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游记
边城小记——沈先生
话说胡先生找到了自己 --题记
“细雨下个不止,溪面一片烟”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依稀记得高中那会儿读到过汉芙女士的《查令十字街84号》,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其实不是文章的结构,剧情。是在书本扉页上的那么一句话:“如果你有幸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替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文字的魅力不在其外形,而在其思想。那是一种引领我们追求真实生活的启迪!时间能够抹去查令十字街上的书店,可对于84号的追寻,其实一刻也未曾断绝过。你要问我为何会提及此事,我想我会说,这便是我们思考的意义所在。
【初遇边城】
在我的记忆中,边城的第一次被提及应该是在高中选修的课本中的。那时,我并没有太在意这样一个“边城”会在我的心中留下如此特殊的羁绊。课上的我们只是简简单单的分析翠翠,爷爷,天保,傩送等人的人物形象,我们会在人物分析的公式中游走自如,得到机械且正确的人物形象。现在看来,是如此的荒诞不堪。我们一边学着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方法论,一边却又做着违背客观的事情。沈老笔下的人物,始终是他的笔下的人物,我们再怎么分析得到的始终是碎片化的东西。我不否认,会有那么几个“标准答案”的存在,我否认的是那些自以为自己就是“标准答案”的答案。那个时候的《边城》是刻板的,老套的。
【再遇边城】
极端讽刺的是,我第二次对边城的认识同样来自我的高中语文课本。那时一个有雨的下午,准确的来说是一个有暴雨的下午,再为准确的来说是一个炎热夏天下午的暴雨。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我欣喜闻到雨后泥土的味道,我欣喜看着满挂绿意的大树随着狂风有着节奏的起舞,我欣喜雨后看着小说的宁静。这一切似乎都是偶然的,狂风当然便随着暴雨来临,停电当然会充当着不速之客的角色。也就是,那样的一个下午,我认真的看完了,课文中沈老笔下《边城》的节选。也就是这样的一次再相遇,让我有了想要认真读完它的冲动。那个时候的《边城》是泥土味的,是清新的。
【初读边城】
第一次认真的读完这本书,应该是高三的上学期。我想我读到的仅仅是一些情节而已,因为我没有思考很久关于一个个细小的问题。我读的很快,不求甚解,如果非要用一词来形容那时我的行为,我想会很符合“泛泛而读”这个词。我想我那时追求的不是这本书,而是那个雨后令我清新的感觉。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时的我好像就是一千个人中,唯一没有哈姆雷特的人。我难以理解,那些如此那般的巧合,却又发不出我那独特灵魂的呐喊。我背负的好像是长达数十年的思维定势,又好像是自己确实无能的实质体现。一般情况下,我读完一本书就会有很多的感慨,但唯独这本书没有。它给我的,一种精神上的思维撞击,是一种强烈的向往感。那时的《边城》是模糊的,朦胧的。
【再读边城】
第二次,读完这本书,是在我的大一的下学期。很喜欢一个词--“年岁渐长”。相对与高中的懵懂无知,大学的我可能会有些许成熟。我不再会对那些所见所闻,踌躇满志。我不再会对那些人来人往,抱有期待。我不会再对那些莫名感觉,追根到底。相对于高中,我们现在确实拥有了独当一面的可能性。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空间也在老师的“助产”下,变得更加无垠和广阔。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可能读到了我这一生最为清晰的《边城》 。我还记得我语文考试我写的那篇《浅谈沈老的边城记忆》,我没有“丧失灵魂”的按照以前高中的那套公式的做法,我按照的是我的由来已久的思路。我尝试着停下来去整理框架,可是我不能。我的思维是如此的流畅,以至于我怕我停下来,会是一次“不可磨灭的损失” 。
【边城】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中说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生于物质生活充盈的时代,此时的我们已经完全不用去思考衣食住行。而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让我们丧失了我们作为独立思考个体仅有的思考能力。这个时代的节奏,竟容不下一片慵懒的灵魂。我想大多数人有着和我一样的毛病,害怕着改变,喜欢一如既往的舒适圈。所以,我踏出了我的第一步。前往边城,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我,但我已经迈出了我的脚步,此刻我在路上,回头望去,离家已经很远,目的地却在慢慢的变近。2019年的暑假,和那些在暑期实习和兼职的同学不一样的是,我选择了去旅行。这次旅行,可以说是对我自己的交代,也是对我灵魂的交代。其实每一次的旅行本身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而困难在于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行。我给我要好的朋友,几乎都发出了邀约,可却没有多少人对此有很好的回应。
我最后选择的是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小强同学,说是选择有些牵强。其实是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去,而小强作为宅男也被爸妈“放逐”出来。就这样我们两个二货就踏上寻找《边城》的路。下面的是我们自己做的攻略,以蕲春到《边城》为例:
