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月下
1月27日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 宋子文的进击
首先厘清宋、孔、蒋之间的三角关系。宋、孔皆为蒋亲信,又同为经济专业人才。孔顺服听话,宋恃才不羁,两人势同水火。蒋偏爱孔,但孔能力不足,品行人缘也差,直弄得不可收拾,蒋只得屈尊请宋出山。
宋子文的作风另成一格。胡适永远体谅美国人的苦衷,总是心存感激,万分领情。而宋则不断试探美国人慷慨和耐心的底线,从而取得最多的帮助。他是一个自我中心又有高度控制欲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从只有一面之缘的人那里榨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他的个性广受批评,但即使最厌憎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和胡适相比,宋的确效率极高,财政方面的术业专精度也远远高于前者。面对一大群美国专家,他可以单枪匹马,从容应对。其对中国财政事务掌握之娴熟,当世无人匹敌。他一个人的工作范围和效率,超过胡适和陈光甫两人的总和。其发回的情报,上到政府政策,下到人物癖好,内容之丰富,可说是让蒋大开眼界。
不同于胡适,宋对于富含哲学意味的探讨毫无兴趣,他的目标直接而明确,就是为中国获得更多的武器和贷款。胡适爱惜羽毛,而宋只要结果。
他是一个计谋多端的实践家,也是个擅长叫嚷的表演者。有时候这种表演会夸张到有失体面的程度,这种不讲礼数,迹近暴发户的作风,令很多习惯于居高临下的洋大人们难以适应,甚至心生厌恶。然而宋很清楚,他到美国不是以谦恭礼让去赚取同情和友谊,而是据理力争去赢得合作和援助。
全书完
从中国立场回顾了37-41年的对美外交政策,对史学界历来的美国观点进行纠偏。
不乏真知灼见,但各章重复的内容较多。
1月28日
表达了一种万分正确但其实缺乏论证且不具实践意义的乌托邦观点。
1月29日
《未完的明治维新》
* 绪言
1873-1877年间,明治政府对于维新事业存在较大分歧。核心人物的主张异同点如下图所示(直线表示共通点):

图中可以看出,大久保和板垣、木户和西乡之间既没有相通的政治主张,也没有良好的私人交情。倒幕运动、王政复古、废藩置县等重大措施所以能够顺利实施,需要将关系转换成下图才能理解。因为制宪实际并未出现在幕末政局中。

佐久间象山的“强兵论”、横井小楠的“富国论”及大久保忠宽的“议会论”构成了统一的三角形。虽然都指向“举国一致”和“对等开国”,但遗留的问题是并没有对“政府”的构成进行界定。这也是后来鸟羽、伏见之战的缘由。
* 佐久间象山
出生于松代藩的下级武士家庭,具备深厚的汉学素养,又精通西洋兵学和兰学。声名远播,被西乡隆盛誉为“学问见识,出类拔萃”。
其著名观点“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看似兼具东西,实则完全是自然科学思维。在佐久间看来,日本儒学根本是存之无补,失之无损的“无用之学”。他所谓的道德,不过是忠孝而已。
他用针线测量普鲁士地图的铁路长度,冷静分析彼我实力差距,认为即使诸葛再世也难实现“攘夷”。因此提出了“公武合体”、“兴办教育”、“积极海防”等具深远影响的主张。

* 基本构想
佐久间象山的“强兵论”、横井小楠的“富国论”及大久保忠宽的“议会论”主张通过胜海舟等人的传播,得到了幕府开明派和亲藩的支持,继而又通过西乡隆盛等人传播到了萨摩、土佐等外样雄藩的实权人物中间。
“公共舆论”和“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两大口号。大久保的“议会论”可与西乡的“对等开国论”结合,而横井的“富国论”和佐久间的“强兵论”则为西乡的“割据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久保利通为了理想的实现,甚至提出了“若大树家(指幕府)龙头蛇尾”则可割据一隅,富国强兵”的观点。

