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政治經濟學"
李維史托的結構主義人類學,文化╱自然的區分,被用來闡述sex/gender的關係,視sex為「原料」,gender為社會建構。(36-37)
〔比如,Gayle Rubin的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1975):女人(原料)→ 馴化的女人的社會機制系統。〕
巴特勒批判生物性別原料論,她認為
像sex-as-matter, sex-as-instrument-of-cultural-signification等概念,
都是被用來作為佐證自然和文化二分法的自然化〔物化〕基礎,
更重要的是,強化了文化和自然之間的層級,
以及文化〔男性、主動、抽象〕對自然〔女性、被動、具體〕的強加。
〔像存在主義式的厭女症辯證法(the existential dialectic of misogyny)所為〕
把「物質性」和「意義」視為不可共存的
Clifford Geertz對結構主義人類學的批判指出,結構主義的普遍性架構,忽略了「自然」的多重文化叢聚(the multiplicity of cultural configuration of “nature”)。(37)
〔看37頁底的提問〕
重新思考「建構」的概念本身(construction, construtedness),
也就是必須思考law的概念,「律法」或「法律」,法的存有論地位﹖
司法的、壓迫的或化約的,亦或無意中製造了其身的文化換置空間。(38)
試圖闡連出一個律法發生前的「身體」,如何在表現上自我矛盾,而孕育了更多的其他選項﹖
1. 結構主義的批判交換
單數的、大寫的「法」
《親族的基本結構》(The Elementary Structure of Kinship)
女人作為禮物和交換客體,構成了「一個符號和一個價值」,
開啟了更廣的交換管道,促進了貿易,以及象徵性或儀式性的連結。(38-39)
新娘作為男人群體之間的「關係詞」(relational term),本身沒有認同,是一個「不在場」的所在,而是反映了男性的認同,外婚制(exogamy),是一種儀式性地驅逐女人,也儀式性地納入女人。(39)
妻子確保名字的再生產,和男性之間的象徵交合。
巴特勒批判結構主義普同性的認同邏輯(identitarian logic systems):這種系統何以似乎總是要求有一個沒有認同、沒有名字、被排除者去佔據一個關係的位置﹖(39)
〔例:沒有出嫁的女人,姑娘廟〕
結構主義預設了語言的整體性和封閉性。(40)
索緒爾雖然認知到意符和意指之間的恣意關係,但將之放入一個必然完整的語言系統中。所有的語言詞彙都假定了其歸屬於一個整全的語言系統。
後結構主義和「交換的認同式結構」(identitarian structure of exchange)決裂
拒絕整全和普同的宣稱,以及二元的結構對立,而強調語言和文化意涵的曖昧和開放性。
意符和意指之間的關係,因此是語言的運作和無盡的延異運動(différance),所有的指稱性,都成為潛在無窮的換置。(40)
李維史托,亂倫禁忌 → 外婚異性戀(41)
男人之間的關係 → 女人之間的「無關係」
〔李視此一禁忌為人類文化的開端〕
「象徵思想的興起,必定要求女人像字一樣,成為被交換之物。」(41)
但此一必定,本身就一種演出的功能。
亂倫,如何從「欲望」成為「禁令」﹖一項禁忌的性愛化。
對於拉康來說,母子亂倫禁忌啟動了親族的系統。(43)
欲望的延遲,因此進入語言。
因為匱乏,所以言說。
但語言本身說不出它的起因。(43)
2. 拉康,瑞維爾(Riviere),以及扮裝(masquerade)的策略
拉康本人對存有論的批判,
以「『存有』如何透過父權經濟的意指活動而被建立和配置出來﹖」的問題
取代了「什麼是╱有存有﹖」
「存有」本身乃是在一個特定的意義結構中,被一個存有論的姿態所啟動。
此一意義結構,亦即「象徵域」,本身乃是「前存有論的」。
〔先有此一象徵域,然後才有所謂的存有論〕
拉康認為,要談「存有」,就不能不先談陽具的「存有」。(43)
「是陽具」和「有陽具」代表兩種不同的存有論地位,兩個基本的性別位置,
身為陽具,乃是作為他者欲望的意符,亦即,身為男性欲望的他者或客體。
女人之身為陽具,就是反映了陽具的權力,透過身為「他者」而「體現了」陽具。
權力的施展,正是透過女性的「不擁有」,來延申男性的「擁有」。(44)
Woman as a “being-for”(45)
男人擁有陽具,卻永遠無法身為陽具,陰莖≠陽具〔法〕。(46)
根據拉康的說法,女人身為陽具,乃是透過「扮裝」,一種女性位置必然的憂鬱所致。
在〈陽具的意義〉一文中,拉康寫到
在「是」和「有」之間的關係,因為指稱陽具這個意符,而會造成衝突的效果。一方面,把實在(reality)給予那身在意符中的主體,另一方面,讓那意指的關係成為不實在。
在異性戀的鬧劇中,女人必然的扮裝,假扮成男人的欲望〔陽具〕。(47)
拉康分析的曖昧結構
1. 扮裝是一種性別存有論的展演生產,「看似」之被視為「是」。
2. 卻也預設了某種先於扮演的存有論女性特質,而且是陽具象徵經濟所無法再現的。(47)〔Irigaray〕
Lacan所言女性必須放棄的女性特質為何﹖
器官〔陰莖〕作為物神的被遺忘﹖一種核心壓抑﹖(48)
憂症的併入策略(the incorporative strategy of melancholy)
將那失落(拒絕自己)的客體或他者的屬性納入自己的內在,
一種mask,藉此拒絕了自己的被拒絕,一種雙重的否定。(48)
“The function of the mask … dominates the identification through which refusals of love are resolved.”