1.首先我们要明确,边城的位置。这里的边城是指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它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凤凰县,从蕲春到凤凰的没有直达的高铁动车,也没有直达的火车。只有每天两班的蕲春到怀化的火车,历时13小时57分。第一班是早上6:50到21:46 第二班是中午12:26到02:23。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还是建议大家坐飞机到达怀化。13个小时的火车,看到的风景其实都差不多。更多的是,吵杂声,脚臭味。说实在,我不歧视坐火车的人,他们节约的可能是孩子的零食,或者是孩子的学费。反观我自己而言,也就只会和爸妈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然后他们就会给我打钱。一开始的兴奋感,被这长途的跋涉消耗,换来的是,一望无际的疲惫。我们离开时,阳光正好。我们抵达时,与星河相拥。这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吧,痛苦并快乐着。
2.因为我们的车票目的地是在怀化,所以我们面临几个问题:
第一就是关于换乘的问题。到达凤凰没有直达,其实我们一开始可以选择近一点的站点,可是我仔细观察发现只有怀化站附近有直达凤凰古镇的客车。
第二就是时间和经费的问题。我们买的是中午十二点左右的票,达到就是次日凌晨的两点左右。汽车站会在7点左右有人提醒,但要到八点左右才会出发。(ps:车站内的厕所收费),如果我们此时订一个钟点房(依稀记得按小时收费,一小时三十),虽然经费充足,可我们想尽量还是节约一点。
在没有达到的时候,其实内心多更多的是--惶恐。我害怕我会把这一切都搞砸,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晕头转向。我害怕,在凌晨几点的火车站门口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危险人物”。这一切如果都让我一个人独自承担,我想我都不会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还好有小强同学的同行。有人说:“其实你大可不必去担忧尚未发生的事,它们一定会如期而至,但也会如期离去”。我赞成这句话,因为该来的总会来,你大可不必去惶恐。
3.凌晨两点,我们抵达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空气里的寒意,催人赶快寻找做梦的地方。对于我们这种,急匆匆的过客,似乎也变成了奢求。正当我纠结是开一个钟点房,还是去车站门口等的早上的时候,我们拐弯发现一个新大陆。就这样我们在网吧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早晨。
4.我们在网吧打了几个小时的LOL,我实在挺不了,就眯了一下。瞟了一眼旁边的强哥,他还在坚持(可能是为了帮我们看一下行李),强哥还是强!我们到了六点左右就打了一个十五块钱左右的滴滴到汽车站,我们在连续一天未吃正餐的情况下果断舍弃了第二天的早餐,在车站花了50块钱买到了去凤凰古镇的汽车票,就这样我们又开开心心的奔袭在前往边城的康庄大道上!
5.汽车到了凤凰汽车站后距离真正的凤凰古城是有一定距离的,我给你们的建议是:
第一,到了车站不要傻傻的以为自己到了目的地,然后就瞎走。
第二,一定要提前约定酒店!一定要提前约定酒店!!一定要提前约定酒店!!!你要知道,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你唯一可信的就是你们的酒店的老板。他们会给你提供帮助,并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第三,不要傻傻的去问公交车司机,这个车到不到凤凰古城区。他们不会理你,并且还会带有敌意的给你一个眼神。在我们后续的和滴滴司机聊天的时,他解释说这里的上了年纪的人一般是听不懂普通话的。
第四,一定要看地图!一定要看地图!!一定要看地图!!!
6.我们提前两个小时到了,一开始我害怕老板不会让我们入住,可是后来我发现老板人很好,这都完全不用去担心。我们定了三天的酒店,因为某些原因,我们提前一天回去的,老板也很客气的帮我们解决退款问题。那个酒店叫:湘西一世长情客栈。老板人很好,酒单一般,但是如果你们准备要去我推荐这一个!
7.回去就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倒过来即可。
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不同于其他的几个景点。早上逛的景点,有点像妓女接客,她不得不去接客,所以会显得不真实。而晚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妓,能歌善舞。在晚上只有沈从文老先生的故居门前,没有人来人往。我问了在其旁边的书店老板娘,为什么沈老先生的门前没人呐?她竟有点吃惊,我补充到,可能是他喜欢安静的原因吧,老板娘点点头,我不语,买了本《边城》,离去。
沱江的水里流着沈从文先生的记忆,凤凰的山里埋藏着沈从文先生的灵魂。今日的凤凰早已不再是昔日他笔下的模样,商业化日渐占据这这片净土。我们难以说好坏,难以辩是非。对于无垠的宇宙来说,我们只是类似沧海里的一粟,我们皆是万物的过客。也许我始终走不进边城,它太难懂。也许,你我皆在边城里面,我们彼此都有风景,不过被某些玷污的失去它本来的模样。《边城》给我是思考,是感悟,是极端物欲里一丝清新,虽然不多,但足以告慰我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