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周年 列宾 纪念展
以前在俄罗斯博物馆从开馆待到闭馆,一点点看画,查资料,反正看过之后,就不再惦记了。(粗人也没有艺术细胞)
这次想着来都来了,毕竟就在住的地方附近。还是去一下吧。
结果~
在买票的那里,瞟了一眼,列宾?175周年?纪念展?才多加300rub!买买买买!来了不看白不看!

进去就开始找列宾展,毕竟其他的画位置也没多大变动。其实真的找了很久,因为是中午去的,刚好错开了旅行团。列宾展需要先上楼再下楼,反正比较曲折啊,我是第一次找失败之后,耐心把其他画再看了一遍又去找。到什么程度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看见我,直接问我“列宾?” 😂 谢谢友情指路!真的没有人会来来回回上下楼,跑到那个区。
言归正传
这次展出的都是列宾的精品画作,还有一些手稿,总之,比起平常就只有一副我们中国人熟知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次真的值回票价。毕竟都是真迹啊。国内花这点门票钱,根本什么也看不着。
首先,

萨特阔在水下王国,这幅画在宣传册上就印着。

主要是讲“俄罗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萨特阔,来到了水下王国。珠宝璀璨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对他的诱惑,如云般的美女从他身边鱼贯而过。而他的女友正在高高的台上望着他,萨特阔不顾诱惑直奔女友而去。画家列宾以浪漫的想象和手法,描绘了这个故事。人物个性鲜明,体现了列宾的艺术才能。列宾在西方留学三年期间创作了不少画,1876年在巴黎完成了这幅以俄国民间叙事诗歌为题材的创作。在大幅油画中描绘叙事诗题材是一种尝试。在画中表现了虚幻中的现实,有点浪漫主义情趣。”(百度百科)

这幅,我们最熟悉的啦!以前是放在20多号展厅的,这次直接搬过来了。地上坐满了小朋友在听他们的老师讲解。所以我这个角度就这样了。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后又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复了密切的交往。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幅载入俄罗斯画史的作品。画家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简直是俄罗斯的缩影。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村长、警官、农民和乞丐挤满了画面,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心理负担。数百人的宗教行列是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尤其在前头刻画一位跛子乞丐和农民妇女,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不准跛脚孩子走近行列,这一切都表明了画家的态度。原来画家只重视场面的光与色彩表现,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没有画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宾接受了,完成后的这幅画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在这里光的照,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百度百科)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
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常备军两万多人,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列宾在画面前景突出描绘两个背向观众的人物,在他们的背后和腰间配有许多小道具,这种精微的配物既反映查波罗什人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也深刻包含一个哲理,即俄罗斯的哥萨克人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整体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列宾在谈到这幅画的构思时曾说过:“我们的查波罗什人使我高兴的地方就是自由,他们创造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的信仰和人格的最高品格。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保卫欧洲抵御东方的掠夺者,而且倾情地取笑东方掠夺者的高傲。”(百度百科)
其实这幅画旁边有很多小的细节图,每个细节都放大成一幅画。确实栩栩如生。不过我也不懂画,反正就是多体验一下艺术的熏陶。

这幅画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凯撒之意),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最终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这个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而开始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一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得到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绘: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但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以加强前景的恐怖气氛。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画家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也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失败的原因。这幅画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当局,一位总检察官在给皇上的奏折上说:“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种倾向外,找不到别的理由。”于是这幅画刚展出就被除去,严禁流行。(百度百科)
其实这幅画很小,也没办法近看。

这幅画表现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惊愕反应。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室内的摆设和墙上挂的俄国进步诗人舍甫琴科的肖像上,可见画中革命者是信奉民主主义的,他经过多年流放回到家里,以审慎警惕的目光看着家人。这是一位受过折磨但从未屈服的革命家,他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来,身着囚衣,已精疲力尽了。画中描绘最生动的是两个孩子,男孩的表情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这个细节表明这位革命者被捕时,在男孩的幼小记忆中还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还躺在摇篮中,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母亲的神态与儿子对视,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画家曾多次修改构图,最终定下的这个画面选择佣人打开房门,流放的革命者刚跨入室内的一刹那场景,由此而展现的一切如一幕戏剧,画中人物和场景的布局产生均衡和呼应的效果,构成一幅严谨有序的自然场面,富有动感。瞬间的沉默和宁静,可见画家对革命者深厚的同情,对社会和人物深刻的理解,画中每一个人物,既具典型性又有鲜明个性。(百度百科)
阅读能力简直满分。我感觉写百度百科的人,真的就是那种教科书一个的解析。像极了高考的时候做阅读理解。

匪夷所思的是,《蜻蜓》这幅画前面没有人看,路人都是随机一瞟而过。也没有什么特殊提示这是一副怎样的作品。连拍照都没什么人拍。
“这是画家野外写生的作品之一。他使用了有节制的色彩,依然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使画面充满阳光和空气感。列宾的这类室外写生作品,尽量保持人物的自然灵性,以非同寻常的技法,真实朴素地描绘了与自己亲近的人物形象。画中这位活泼可爱的女孩是画家的女儿列宾娜,她在父亲面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神态。”(百度百科)

列宾传世作品《秋日芬芳,女儿的画像》。画家列宾以秋日的芬芳,来烘托自己女儿的青春生命,并且用淡化的背景,来突出主体。可以看出,画家在女儿身上倾注了深情,他用色朴素,不事炫耀,以暖色为主,使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亲切感。
这幅其实近看,没有感受到暖色,感觉有一点点褪色了。

《索菲亚公主在新圣女修道院》,完成于1879年,列宾绘画作品欣赏。画面中的索菲亚公主满脸愤愤不平,眼睛瞪得快爆出来了。画家对细节也非常讲究,感受一下那衣服的质感和纹饰。

著名画家列宾名作《休息》,这个休息的女孩,姿态优美,从女孩的装束和身材可以看出她大致的身份。





完成于1887年。列宾经常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去拜访他,亲眼目睹托尔斯泰在农田里不停地用犁翻耕黑土。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自己的庄园后,除了写作,还办农民学校,在自己的庄园里把解放农民的想法付诸行动。

列宾完成于1872年的《纤夫艰辛涉水前行》,这幅画和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的那幅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很像。




以上,纯粹是因为今天拍了照就整理留存一下。避免以后时间长了完全不想看。仔细一想,这么整理了一下,加深了记忆,对列宾的画作也有点初步的理解。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