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典》的读书笔记
从大师的书评集子中收集好书,是我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书籍城堡,每一块砖都有来处。
荷马《奥德赛》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奥德赛
[古希腊]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著有《伊利亚特》《奥德赛》等。
色诺芬《长征记》军人小说
在今天阅读色诺芬的《长征记》,极似观看一部时不时在电视或录像上重播的老战争纪录片。我们观看一部退色的黑白电影时,那有点粗糙的明暗对比和快动作会产生奇异的魅力,同一种魅力总是自发地出现于《长征记》的段落中。
[古希腊]色诺芬(前440年左右-前355年),雅典人,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他以记录当时的希腊历史、苏格拉底语录而著称。公元前401年,色诺芬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约前424~前401年)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从巴比伦返回雅典。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终老于柯林斯。著有《长征记》《希腊史》。
奥维德《变形记》最早的变形记,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重名
[古罗马]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17年),古罗马诗人。生于罗马附近的苏尔莫,卒于黑海边的托弥。年轻时在罗马学习修辞,对诗歌充满兴趣。公元1年发表《爱的艺术》,与奥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政策发生冲突。公元8年被流放到托弥,10年后忧郁而死。
普林尼《自然史》,很多今天的奇幻故事和场景可以在其中找到原型
“普林尼的科学方法徘徊在从大自然中找出秩序的欲望和记录非凡与独特的事物之间”。
[古罗马]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公元23(一说24年)-公元79年),世称老普林尼(与其养子小普林尼相区别),古代罗马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以其所著33卷的《自然史》一书著称。
纳扎米《七公主》男人一夫多妻制精神上的统领、《白骑士》、
阿里奥斯托《疯狂的奥兰多》《五个诗章》
“《疯狂的奥兰多》是一本体裁独特的书,可以——也许应该说必须——独立来读而不必参考它之前或它之后任何其他文本,它是一个自足的宇宙,读者可以在这宽广的宇宙中漫游、进出、迷失。”
[意]阿里奥斯托(1474年-153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生于贵族家庭,曾供职宫廷,热爱法律和文学。早期写有讽刺诗 7首和《列娜》、《妖术》等风俗喜剧。前者隐晦地暴露当时社会中的一些阴暗现象;后者取材于宫廷轶事,塑造奸刁的仆人、年老的吝啬鬼、浪荡的恶少等人物形象,在喜剧的情节、人物和场景等方面有不少革新。他将充满神话色彩的骑士冒险故事同现实生活事件编织在一起,使叙事与抒情、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严肃与诙谐融为一体,对欧洲的叙事长诗产生了深远影响。著有《疯狂的奥兰多》《讽刺诗》等。
杰罗拉莫·卡尔达诺《论安慰》1573译出,《我的生平纪事》,写了200部书籍
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伽利略最著名的隐喻——这隐喻本身包含新哲学的核心——是关于用数学语言写自然之书的隐喻。……当伽利略谈到字母时,他的意思是一个足以代表宇宙万物的综合体系。”
[意]伽利略(1564年-1642年),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等。
西拉诺,科幻小说先驱,《柏树的描绘》《西拉诺在月球》对月球的详细描写,已经类似近代科学证实的场景
“西拉诺是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想象来自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知识,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魔法传统,他所提出的预言式概念,只有三个世纪后的我们才得以欣赏到。”
[法]西拉诺·德·贝尔热拉克(1619-1655),生于巴黎,祖父是商人,致富后在贝尔热拉克拥有封地,西拉诺的姓氏即由此而来。他在中学读书时就不守纪律,毕业后更是无人管束。20岁时他应征入伍,以勇敢著称,不过第二年就因身负重伤而退役。他在养伤期间阅读了一些哲学和科学著作,主张思想开放,屏弃一切教条,后来参加过“投石党”运动。他曾与一些自由派作家来往,但是由于性格好斗,最后与包括斯卡龙在内的老朋友全都闹翻。1654年,他意外地被一根横梁砸中脑袋,不久去世,只活了36岁。西拉诺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不过最重要的作品是两部小说,都是在他身后才出版的。著有《另一世界,或月球上的国家和帝国》等。
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伏尔泰《老实人》、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吉安马利亚·奥尔特斯《人类生活的乐趣与痛苦之计算》、
司汤达 《爱情论》《红与黑》《红与白》《亨利 勃吕拉传》《自我主义者的回忆》、《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出版。用数学来写作,小说中数学度量过的无重量存在。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名句“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就是司汤达说的。
巴尔扎克 城市作为小说《费拉居斯》1833《十三人故事》
