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西餐厅的9号套餐
“对人们来说,贫穷不是问题,分配不公才是问题。”
这个观点曾让我耳目一新,深有同感。
晚上吃夜宵时和爬咕哩聊起,他觉得平平无奇。
不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有什么新鲜的。
很多年过去了,这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他说的没错,完全就是古文翻译成英文,又重新转译回来而已。
为什么会让我这么在意呢?
熟悉的语境下,已经麻木了的词句,换了个面孔出现。
重新发现已有宝藏的惊喜感。
醍醐灌顶嘛,朝闻道夕死可矣。
直至今天,也会时不时察觉前几年的盲区,发现新的真相。
就像看到了往期谜题的答案。
比如,昨晚就有个新的自我察觉,那是关于事业的话题。
一个人可以有两种工作心态,做生意和上班。
哪怕做个高级打工仔,也多少要粗通一些生意人的理念。
毕竟老板都是生意人。
生意的逻辑,说起来也很简单。
无非是“低买高卖,加快频次,能简单操作的绝不舍近求远”。
蛮平淡无奇的感觉,这也是我们的常识。
前几年多少有点中了互联网的毒,潜意识聚焦在“产品”上。
设计、打磨、工匠精神都是挺光鲜的名词。
何况自己一毕业,title就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总会希望实至名归。
上班心态下,很容易被这些理念俘获,潜心专研各种细节。
可是,人的注意力就像聚光灯,灯光打在哪里,成效就会在哪里。
不知不觉,忘记了商业的本质。
商业就是生意,生意的本质就是赚钱,手段都是低买高卖。
不管你是简单的进货、运货、出货,还是自己购买原材料雇人制造和销售,都是低买高卖。
一切的一切,先算总账,算清楚了才应该考虑是否下手。
而不是靠一个能解决用户痛点的绝妙想法去“change the world”。
如果轮子已经有人发明出来了,别去试图自己制造。
你应该考察好差价,铺垫好渠道,进货卖货。
至少刚起步时应该这么做。
所以,一旦觉得有个场景问题亟需解决,别冲动去设计产品。
应该满世界去找合适的成熟产品。
研发是一条不归路,十几个人的小团队面前,百万资金也只能撑半年。
没有现金流,就相当于中断呼吸。
卖货的经销商很low,但能活下来。
商业上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收钱。
你的客户在哪里,你向谁收钱。
要能向客户直接收钱,在项目启动的两个月内就收到。
要有把握向更多同类客户直接收钱,项目可以长期运作。
确定能活下来,才能投资。
不仅是投资金钱,还包括自己的精力、时间、生命。
我没有亏过钱,但的确耗费了大量时间。
现在看来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在当年吃夜宵的时候,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
能够每天逃课、打工、赚零花、玩游戏、泡图书馆。
晚上9点逍遥地去师大西餐厅吃9号套餐,谈天说地。
多希望能提前给当时的我们透露谜底。
但记忆里的自己永远听不到。
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