女同性戀的過度理想化﹖以愛取代性﹖(49)
拉康假定,女同性戀的起因是對異性戀的失望,
巴特勒說,或許是相反。(49)
或許,真正失望的是觀察者〔研究者〕。
1929,Joan Riviere’s “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
把重點放在性別和性取向的吻合或衝突,或衝突的解決,
所謂的「中介類型」(intermediate types)
強調自己的異性戀性格,以掩蓋同性戀欲望(50-51)
和父親的競爭,與其說是針對母親,不如說是公共論述的發言權。
採取「女性特質」的女人,是因為欲求男性特質,但怕表現出男性特質會被懲乏報復,
而採取「男性特質」的男人,是想掩蓋自己的女性特質。(51)
Riviere同樣把女同性戀「去性欲化」,強調「權力」。(52)
問題是:「扮裝」究竟「掩蓋了」什麼﹖
Riviere說,扮裝和女人性(womanliness)是同一個東西。(53)
女性特質的雙重否定:不能愛女人,憂鬱,所以納入女人的特質,負面的自戀;此為強迫異性戀的心理機制。(53)
〔所以我們的原慾(libido),都是「男性的」﹖〕
The libido-as-masculine is the source from which all possible sexuality is presumed to come.
拉康的理論是尼采說的「奴隸道德」﹖(57)
3. Freud and the Melancholia pf Gender
自我和客體愛之間的關係,內化那失去或不可能的愛(57-58)(62)
原初的雙性戀〔欲〕,和伊底帕斯的情節〔結〕,作為兩個並行的敘事軸線。
在「性別凝聚」(gender consolidation)的過程中,我們所必須放棄的有那些﹖(60)
但佛洛伊德所說的雙性戀,其實是兩種異性戀欲望,
在同一個心靈,男性特質的取向部份愛母親,
女性特質的取向部份愛父親。(61)
「性別凝聚」包括兩部份
1. 同性禁忌(taboo against homosexuality)
2. 愛客體的內化,
性別認同的過程就是一個憂鬱症的內在過程。(53)
正是諸多禁忌製造出所謂的認同。(effect of prohibition)
而同性戀禁忌必然先於異性戀的。(64)
法的三元性:壓抑、生產、邏輯。(64-65)
Foucault對片面壓抑說的批判。(65)
3. Gender Complexity and the Limits of Identification
像拉康所言,我們永遠不可能敘說我們的「起源」。
Interjection,內射,哀悼,製造一個虛無的空間,形成「話語」,隱喻的
Incorporation,併入,憂鬱,反隱喻的,無法言說和命名的,像巫術 (67)
失去母體的雙重性
1. 形成話語,同時也
2. 因為被拒絕,所以失語,encrypted
4. Reformulating Prohibition as Power
巴特勒認為Gayle Rubin的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1975)隱約為傅科式的分析立下基礎。(72)
Taboo incest and taboo against nonheterosexual unions 。(73),
補充〔Gayle Rubin一文指出〕:
李維史托忽略了性和性別本身的「經濟學」(economics of sex and gende),我們需要的是一套關於性別系統的政治經濟學。他認為,性別分工是為了造成兩性互惠,則性別分工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反對兩性相同的「禁忌」。(Rubin, 39) 這同時,也是反對同性戀的禁忌。(R, 40) 「雄性」和「雌性」被造成「男人」和「女人」,並且要互相結合,壓抑人類性特質中的同性愛層面。(R, 40-41)
〔比如,Gayle Rubin的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1975):女人(原料)→ 馴化的女人的社會機制系統。〕
巴特勒批判生物性別原料論,她認為
像sex-as-matter, sex-as-instrument-of-cultural-signification等概念,
都是被用來作為佐證自然和文化二分法的自然化〔物化〕基礎,
更重要的是,強化了文化和自然之間的層級,
以及文化〔男性、主動、抽象〕對自然〔女性、被動、具體〕的強加。
〔像存在主義式的厭女症辯證法(the existential dialectic of misogyny)所為〕
把「物質性」和「意義」視為不可共存的