“巴尔扎克此时所热衷的,是一部关于巴黎的地貌学史诗,他跟着自己的直觉走,而他是第一位对巴黎有这样一种直觉的人,也就是把这座城市当做语言,当做意识形态,当做某种制约每一思想和言行的东西。”
[法]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著有《人间喜剧》《朱安党人》《驴皮记》等。
狄更斯《我们相互的朋友》1864-1865写成,晚年的书中充满了黑色幽默。(感觉从大的类别上来说金庸的写作也属于狄更斯式。)
“在我们的眼前,狄更斯的世界变成了贝克特的世界,狄更斯晚期的作品中充满了黑色幽默,我们在其中预先尝到了贝克特的味道。”
[英]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1812年-1870年),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著有《雾都孤儿》《双城记》等。
福楼拜《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他所有作品的精华
《情感教育》中著名的一句“人生没有捷径”,让年幼无知的女孩在经历之后毅然返回学校继续学业。
[法]福楼拜(1821年-1880年)法国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著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
托尔斯泰《两个骠骑兵》,古典时代优秀的轮回式写作手法。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喜爱文学的人宁愿相信是此句启发了乔布斯。
[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马克·吐温《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字口语化、无厘头,本来被业内不屑,不想居然成为他最大的特色和风格。
“他不仅是个娱乐读者的作家,而且他也积聚了许多材料,以建构美国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一整组国家需要用来发展自身形象的叙事工具。”
[美]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1878年。
“这是他最清晰的作品之一……然而这则故事(《黛西·米勒》)隐含的神秘感并不逊色于这位内向的作家所写的其他故事,它依然沉浸在一些主题中,这些主题总是若隠若现,却贯穿他所有的作品。”
[美]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19世纪美国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著有《一个美国人》《使节》《金碗》等。
史蒂文森《沙丘上的凉亭》中文翻译《沙汀上的孤阁》。卡尔维诺讲述了史蒂文森把自己作品的第二版增加 改写,之后又删去,用不同称谓重新塑造,可能是想讲写作对大师来讲也一样艰难。提到科尔姆托宾的《大师大师》,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
[英]罗伯特·斯蒂文森(1850一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从学生时代起即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题材繁多,构思精巧,其探险小说和惊险小说更是富于独创性和戏剧性力量。著有《金银岛》《化身博士》等。
约瑟夫·康拉德《海之镜》(康拉德广为人知的是他的《黑暗的心》,是生于波兰的英国人)
“尽管我不相信康拉德所写的大部分东西,我却始终相信他是一位好船长,他将那种很难写作的元素带进他的故事里……除了康拉德,还有谁可以用这种技术上的精确性,这种热情,以这么不浮夸、不做作的方式,来写作他所从事的行业的工具?”
[英]约瑟夫·特奥多·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1857年-1924年),英国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于波兰。康拉德有二十余年的海上生涯。在此期间,他曾航行世界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康拉德最擅长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57年出版,是苏联知识分子传记。
“帕斯捷尔纳克给整部小说灌输一种渴望,渴望那已不再存在的小说。然而,具有悖论意味的是,我们可以说,再没有比《日瓦戈医生》更典型的苏联小说了……《日瓦戈医生》是、也不是一部十九世纪小说,就像它是、也不是一部缅怀革命前那个时期的小说。”
[俄]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加达:世界是一颗朝鲜蓟,《与忧伤相识》中文翻译《痛苦的认识》。
“《与忧伤相识》乍看之下是一本我们所能想象的最主观的作品:它几乎只是无意义的绝望的流露出可是事实上,这本书充满了客观和普遍的意义。另一方面,《梅鲁拉纳大街上的惨案》则是完全客观,它描绘拥挤在周遭的生命,不过它同时也是一部非常抒情的作品。”
《梅鲁拉纳大街上的惨案》“如果我们为每一个结果只寻找一个原因,那么什么都不能获得解释,因为每一项结果都由许多不同的原因所决定,而每一个原因的背后又有许多原因”
理工科学出身的加达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被他视为科学思想的危机”
[意]加达(1893-1973)
蒙塔莱《也许又一天清晨》《暴风雨》《乌贼骨》《境遇》
“我漫游在星星间,我深知,即使它们都暗淡了,你的双眼仍能亲切的闪烁。” -蒙塔莱
“我年轻时喜欢背诵诗。我们在学校里读很多诗——如今,我多希望我们当时多读些——它们后来就陪伴我一生,往往是无意识地在心里背诵,过几年又会重新浮现。”
《暴风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浮现出来的最佳诗集,哪怕是当它谈论其他事情,它实际上也是在谈论那场战争。
有多位意大利研究者认为,《也许有一天清晨》一诗源自托尔斯泰回忆录《少年时代》的一段文字:“我想象除了我之外,这世界不存在任何人任何事物,物体并不是真实的,而只是我把精神集中时出现的影像,我一停止思考,这些影像就立即消失。总之,我的结论与谢林相同,也即物体并不存在,而只存在我与物体的关系。有些时刻,当我被这种成见搞得心慌意乱时,我会猛地扫视某一相反的方向,希望出其不意地捕捉那没有我在其中的虚空。” 厉害了!
