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1.34-但是、波折、反差、抖包袱、转折、节拍、鸿沟
《故事》说,故事的材质是鸿沟。近来发现,不止故事,这条金科玉律,所有文本都通用。
在不同的写作理论书中,作者以不同的名称称呼它,节拍、转折、鸿沟,加上我自己搜集的相同原理的但是、波折、反差、抖包袱。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转折。
鉴于“转折”也是人们常说的词,下文也将讨论这个词,在这里,为了表述方便,给它们一个统一的称呼:冒冒。
想象一下,小明光滑的脸蛋,冒出一个凸起的痘痘,那是什么感觉?小明自己整天盯着它,而小明跟别人往来的时候,别人也首先注意到它。
“冒冒”所代表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备受关注。
-
在一句话的容量里,人们称呼冒冒为“但是”。
只要加入了“但是”,那么不论句子前面讲了什么,读者的关注点永远在“但是”后面。
《权利的游戏》里囧恩有一句经典台词:“Nothing someone says before the word ‘but’ really counts. ”
句子出现一个“但是”,读者的精神就会被调集一次,看看作者要告诉他什么值得注意的内容。
当然,表达转折的,不仅仅是“但是”,还有“可是”、“却”、“然而”、“岂料”……这些都是冒冒的别名。
-
在几句话的容量里,冒冒的名字是“波折”。
《喜剧之王》第84分钟,柳飘飘指着尹天仇的衣服嚷嚷:“你怎么穿成这样!不是演主角吗?”
下一句,她又恶狠狠吼道:“我不管你做主角也好,跑龙套也好,你都要养我一辈子!”
前后两句,并没有逻辑关系,没有“但”来转折语义,它们的潜台词却构成了观众在心理上的情绪转折。
前一句,柳飘飘嚷出来,观众心里一咯噔,难道柳飘飘会因为他不演主角了而嫌弃他?—— 冒冒,冒出来了,观众注意力集中,情绪是担忧。
后一句,分明是要同甘共苦的意思,冒冒功成身退,观众内心的担忧得到抚慰,情绪是动容。
这是在几句话并没有什么冲突,却因为这样的一“担忧”一“动容”,一负一正,达到了“平地生波”的效果,抓了一把观众的注意力。
-
在一段话、一个组块的容量里,冒冒被称为“反差”。
《我的印钞机女友》里詹培恒的塑造非常典型。作者先写了詹培恒国士无双的温雅形象,然后再写他为国家打文物返还官司理想受挫,失意悲愤饮酒失态的模样,人物瞬间立体深刻起来。温雅,和失态,是一组反差。
这就是先给他设定一个标签,再击碎标签,两者反差当中,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得人物特质清晰鲜明,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参看李南南课程《如何升级你的说服力》)
《杨门女将》故事里,满门忠烈,男人尽数为国捐躯,是让人崇敬的;而佞臣构陷,派遣反派监军为难杨家,是让人气愤的。让人崇敬的家族,受到让人气愤的待遇,这是一组反差。
女人的刻板印象是柔弱的;挂帅出征、沙场厮杀,是铁血硬气的。柔弱的女人,要征战沙场,这也是一组反差。
上面两个例子是故事,就文章而言,反差也广为常利用的手段。
现在的公众号文章,就非常典型,随便点开一篇文章,通篇读下来,凡是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的点,全都标注出来细看,就会发现,全都是某种“反差”。
比如近期报导肺炎的文章,写医务人员逆行前往疫区。医务人员的逆行,跟大量人从武汉逃出,就构成了反差。
医务人员要奋战在最危险的一线,而他们只是普通人也有爱人父母和子女,这也是一组反差。
-
在一句话、一个组块、一个节拍、一个场景、一个情节甚至整个故事的容量里,冒冒的名字可以是“抖包袱”。
可参看随笔《远航1.32》简单讨论了抖包袱的应用。
-
转折,是故事写作指导书里常见的词汇,是冒冒最常见的大名,使用的范围常在一个事件、一个情节、一条线索、一个故事这样的量级。
比如《控方证人》里的结尾,连续三个反转。