Clifford Geertz對結構主義人類學的批判指出,結構主義的普遍性架構,忽略了「自然」的多重文化叢聚(the multiplicity of cultural configuration of “nature”)。(37)
〔看37頁底的提問〕
重新思考「建構」的概念本身(construction, construtedness),
也就是必須思考law的概念,「律法」或「法律」,法的存有論地位﹖
司法的、壓迫的或化約的,亦或無意中製造了其身的文化換置空間。(38)
試圖闡連出一個律法發生前的「身體」,如何在表現上自我矛盾,而孕育了更多的其他選項﹖
1. 結構主義的批判交換
單數的、大寫的「法」
《親族的基本結構》(The Elementary Structure of Kinship)
女人作為禮物和交換客體,構成了「一個符號和一個價值」,
開啟了更廣的交換管道,促進了貿易,以及象徵性或儀式性的連結。(38-39)
新娘作為男人群體之間的「關係詞」(relational term),本身沒有認同,是一個「不在場」的所在,而是反映了男性的認同,外婚制(exogamy),是一種儀式性地驅逐女人,也儀式性地納入女人。(39)
妻子確保名字的再生產,和男性之間的象徵交合。
巴特勒批判結構主義普同性的認同邏輯(identitarian logic systems):這種系統何以似乎總是要求有一個沒有認同、沒有名字、被排除者去佔據一個關係的位置﹖(39)
〔例:沒有出嫁的女人,姑娘廟〕
結構主義預設了語言的整體性和封閉性。(40)
索緒爾雖然認知到意符和意指之間的恣意關係,但將之放入一個必然完整的語言系統中。所有的語言詞彙都假定了其歸屬於一個整全的語言系統。
後結構主義和「交換的認同式結構」(identitarian structure of exchange)決裂
拒絕整全和普同的宣稱,以及二元的結構對立,而強調語言和文化意涵的曖昧和開放性。
意符和意指之間的關係,因此是語言的運作和無盡的延異運動(différance),所有的指稱性,都成為潛在無窮的換置。(40)
李維史托,亂倫禁忌 → 外婚異性戀(41)
男人之間的關係 → 女人之間的「無關係」
〔李視此一禁忌為人類文化的開端〕
「象徵思想的興起,必定要求女人像字一樣,成為被交換之物。」(41)
但此一必定,本身就一種演出的功能。
亂倫,如何從「欲望」成為「禁令」﹖一項禁忌的性愛化。
對於拉康來說,母子亂倫禁忌啟動了親族的系統。(43)
欲望的延遲,因此進入語言。
因為匱乏,所以言說。
但語言本身說不出它的起因。(43)
2. 拉康,瑞維爾(Riviere),以及扮裝(masquerade)的策略
拉康本人對存有論的批判,
以「『存有』如何透過父權經濟的意指活動而被建立和配置出來﹖」的問題
取代了「什麼是╱有存有﹖」
「存有」本身乃是在一個特定的意義結構中,被一個存有論的姿態所啟動。
此一意義結構,亦即「象徵域」,本身乃是「前存有論的」。
〔先有此一象徵域,然後才有所謂的存有論〕
拉康認為,要談「存有」,就不能不先談陽具的「存有」。(43)
「是陽具」和「有陽具」代表兩種不同的存有論地位,兩個基本的性別位置,
身為陽具,乃是作為他者欲望的意符,亦即,身為男性欲望的他者或客體。
女人之身為陽具,就是反映了陽具的權力,透過身為「他者」而「體現了」陽具。
權力的施展,正是透過女性的「不擁有」,來延申男性的「擁有」。(44)
Woman as a “being-for”(45)
男人擁有陽具,卻永遠無法身為陽具,陰莖≠陽具〔法〕。(46)
根據拉康的說法,女人身為陽具,乃是透過「扮裝」,一種女性位置必然的憂鬱所致。
在〈陽具的意義〉一文中,拉康寫到
在「是」和「有」之間的關係,因為指稱陽具這個意符,而會造成衝突的效果。一方面,把實在(reality)給予那身在意符中的主體,另一方面,讓那意指的關係成為不實在。
在異性戀的鬧劇中,女人必然的扮裝,假扮成男人的欲望〔陽具〕。(47)
拉康分析的曖昧結構
1. 扮裝是一種性別存有論的展演生產,「看似」之被視為「是」。
2. 卻也預設了某種先於扮演的存有論女性特質,而且是陽具象徵經濟所無法再現的。(47)〔Irigaray〕
Lacan所言女性必須放棄的女性特質為何﹖
器官〔陰莖〕作為物神的被遺忘﹖一種核心壓抑﹖(48)
憂症的併入策略(the incorporative strategy of melancholy)
將那失落(拒絕自己)的客體或他者的屬性納入自己的內在,
一種mask,藉此拒絕了自己的被拒絕,一種雙重的否定。(48)
“The function of the mask … dominates the identification through which refusals of love are resolved.”