[意]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年-1981年),意大利诗人。1896年10月12日生于热那亚,1981年9月12日卒于米兰。少年时学习声乐,酷爱文学。1917年被征召入伍。战争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使诗人声誉鹊起。它从大千世界中精心选取一系列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场景,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瞬息间的细微感情。1938年,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解除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之职。著有诗集《乌贼骨》《境遇》《 暴风雨和其他 》等。
海明威《《海明威全集》“有那么一个时候,对我和许多大致与我同代的人来说,海明威是一个神。那是美好的时光,现在想起来仍然快乐,且丝毫没有我们回顾青少年时代的潮流和痴迷时那种可笑的沉溺。那也是严肃的时光,而我们都严肃而勇敢地怀着一颗纯洁的心度过这些时光。”
总之我们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一种开放和慷慨的能力,一种对必须做的事情的实际承担(还有技术承担和道德承担),一种直接的审视,一种对自悔或自怜的拒绝,一种随时撷取生活经验也即撷取个人在剧变中总结的价值的态度,或一种姿势
[美]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196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弗朗索瓦·蓬热《事物的声音》
“我们突然发现,存在可以是一种更紧张、更有趣和更真切的经验,而不是已使我们五官麻木的心不在焉的日常程序,我相信,正是这,使弗朗索瓦·蓬热成为我们时代的伟大哲贤之一,也是我们为了不使自己在原地绕圈子而需要接触的少数几位根本性的作者之一。”
弗朗索瓦·蓬热的诗歌特色:取材自最不起眼的物件,最日常的动作,试图赋予它新意,摒弃任何习惯性的成见,且不以任何已被用旧的文字机制描述它。
“不妨让我们注意水果贩使用的板条箱。“在通往大集市的每个街角,它闪耀着,以粗木材那谦卑的明亮。它依然是崭新的,有点儿吃惊于自己处在一个笨拙的位置上,与垃圾一起被遗弃,再也回不去了。这东西实际上是附近最迷人的物件之一,然而,它的命运你不能想太多。”最后那句限定,是蓬热典型的做法:一旦这最低微的物件唤起我们的同情,如果我们坚持过分倾注这同情,就会令人绝望,就会把一切都毁了,那来之不易的一点真理就会在顷刻间丧失。他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一支蜡烛、一根香烟、一个桔子、一只牡蛎、一片熟肉、一块面包:这大批涵盖植物、动物和矿物世界的“物件”,见于一本薄薄的诗集《事物的声音》”
蓬热是事物多样化的记录者(他是一位被低估的新卢克莱修[插图],其作品曾被定义为“事物多样化论”②),他在这本处女诗集中还有两个一再出现的主题,反复强调同一群意象和理念。一个是植物世界,尤其是注意树的形状;另一个是软体动物世界,尤其是贝壳、蜗牛和一般的甲壳软体动物。
[法]弗朗西斯·蓬热(1899年-1988年),法国当代诗人,评论家。生于法国南方蒙彼利埃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青少年时代,他在欧洲作过广泛的旅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抵抗运动,成为《行动报》的文学版主编。蓬热以他诗歌的总体成就荣获1981年国家诗歌大奖,1984年法兰西学院诗歌大奖和1985年法国文学艺术家协会的文学大奖。著有《新新诗歌集》《何为一只语言的无花果以及为何》等。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虚构集》《阿莱夫》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博尔赫斯
“我们可以说,从我这一代人开始,过去二十年来从事创作的人都深受他的润泽。我在博尔赫斯那里认识到文学理念是一个由智力建构和管辖的世界”
“博尔赫斯是一位简洁大师。他能够把极其丰富的意念和诗歌魅力浓缩在通常只有几页长的篇幅里:叙述或仅仅暗示的事件、对无限的令人目眩的瞥视,还有理念、理念、理念”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1986年),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著有《老虎的金黄》《小径分岔的花园》等
雷蒙·格诺《扎姬搭地铁》《欧蒂勒》《风格练习》《绊脚草》《蓝花》《可携带小宇宙》
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1903年2月21日生于勒阿弗尔(塞纳-因弗里厄省,今滨海塞纳省),曾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76年10月25日在巴黎去世。法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数学家,文学社团“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简称Oulipo)的创始人之一。著有《麻烦事》《风格练习》等。
格诺发表一项概念,也就是《奥德赛》与《伊利亚特》是文学中二选一的选项:“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若不是《奥德赛》,便是《伊利亚特》
帕维塞《月亮与萤火》
帕维塞的每一本小说都围绕着一个隐藏的主题,某件未言之事其实是他真正想说的,却只能通过缄默表达出来。
切萨雷·帕韦塞(1908-1950),意大利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仅标志着意大利一种“新文学”的开始,而且对当时意大利文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苦役》,小说《月亮与篝火》《八月的假期》《同志》《美丽的夏天》《山间小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