* 幕府还是萨长
萨土盟约明确提出了“议定天下”的大政归朝廷所有,将军应即日去位,归顺诸侯之列。萨长同盟则明确提出了割据路线。
但是德川喜庆的“大政奉还”并不简单,他归还的只是“将军”而非“将军之职”,他希望能够在“诸侯公议”时换个名头重新获得权力。
这是“公议会论”的一个缺陷,它没有提及“政府”这个内核(实则是混同)。而没有政府的议会是无意义的。这个权力空白究由谁来填补,最后只能靠武力解决。
鸟羽、伏见战役及江户无血开城事件导致“公议会”构想最终受挫。
* 大藏官僚
1.废县置藩后,全国财政收入由大藏省一手掌控,最紧要的事是要建立健全的中央财政制度。此观点以少辅伊藤博文为首。伊藤留美考察过货币制度,为大藏省章程的完善出力尤多。
2.刚成立的大藏省权力极大,井上馨在岩仓使团使美期间采取了紧缩(健全)的财政政策,大幅削减了陆军、司法、文部等省预算,各省对立情绪严重,认为其阻碍了“文明开化”的进程。
3.大隈重信联手五代友厚扳倒井上馨,在职期间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得到大久保利通、黑田清隆等萨摩政治家的支持。
4.井上辞职后,公开透露了大藏省的严重赤字,从中也能看出当时“文明开化”热潮的空前高涨。
5.井上馨在各省长官的攻讦声中,初步实践了他的立宪政治观。但他召开的地方官大会实际还是“身份制议会”的延申,地方官僚很多就是原来的藩阀。
* 官军与征韩
1871年-1873年间的官兵组成整理成下表:

官方的设计是以农民兵为主力外征,然则农民根本没有赴死的意愿,反倒是被削弱了特权的御亲兵热情高涨,因“征韩论政变”返乡后又作为志愿军赴台全力作战。
作者关于征韩的论点整理如下:
1.桐野利秋主张出兵台湾
2.黑田清隆主张对俄强硬
3.西乡隆盛为了压下两个强硬派的主战倾向,而摆出问罪朝鲜的姿态。外界因此误以为西乡是征韩派,实际他更倾向征台。
4.无论是73年的征韩,还是74年的对华开战,最终都被内务卿大久保利通成功压制。
后来桐野、西乡、板垣都被归为征韩派,有其时代背景,因为当1910日韩合并的时候,“征韩”是个带有英雄色彩的褒义词。

1月30日
* 宪法or议会
“征韩论政变”后,板垣从官军派转而变为民选议会论推进者,幕后是后藤象二郎的支持。1873年他向左院递交了《民选议院设立建白书》,该文由留英归来的小室信夫、古泽兹起草,其中提出了划时代的“夫人民对政府有纳税义务者,则对其政府之事有与知可否之权(当然实际两人思想当时尚没有那么先进,所谓民选也还只是幕末藩阀议院的延续)。”从而引发了数年后席卷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
以封建制为前提的两院构想自然不需要宪法,因为议院本身就有藩主藩士组成,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又有什么权限需要界定呢?废藩置县后情况则完全不同,没有宪法则新政府就无法维持正统。木户孝允应运登场,但他的宪法路线是保守的,关注点在于如何限制议会。所以相对而言,立宪论者更为激进。
1874年的三角关系是西乡隆盛的“对外战争论”(旧萨摩藩),板垣退助的“民选议院论”(旧土佐藩)和木户孝允的“宪法制定论”(旧长州藩)。
* 大阪会议
不管怎么界定,是三人会议(大久保、木户、板垣)还是五人会议(木户、井上、板垣、小室、古泽),其目的都是对于萨摩对外战争派的强硬行动作出回应。如不携手打压,一旦发展成对华战争,则无论立宪还是议会,都将成为泡影。在这一点上,萨摩藩内部主张富国的大久保也在同一战线上,只不过他对公议舆论持冷眼态度。
会议的输出是1875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渐次建立立宪政体之诏书》。
* 决裂
大阪会议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
1.关于渐次的理解不同。板垣主张英国的激进模式,木户主张德国的皇权模式。这个分歧6年后引发了“明治十四年政变”。
2.元老院(上院)由推动大阪会议的长、土两派和留洋学者组成,招致被排斥的旧藩主团体的不满和反击。
在板垣提出夺权意图太过明显的“内阁与诸省分离”提案以及江华岛冲突后,木户在左右两派的夹击下选择与大久保合作,放弃鸽派主张。由此第二个“公议舆论”时代落幕。

