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草率的问答——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就像我们常会遇到的,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从不同角度去回答,会有千八百种答案,当然也有通约的,较为公认的一个定义,用于现阶段的研究、评论、识别等文化活动),文学也是这样,当一个人问“文学是什么?”,其实他问的是“你所理解的文学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要结合你自己的体验,然后用逻辑方法阐述出来,那么,我所理解的文学是什么呢? 先看看文学在整个人类知识树图上所处的位置,与文学并列的,有哲学、历史、艺术学,他们同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文学有关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社会学等等;作为一种“知识”,文学和科学是不同的;作为一种“精神知识”,文学和注重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又是不同的。文学与美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宗教学,有着复杂的关系。文学与上面提到的政治、道德、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科学,都有交相融合的部分。通过上面这个图景的展开,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暗示: 1.文学具有自身独立于其他“知识”的独立性,可以称之为“文学性”(尽管这个概念一般只在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形式的偏重这一视域下进行使用) 2.文学与其他知识具有联系 上面两点就是说,文学具有共性和特性(这种区分共性和特性,普遍和特殊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其他哲学观点未必会进行这种分析。) 那么文学的特殊性在哪里呢?关于文学是什么,我们还需要作一番历史性考察,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在古希腊、在中世纪、在近代、在当代,有着不同的理论声音,所以,这个问题必然引出一系列问题: 1.文学发生学研究(如何产生) 2.文学含义的意义演变研究(如何发展变化) 3.文学观念对比研究(古今,中外,如何确定时代特性) 4.主流文学观念的确定(如何确定公约数) 这些问题是考察“文学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的前提准备,当然是一些知识学上的准备。 思路就是,我要对文学这个东西进行把握,就得对它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只有掌握这些线索,研究才有附着。 文学是什么? 西方近代,从鲍姆加登确立“感性学”(或称美学)以来,经过一批人的努力,到了康德,确立了以“感性审美”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新观念,这种观念扩大化之后变成“审美主义”,成为几百年来人们思考文学本质的一大方向,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的无功利性,影响很大。当然现在也会谈,文学就是审美,审美就是感性,就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非理性经验、梦幻、力比多、集体无意识等等角度,去定义文学在“感性”上的自由。康德确定的真善美,确定的是人类理性的三种能力,对应的分别是真——科学,善——伦理道德,美——文学艺术;马克思关于人类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艺术的、实践的、宗教的、科学的,也有一维是以艺术手段来进行把握。 这样看来,文学确实可以说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1.文学如何把握世界? 2.文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如何?(具体) 3.文学把握世界的方式与其他方式的关系怎样? 是的,问题又进行分化了,文字衍生出新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产生新的意义联结,这些意义是哲学思想考察的对象,我们仍旧要回答的是,什么是文学? 先来看文学是如何把握世界的,根据我们对中外文学史的感知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可以得知,文学通过想象虚构,对现实进行“审美反映”,它仍然要依托现实,但又有一定的超越性。在手法上,它可以发展出各种修辞,可以无逻辑、时空颠倒、情节、环境、人物、戏剧的旁白、对白、伏笔、引子、悬念、诗歌的格律(形式美);内容上的(超越),上面说的这些,好像无外乎文学在形式或者内容上的特点,尽管这种分析方法遭到广泛批判,也无法阉割它的有效性,所以,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形式上和内容上两方面的独特。 从内容上看,就在于,文学不同于历史,因为文学可以虚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尽管在情节上为假,但只要“在本质上为真”,文学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在内容的还原程度上看,杜甫被称为诗史,李白被称为诗仙,区别就在于他们两个在“现实——想象”两个方面的偏重。而现实和想象其实就是文学所要关注的两个方向。 当然不能通过判定文学作品对现实反映的多少来确定其文学成就和地位(沦为庸俗的社会反映论),但圈子似乎总是在这里打转:文学和世界、文学和社会、文学和现实,因为归根结底,文学的土壤是现实,没有现实,文学是无根的。 