑。一旦我理解到自己处于权力关系的下游,是不平等的,以及我没有选择的机会和空间,那类似高压锅似的压力马上就压了下来,像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困在河滩中间,看着水面不断上涨的窒息感。
1月21日,虽然放假了,可是我并不开心,因为当时我在为我的工资失落沮丧。原来以为谈妥的工资就是最低工资了,后面才意识到我的工资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组成。而试用期是没有绩效的,是基本工资来乘以80%的。
我知道此时的心理落差和情绪和我跟领导当时的沟通,以及我自己对于工资的期待管理有关。只是没有想到的是,我发现我对于这件事情还有很多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情绪。21号晚上我就被这些莫名的情绪拖住了:看到领导回复的消息,我在回家的地铁上强烈地想要掉眼泪;极力地控制不让自己在地铁上哭,用嘴巴呼吸,以便用气息来压住喉头塞成一团的不知道是什么的情绪。
出地铁坐在路边坐了一个钟,终于哭了出来,又没有带够纸巾,一把鼻涕一把泪,想起了小时候躲起来哭泣的自己。
回家后眼睛哭得红肿疼痛,就先趟床上,又流一会眼泪,后面才睡去。23:50,被猫叫醒,洗澡,和司令聊了聊,夜半三更做了一个情绪冰山的梳理(自创),凌晨两点半才睡去。

现在重新看这张梳理,我意识到当时我情绪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影响,就是我觉得我当时没有选择:
【我期待有更高的薪资,可当时我觉得我再不入职,年关将至,我至少还要再停职两个月,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当时我没办法了,只能将就。】
重新审视这个“我觉得”,发现里头是有问题的,这在书里有体现:
很多时候,当我们被“卡住”时,一定会陷入或轻或重的无力感中,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选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一、误以为只有按照理想状况作出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
头脑中的理想是治疗生活挫折的止痛剂,我们并不想轻易地放弃它。有时候,我们宁愿承认生活就是没有选择,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理想至少在当下并不现实。
二、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我们都希望有更多选择,实际上却经常逃避选择。因为有时候,强调有选择,并不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情。它很容易让人想到:既然有选择,那我现在过得不好,是不是我的错?
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通常假想了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当我们觉得没选择时,是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并借此把责任推卸给假想中的施害者,这样,我们的负罪感就减轻很多了。
没法改变,也许不是我的错,可是,谁要为最终的结果负责呢?还是我自己。
改变需要我们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看清自己作出的选择,这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不是轻松的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气,也需要不断地自省。
据说,阿德勒的咨询室有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可以说是很有意思了。心理学就像是在做一个实验,那就像是探索自我,一场探询人心的游戏,象与骑象人各出奇招。
心理舒适区与应对方式
有时候,人们即使处于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人们熟悉它。
那么,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我见过一些人,换个地方换份工作,马上就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也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国家,却一直没什么变化。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那么多人对心理舒适区欲罢不能,明明想要改变,却总是改变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情绪的。越是感受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而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放下了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方法。
看到这里的时候,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充分了很多,像是解除了一个迷思。以前觉得好奇怪啊,为什么我们明知道那样做对自己好,可实际上总还是行动不了呢?
情感与理智就如同象与骑象人,我们越是焦虑越是恐惧,骑象人对自己有越多的指责,吓坏了的大象就越是迈不动腿。原来以前迟迟没办法行动的猫先生,实在是已经被焦虑裹挟,被恐惧吓坏了吖~
直到此刻,真正的理解和共情才发生。
看见自己,看见你。吖,慢慢来,我在路上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