* 富国强兵
富国强兵总是连带提起,其实两个概念有很大的冲突。一旦开战,就必须增税或者借债,对国家经济和国民生活严重不利。
所以大久保利通是决然反对征韩的(对台和江华岛事件强硬只是权宜之计,否则可能直接下台),“殖产兴业”才是他的核心。
解决江华事件后,大久保意气风发,提交了《关于国本培养之建议书》。在他担任内务卿期间,大隈重信是大藏卿,黑田清隆是开拓使,伊藤博文是工部卿,各部重奏,实践富国。
奈何造化弄人,1876年爆发了反对地租改正运动,77年又遇上了西南战争,大久保的富国之路其坎坷乎。

* 三杰之死
1.西乡隆盛不只是一介武夫,在和胜海舟会谈之前,他已经接受了佐久间象山的近代化理论,完全理解富国论和立宪论。因此如果他赢得了西南战争,日本也不会变成一个士族独裁国家。西乡之死,作者认为是他重信义的结果。在失去了“对华作战”这个大义以后,就很难指望桦山资纪、川村纯义等军人搏命相助了。
2.和西乡派走向没落不同,木户孝允死后,其派系山林中良才颇多,伊藤博文、井上馨、山县有朋等都堪当大任。
3.大久保被征韩派刺杀后,富国路线遭打击甚重,大隈重信性格弱点较为明显,政治上也趋保守。在权威人望上和劲敌伊藤博文相比是差了一些。

* 富国派的困境和立宪派的后退
1.井上馨回国造成富国派的极度担忧,他的“人民议会论”和“健全财政论”与大隈重信的“开发独裁”背道而驰。尽管事实是井上君回来后变低调了。
2.西南战争造成巨额亏空,大量印钞导致米价腾贵。因为地租在1877年被天皇亲自锁定了,所以只能眼看农民富裕而政府财政日益窘促。
3.天皇分别御敕驳回了五代友厚的“米纳论”和大隈重信的英镑外债提案,在国际收支恶化和财政危机的“双赤字”重压下,富国路线宣告败退。
在富国派遭致命打击的同时,立宪派也转而保守了很多。1880年的井上馨,变得更像是木户孝允,提倡慢慢编制“钦定宪法”,此外他更是建议在宪法草案中取消下院的设置。
* 尾声
四大目标都未能在“革命者”有生之年(除了板垣)完成,但其梦想在1894甲午战争爆发之前都已实现。
陆奥宗光骄傲地宣称:
1892年,日本财政有1亿6千万的盈余,铺设了3000英里的铁路,架设了上万英里的电线,内外海域航行着数百西洋制式的商船;拥有15万常备军,战舰40余艘,器械精良匹敌欧美强国;建立了宪政体制,人文自由,学术工艺进步。
某种意义上说,大佬们可以瞑目。但“明治维新”初代英杰的豪情,则永远未完。
1月30日 全书完
围绕“富国”、“强兵”、“立宪”和“议会”四个目标展现幕末维新16年雄藩强人的纠葛与奋斗。收获的是果实,未完的是精神。
kenn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笔记-20250502-《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II
- 读书笔记-20250501-《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I (1人喜欢)
- 哆啦a梦 (13人喜欢)
- 读书笔记-20250201-《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I (2人喜欢)
- 新年会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