女同性戀的過度理想化﹖以愛取代性﹖(49)
拉康假定,女同性戀的起因是對異性戀的失望,
巴特勒說,或許是相反。(49)
或許,真正失望的是觀察者〔研究者〕。
1929,Joan Riviere’s “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
把重點放在性別和性取向的吻合或衝突,或衝突的解決,
所謂的「中介類型」(intermediate types)
強調自己的異性戀性格,以掩蓋同性戀欲望(50-51)
和父親的競爭,與其說是針對母親,不如說是公共論述的發言權。
採取「女性特質」的女人,是因為欲求男性特質,但怕表現出男性特質會被懲乏報復,
而採取「男性特質」的男人,是想掩蓋自己的女性特質。(51)
Riviere同樣把女同性戀「去性欲化」,強調「權力」。(52)
問題是:「扮裝」究竟「掩蓋了」什麼﹖
Riviere說,扮裝和女人性(womanliness)是同一個東西。(53)
女性特質的雙重否定:不能愛女人,憂鬱,所以納入女人的特質,負面的自戀;此為強迫異性戀的心理機制。(53)
〔所以我們的原慾(libido),都是「男性的」﹖〕
The libido-as-masculine is the source from which all possible sexuality is presumed to come.
拉康的理論是尼采說的「奴隸道德」﹖(57)
3. Freud and the Melancholia pf Gender
自我和客體愛之間的關係,內化那失去或不可能的愛(57-58)(62)
原初的雙性戀〔欲〕,和伊底帕斯的情節〔結〕,作為兩個並行的敘事軸線。
在「性別凝聚」(gender consolidation)的過程中,我們所必須放棄的有那些﹖(60)
但佛洛伊德所說的雙性戀,其實是兩種異性戀欲望,
在同一個心靈,男性特質的取向部份愛母親,
女性特質的取向部份愛父親。(61)
「性別凝聚」包括兩部份
1. 同性禁忌(taboo against homosexuality)
2. 愛客體的內化,
性別認同的過程就是一個憂鬱症的內在過程。(53)
正是諸多禁忌製造出所謂的認同。(effect of prohibition)
而同性戀禁忌必然先於異性戀的。(64)
法的三元性:壓抑、生產、邏輯。(64-65)
Foucault對片面壓抑說的批判。(65)
3. Gender Complexity and the Limits of Identification
像拉康所言,我們永遠不可能敘說我們的「起源」。
Interjection,內射,哀悼,製造一個虛無的空間,形成「話語」,隱喻的
Incorporation,併入,憂鬱,反隱喻的,無法言說和命名的,像巫術 (67)
失去母體的雙重性
1. 形成話語,同時也
2. 因為被拒絕,所以失語,encrypted
4. Reformulating Prohibition as Power
巴特勒認為Gayle Rubin的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1975)隱約為傅科式的分析立下基礎。(72)
Taboo incest and taboo against nonheterosexual unions 。(73),
補充〔Gayle Rubin一文指出〕:
李維史托忽略了性和性別本身的「經濟學」(economics of sex and gende),我們需要的是一套關於性別系統的政治經濟學。他認為,性別分工是為了造成兩性互惠,則性別分工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反對兩性相同的「禁忌」。(Rubin, 39) 這同時,也是反對同性戀的禁忌。(R, 40) 「雄性」和「雌性」被造成「男人」和「女人」,並且要互相結合,壓抑人類性特質中的同性愛層面。(R,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