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远比文学要精彩

春节期间,待在婆家过年。亲眼目睹了婆婆一家对小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照顾尤其体现在饮食上。
过年期间本来满桌子的佳肴美味,茶几上铺满零食,就在这种情况下,每顿饭前,婆婆都要问孩子:“你想吃什么?”家里三个小孩子一个十三岁,一个八岁,还有一个三岁,都像大爷一样开始点餐。有想吃饼干的,有想吃烤肠的,还有想吃蛋糕和鸡柳的。然后婆婆就会尽可能地去满足,但总会遇到家里没有储备的食物,婆婆准备不了,孩子就开始大哭大闹。然后婆婆就开始各种劝哄,一会儿说:“你别哭了,我给你吃糖”,一会儿又灵机一动:“我给你炸香肠吃吧。”结果小孩子觉得自己受了骗,还是哭得天雷地动的。这一系列操作看得我万分不解,有什么吃什么,这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婆婆看起来是很精明的人,但为什么每顿饭前都要导演一场麻烦?
这一场场哭戏中,婆婆得不到一点好处,常常是疲于应付孩子们提出来的越来越苛刻的要求。而孩子们也是受害者。越来越多的要求,让他们以为挑剔就是一种特权,他们也开始享受这种特权。三个孩子无一例外地开始挑食。老大在学校里就是出了名的挑食,在学校吃中饭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按照要求认真吃饭,只有他踢着板凳腿大哭大闹要吃辣椒酱,如果老师不给他辣椒酱他就绝食。老师最后也不得不妥协,给他买来了一瓶老干妈,就在他得意地享受自己特权的时候,这件事情成了整个学校的笑话。因为他的挑食和各种娇气,同学和老师也开始疏远他。

老二比老大的情况更为严重。吃饭不只是挑剔,必须要哄着才肯开口,一个不顺心就威胁奶奶:“你信不信我不吃饭了!”最令人费解的是,无论他提出多么过分的要求,奶奶一听这句话,秒怂后全都答应。长期的挑食和厌食让他有营养不良的倾向,个头也比同龄孩子要矮,最后学校体检的时候建议带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给出的建议是立马戒掉所有零食。家里得到了医生的命令,终于狠下心来扔掉了所有零食,但是不出两天,孩子一哭,马上又被打回原形。
两个孩子都被娇惯成了“挑食”的范本,但是婆婆家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当最小的孩子出生之后,一样的套路又开始重演。我实在忍受不了,开始提醒家人的错误教养对孩子的影响。然后一次又一次,就像一场世界上最难打的战争一样,婆婆表面笑笑,然后依然我行我素。我终于明白,婆媳关系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她根本不把你当自己人。你说的话可能本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在她眼里就是对她的质疑和攻击,然后婆媳关系迅速进展为权利斗争。各种小心思和小动作就开始出现了。这真是让读了二十几年书的我“瞠目结舌”。
我想起我的奶奶和妈妈,她们性格迥异,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但是她们相处起来一直比较和谐。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佩服她们啊。很多女人害怕结婚,也许就是害怕这些消耗人精力的鸡毛蒜皮吧?多少年前,我读着列夫·托尔斯泰,和朋友聊着黑格尔和康德的时候,我万万也没想到,以后我竟会被“与婆婆讨论孩子挑食的坏处”所难倒。
也许,生活远比文学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