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有价值的心理学“天方夜谭”故事〖1〗
【第一个故事】三面柱 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Alfred Adler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作者)不仅是学者、教授,更是一名战斗在心理学应用第一线的心理医生,咨询师。 据说,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诊室(咨询室)里放着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三面分别刻着——“我很可怜”、“别人很可恶”、“怎么办”。 每当第一次到访的咨询者进入诊室,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君就会指着这根三面柱对他说:请您转动它看看。随后,他会问来访者:现在,你想跟我谈什么? 【第二个故事】这到底是谁的事?! Scott pack,斯科特.派克,著名的美国心理医生,《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心理学丛书的作者,在他著名的《少有人走的路》中讲过一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十分有价值,值得思考。 当年,斗志旺盛的年轻的斯科特.派克医生刚参加工作,他把工作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每天下午4点多大部分医生就下班了,而他却工作至到晚上八、九点才走。久而久之,年轻的医生也感到身心俱疲,家人的抱怨也令他倍感压力。 当派克医生去找领导诉苦、抱怨,他以为领导会宽慰勤奋能干的他,不曾想却得以下的答复:你的麻烦跟时间有关,而且是你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儿。 我们年轻的派克医生气坏了,他觉得自己的领导简直不可理喻,对人冷漠至极。 …… 三个月过去了,年轻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意识到——“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我的时间,应该由我自己负责!” 两个故事讲完了,有何感触? 故事二,是关于责任,强调了我们每个人应为自己负责,而非仰仗他人。 故事一,“我很可怜”、“别人很可恶”、“怎么办”,这是我们常常遇到或听到的,而这三句话的背后也是隐含着类似的含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你意识到一个属于自身的问题,需要多久,一生、三十年、十年?当然也可能是三秒、三天、三个月。 有的人,一生都无法解开一些心结,就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面临所谓的困难,我们会思前想后,会抱怨,会哀叹:啊,我对现在的情况真的很不满,我很痛苦,我真的希望有所改变,可是,现实很残酷,我却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哀叹时,希望我们会记起另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直都有选择,只是我们不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大多数时候,困扰我们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看法。我们往往会被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而非问题本身。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可控的,是我们可以去选择的,而只有少数一些事情,比如生老病死是不可控的,或者说不可选择的。 生老病死之类的无可选择,但我们有——“戴口罩、不去可能的污染区、增加洗消频次”等等的选择,这些选择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选项。 通常,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选择时,我们为自己设限了。 我们都不完美。我们习惯于不承担对自己的责任,总爱在他人身上找到属于我们的“问题的答案”—— “他举手之劳而已,却不肯帮我”; “他那么有钱,却不肯借钱给我”; “我对她那么好,但她还是要和我离婚” …… 从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医生,到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医生,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都会看到在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常常面临的困扰我们的“问题”通常都是以下这两个问题—— 第一,我没有选择。 第二,这都是别人的错。 君意欲何为? 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