这时的冒冒,包括“起承转合”里的“转”、“靶心人公式”里的“转弯”、“最小故事”模型里的“反转”。
每一个公式都有大量的故事可以套用验证,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
节拍、鸿沟这两个词,主要来源是《故事》。它们是冒冒的另外一种面目,适用于句子、段落组块、场景三个层面。
一个行动,一个反应,就是一个节拍。而鸿沟则是指人物行动得到的反馈,与预期不同,甚至相反。
在应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我个人将鸿沟拆分成轻量级的小调剂,和重量级的鸿沟。轻量级的可以是一个玩笑、一个平地生波,删除了对故事也不会有多少影响;重量级的则改变了整个情节走向,甚至整个故事走向。
然后,我将节拍和鸿沟理解为一体两面。“节拍”侧重行动,而“鸿沟”侧重行动预期与现实的反差。
节拍某种程度上就是各种量级的鸿沟,大多时候是轻量级,偶尔重量级。因为如果不是鸿沟,那么这个节拍就没有呈现的必要,直接略过即可。
比如,男主给女主倒了杯茶,女主接了茶。这是一个节拍,但是这个节拍如果只是表现喝茶,除非是在讲茶文化的故事里,在其他的故事里,这个场景就没必要、应删除。
只有一种可能,让这个节拍变成鸿沟,这个节拍才有存在的价值。比如,在倒茶、接茶的过程中,他们有感情的传递,比如目光相触,比如语言交锋。那么,这个倒茶、接茶的节拍,对男主来说,就是一个鸿沟,他没有做预期,现实却是,两人有了感情的交集。
-
以上七种,全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达到冒冒这种“备受关注”的效果,而故事好看的秘诀就在于,时刻让读者保持“关注”,集中注意力,手不释卷。
具体参看《你能写出好故事》,用脑科学原理,讲解了为什么人类会对这种“冒冒”保持高度的关注。
-
冒冒具体案例示范:
《微微一笑很倾城》第12章后半部分不到1000字,大量密集的反差,让故事中的短剧一层层迅速推向触动人心的高潮——
、冒冒:反差。贝微微恶搞的心态、录制的笑料,与杀伐情节,形成反差。抓住读者注意力。
、冒冒:反差。白衣琴师杀了她,与白衣琴师用情至深,形成反差。
、冒冒:反差。世袭爵位,与隐居荒郊野外,形成反差。
、冒冒:反差。贝微微不好意思地念了一遍匆匆交差,与真的用在视频里并且效果出乎意料,形成反差。
、冒冒:反差。女贼的天真美好并有一个美好的梦,与女贼的身份和处境,形成反差。
、冒冒:反差。白衣琴师大好前程,与荒废人生、守着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形成反差。
、冒冒:反差。前面视频字幕,与最后真人语音触人心弦,形成反差。
、冒冒:反差。人物语音的戛然而止,与筝音伴随着故事情绪的袅袅余音,形成反差。
、冒冒:反差。白衣琴师的无限眷恋,与红衣女贼的斯人已逝,形成反差。
前面用“叙述”加速,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大概内容;而后截取最【反差】的场景,用“描写”放慢节奏加以详细呈现。这就是【大量叙述 X 点睛描写】的威力。
然后用对贝微微的描写,收束上文。但用的是“描写”,而不是“叙述”,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代入,而不是作者多话点破。
贝微微这一章的结尾,与下一章肖奈说是为了凑时间,形成巨大反差,重笔刻画肖奈。
再用“找冒冒”的视角去看整篇故事,就会发现,全文密密麻麻都是冒冒。加上大量叙述加速节奏、微量描写恰当点睛,整个故事看起来又轻快,又频繁有触动。这个故事不畅销都难。
【重点总结】
养冒冒的具体的办法就是,将「 鸿沟訇然 」的瞬间,留给要塑造的角色。现言类型文主要是留给男主。
具体操作:连续自问,这个【场景】会发生什么(男主做了什么),让配角(尤其是女主)惊掉下巴?(有时不只是惊,还有各种情绪起伏,但惊是主要的,因为这是鸿沟的本质。)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