对文学进行意义判定有两种标准:一种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记录”;第二种是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灵媒”,当然,作为个体,我们会本能地反对第一种标准的过分侵袭,因为,历史传统已经分担了文学的这部分功能(记录历史),使得文学能够自由地发展审美这一维度,在精神陶冶、个人修养这个标准事充分繁殖。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文学的精神因素?文学当然是精神性的(我是说,暂且搁置文学的物质属性),因为文学通过阅读,给人的心灵产生震动,带来一种陌生的感受。人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因为人是一种感性生物(这样说不是就排除了人的物质性),精神维度上的一切创造都是因为人有满足精神需要(审美)这样一种需求。在文学中,有七情六欲、有别样的人生、有千奇百怪的“意义样态”,这些形态人生,可以补足自己的庸常,获得几倍的人生。 仍旧回到这个问题,文学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牵涉了太多概念,处于整个文学研究大厦的最基础位置,所以它是一个基础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导向不同的理论脉络(如同现代西方的各种各样的批评潮流所展示的那样),我们无非在这样的观点的包围之下,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不是理论家,所有回答都只是落入前人窠臼,问题是,你如何看待,你自己如何定义文学?文学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很私人化的问答,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文学,我只把它当作一种研究工作;文学,我把他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文学,我把它当作我自己的存在价值之所在,生活意义之所在,理想附着之所在。第一种,去考研,第二种,去阅读就好。第三种,你的路在你自己脚下,做什么都是你的自由,达到目的只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我问你文学是什么?这个文字的目的,你是如何看待文学的,如何安放自己的心境,如何对待考研?如何进行文学研究?都要,搞清楚,基础问题! 原文: 文学本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好定义,艾布拉姆斯提出著名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所构成的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世界,对文学研究做出来巨大贡献,但还是有所偏颇,比如文学中介、渠道、符号等问题(这里我不太理解,你所说的文学中介、渠道、符号,似乎值得是文学媒介的问题,比如语言、书本、网络等等),我们创造不出一个完美的定义,包含文学的各种因素。 成为文学,首先要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最重要的是具有独有的特性即文学性,所以我在这个文学性方面来阐述对文学的看法。 ①文学具有审美性,在我看来美是真善的高级表现形态,文学要具有给予人们审视的力量获得美感的力量 ②文学具有想象虚构性,是一种“逼真的幻觉”,具有假定的真实感 ③文学具有语言符号性,语言符号是文学的载体,口头文学书面文学 ④文学具有表现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外在世界。 (以上四点,都是在你感性经验上作的不完全列举,这些特点,没有设定前提,所以,“不完全”,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列出十点特性,前提却是“我这样列的目的何在?”你的前提似乎是文学的“文学性”,但这个前提的前提又在哪儿呢?) 我认为文学的特性是无尽的,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似乎都有关系,似乎都有影响,确实也是这样。(立场决定观念,确实如此) 现在有这样一种困惑,人们研究某一具体领域与文学的关系,企图走向极致(很显然,这种“企图”都是歧途),寻求文学本质(本质问题如此重要,如同人们对世界本原的关注一样,成为人们的本能性行为)。这样文学本质本身就像盆地湖,各个不同研究领域像河流争相恐后的奔向湖,这湖本身究竟是众多河流的杂糅,还是早已存在?(你这里用了一个具象化的比喻,然而却是如此吗?你的意思其实是,关于文学,是否存在一个本质,还是这种本质只是“关于本质的杂糅”,就如同世界的本原一样,对这个问题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很多观点都被抛弃了,不存在关于世界本原的杂糅,实际上,本质问题,本源问题正是因为其“单一确定不移”才能称之为本质,在文学领悟里,这个问题其实指的是: 如何选取一个“本质”作为我所有文学观点的出发点,当我选取一个“本质”的时候,我实际上已经对其他观点进行抛弃了。在现代,我们选取“本质”的手段也许更加综合、全面、熔铸了其他观点,但需注意,这些其他关于文学本质的观点因为其还具有“解释力”或历史价值,还存在于文学史,文学理论史之中,并未因为本质问题的抛弃而就此退出文学舞台。) 如若文学本质早已存在,各个领域也在努力,那最终人们综合得到的本质和本质本身是否等同呢。(这个发问其实并无必要,我们知道,其实并不存在“综合的本质”和“本质本身”,原因在于,关于本质的说法经过综合之后还是会划归为“一”,这个“一”就是现阶段部分人“公认的”本质本身,一定要记住,文学研究不是科学,科学有唯一确定的一——事实上,量子力学和混沌学出现之后,科学上确定不移的“一”也已经打破了,我想说的是,文学,仍然属于“观念”的学科,而观念是人为的,历史的,所谓的“本质本身”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