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的一些小技巧
刚看完最新一期的《声临其境》,韩雪和张含韵全英文配音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忍不住想翻出几个米国大片来补习下英语听说了,顺便再叨叨几个语言学习的小技巧,与君共勉。 1. 关于词汇和语句的记忆。 知乎上曾经读过一篇不错的文章,拿来大家共享,以下为引用内容。 “信息转入到长时记忆大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精细复述。 机械记忆是指学习者不了解材料的意义,不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达到记忆。精细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确保记忆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存储,并向长时记忆转化。 机械记忆和精细复述都可以使信息转入到长时记忆中,不过需要强调一点,这里面有着阶段性和特殊性。 小学老师是这样要求的:他会让你把一篇课文完整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然而事实上这种方式确实提高了记忆的精确性。像儿童、少年时期,由于经验阅历不够、理解力不够发达,这时候不得不采用机械复述的方法。机械记忆有在学习初期有着它本身的好处,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小时候被要求背诵的东西,很多到现在还能浮现在脑海中,写文章时也会左右逢源,得到很多暗示,这就得益于之前那些机械背诵的基本功。但是大部分高中教师、大学教师就不鼓励你原封不动地背书上的内容,而是鼓励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复述一遍。这是由于用自己的话复述的时候,就会迫使自己调用与记忆材料相关的内容,自然而然就建立联系了。这时候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创造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拾人牙慧。 所以,看待机械记忆和精细复述我觉得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也就是这里面存在着相对性和阶段性、以及特殊性。所谓强记不如善悟,成人之后,更多需要以发展自己的悟性为主,勤于思考,善于创造。以记性为辅,培养记性的目的是让悟性更强。” 我想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今天打算下午3点去公园晒太阳“这句话,共15个字,对于不理解语句含义的人,就意味着要记忆15个不同的信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的主语谓语宾语,时间地点动作拆分开来,变成“我”“今天”“打算”“下午3点”“去公园”“晒太阳”6组信息,那么记忆的负担会减轻许多,效率自然也会提高不少。 我曾在晚托班兼职辅导作业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因为记不住几个汉字,被要求抄写几十遍地脑仁疼,我也无奈加着急。我并不反对这种强记方式,但我尝试着把一个汉字拆分成偏旁部首和表音表意的不同部分教给他们(虽然简体字已经没有繁体字那样能体现字音字义的完整性,但了解汉字的结构对记忆还是有帮助的),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热情高了许多,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记忆英文单词也是类似,一大堆字母掰成几个部分,用音标发音或者前缀后缀词根分类等技巧来强化记忆,会更深刻地掌握好词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关于沉浸式语言学习。 这个目前是很多早教托育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所推崇的,很多家长也很关心在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里,是否有语音标准的外教来尽早让孩子掌握另一门语言。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在大中小城市,孩子们面对未来很多的人生选择,无论是国内升学,还是国外深造,英语一定是个硬通货,在哪儿都用的上。砸钱能赢在起跑线,我有钱当然可以任性。。。可是,当孩子们还在语言习得如鹦鹉学舌,文化理解仍懵懵懂懂的阶段,掌握好一门非母语语言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一些逐利商人花哨的噱头和概念背后,家长有没有反思过这种焦虑和茫然可能来自于自身呢?一些心细的家长,会在掏腰包前询问机构是否配有外教,他们是什么国籍什么肤色,是否来自于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是否有从教资格和经历,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和师风,等等,这种做法值得提倡。但是不乏受到“不买最对,只买最贵”的虚荣心或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从众心驱使,炼就出火眼金睛的爸妈也难免踩坑,稍有不慎就被骗取钱财,因为有一些理念和套路,是经不住时间打磨和仔细推敲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实际上,掌握好初高中各科知识都能教好学龄前甚至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娃了,家长们可以花点时间,在辅导作业之余,给孩子读读唐诗宋词,陪孩子看看中英文绘本,为孩子讲讲经典童话故事,都是比较好的沉浸式语言学习方式。准妈妈的胎教课程都指导过,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天籁。 3.关于语言关键期。 这也是近几年比较火的一个词语,引用下百度百科的解释, “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每个孩子都有语言天赋,从出生伊始,孩子就能分辨所有人类的语音,从只会哇哇啼哭到基本掌握自己的母语,孩子只需要用生命最初的短短两三年!” 这个说法通俗易懂,但还是举个例子,把一个三两岁,黑头发黄皮肤的小孩子送出国(请注意是儿童而非成人),不用花费很大力气,就能让他熟练地掌握当地的语言,就如外籍华裔的“香蕉人”一样,飚出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不要太轻松好嘛。 经过专家学者们多年的实验、观察、争论和总结,“语言关键期假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既然是“假说”,没有上升到科学层面,说明例外情况还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在“关键期”之后学习第二语言,依然有人可以达到母语水平。而提出“语言关键期假说”,是因为通过观察,发现绝大部分人的语言学习都符合这个假说。但是任何论断都有可能受制于当下的研究水平,统计概率上的群体差别等等因素,不代表着就是权威准确且适合所有人的。像是抖音上的一些大牛,彭志摩,MrYang杨家成英语,Adam陈老丝等等,说的那伦敦腔纽约腔英语,好听起来也是能以假乱真的啊。 还要说一个我自己的“惨痛“经历。微信上曾跟风报名了一个VOA英语单词的学习课程,虽然只支付了一百多块,但学习过程长达三个月,每日打卡,死记硬背,绞尽脑汁,痛苦不迭。终于还是没能完整地跟完课程,因为我真的不习惯听美语新闻,除了竖起耳朵,紧张地跟上朗读者的节奏,完成一个个词语和句子的记忆之外,我的听力拼读水平进步甚微。后来还是在一个BBC纪录片学英语的在线课程里找到了感觉,一些英语单词很轻松地就掌握了,还学到了英语中一些地道的语法表达方式,性价比很高。 咳咳咳,话题又扯远了,总之,可以把语言学习理解为一种马拉松,鸣枪发力确实能取得一段距离的领跑,但后劲充足,耐力毅力俱佳,也可以实现弯道超越,甚至迎头赶上。Never too late to learn. 探索和学习知识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孩子们有兴趣学去学习,有动力去思考,有勇气去实践,真的是个很赞的事情。我虽然偶尔也会隐隐担心,以后辅导娃作业的时候气出头疼胸痛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问题,但是我现在能做的只是耐心地引导,言传身教地影响和日积月累地储备,以应对他在发现各种世间美好的同时提出的天马行空的问题。哪怕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