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求必应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古今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我爸爸,制造灾难、噩梦,毁去了很多。他试着挽回,试着在有限的几次中做一些“好”的事情(确实机会很少),可是因为过去更多的“不好”,同时他继续又制造着“不好”,因此,那些“好”没有作用。我继续远离他,大家继续远离他,他成了孤家寡人。佛教和儒家确实不同。儒家,《易经》,很早就看到自己的主观和作为,因此,如果明白这些,很早就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调整自己,自己改变自己,自己从自己做起,自己在相同的情景下发现,原来的自己对事情做的并不好,相同情景下,自己有好的路可以走,并且有很多更好、甚至更加好的路可以走。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内心苏醒,自己的行为正当,自己好起来,事情也慢慢好起来(或者说,当前处境还是坏,但不至于更坏的局面出现,再一点点变好)。于是,《易经》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过去,但是不专注于过往,事情已经出现,那么以后会怎么样?于是,如果我爸爸能从《易经》中,他不需要做没有下限的事情挽回我们,他只需要挽回自己就可以了,他不需要把我们弄好,他应该把自己做好,我们自然会聚集过来。而他现在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于是,他反而应该从佛教中去看自己。或者说,他只有从佛教中解脱自己的心灵了。
佛教在于,他会从他的有限的意识中的主观感的“好”“坏”,“有机会”和“无法挽回”去看待自己已经经历了的事情。他去挽回我们,可是,他明明继续恶化。我们的痛苦,苦楚继续放大着,我们没法回头。可是,他的主观中,局限的主观中形成的判断是,我虽然不好(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不觉得有多么不好),但是我这么努力了,结果事情就是好不起来。一天又一天这样下去,他的局面没有改变——孤家寡人。他才感觉到过去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这么多痛苦,过去快活了,现在糟糕透了,继续痛苦,且挣扎痛苦,没有机会改变这样,只能一直继续下去。(甚至说,他都没有感觉到,恰恰他的这些,别人是多么痛苦,更加痛苦,几十年都被毁了)。于是,他继续挣扎痛苦,专注痛苦,事情一出现,他就自己在自己的感觉中不好下去。他继续喝酒,他醒了以后就短暂的没有下限的去呼唤我们,然后又在一天以后,对呼唤我们感到后悔,继续对我们不好下去。或者说,他好一点了,可是,他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了,他应该放松了,他继续喝酒,他世界出现的不好又来了(我们继续离开)。或者说,他好一点了,他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没有下限去讨好了)那事情应该一下子变好,怎么还没好?他受不了,他继续喝酒。或者说,他好一点了,可是,他可以放心做不好的事情了,可以随便出现了,他继续不好着。无论如何,他的主观中,他只区别于“好”和“不好”的主观感中,他不管哪个的影响力多。他只从自己的感受中区别出:“自己做过很多不好”和“自己做过很多很多好”可是事情的结局依然很不好,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时时刻刻都是孤家寡人,最后这样子死掉了。
于是重要的是,他的“好”和“坏”,在他心目中感觉到的是,自己有多次的“好”,自己有多次的“坏”,可是自己就这么一点点不好下去了。
他的一生中,他的“好”总和他的“不好”较量着,可是他的“不好”多,他的“好”影响小,于是,他这么的一点点不好下去了。而在他的生命中,他体会到的是,他一直无限的“好”下去,做出“好”的事情,但是结果都失败了。他这么一点点不好下去了。
于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实际上,是他自己做不出对自己的挽回,做不出自己的调整,可是,他的体验上,是以自己主体的状况出发,他看到的是自己不好,但是也做过“好”的调整,而这些“好”为什么都失败了呢?他感觉很不好。
于是,在自己主观的狭隘下,他在主观中看到的,理解的,是自己生命专注于以后的“好”的命运。可是失败了。
于是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心态,有限方式的外界活动外界实践,生活在自己的生命中。而他自己在自己的生命中看到的景色却不是这样。明明是涓流,是小沙堆,在他自己的主观中体会到的是异常的困难,他自己看到的是七万里天,五万里地,天神决战几千里的山海中。
于是,非自己的实际主观,和自己世界的实际主观是不同的。人们不去更深入自己的精神,就只能顺着自己原来时候的做法一点点走下去。
于是呢,他最后走投无路,也就走进佛家了。因为他向后看是没有希望了,他也不会有希望,他做的那么的“不好”,他看起来觉得自己已经那么“好”了,为什么还好不起来?重要的是以后怎么了?他为了以后的生命去做事情,他为了以后的“好”和“不好”做出他自己的全部“好”,为什么总是“不好”呢?他根本走不出来,他也没有能力走出来。
于是,向以后的解决失败了。那么自己的痛苦在实际中得不到变化。那自己的痛苦的本源,自己的意识,自己的主观就是佛教去谈论的了。一切苦难,一切痛苦的意识都源于自己有一个意识,都源于自己的主观,那么,向后走,走不通,以后还是一样。那么,人就向前走了,人就把自己的意识颠覆了,就把一开始自己的意识给否定了。意识啊,似梦似幻,要我说啊,不如说,意识中,主观中的意识,主观,似幻真,似幻假。因为你在意识中,你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成真,也可以意识成假。都是意识意识,那么,你看你把自己已经意识到的意识,意识成幻真,还是幻假呢?幻真就是真的了,假的也是真的了(当真),真的也是真的了,假的也是假的呢。幻假,那么就是,真的也是假的了,假的也是假的了(假的东西,意识本身,不是信真信假,是不信意识了,也没有信,也是虚幻),假的也是真的呢(信了意识,而真的在欺骗)。
于是啊,人啊,明明自己有那么多以后的期望,可是因为自己无力自己的精神,自己无力自己的实践,自己向后看,无能。只后否定,向后愿望的基础——自己已经产生的一切的主观。在自己的主观上否定意识本身的主观性,而意识着。
于是啊,人呢?还是希望自己的主观是真的。自己向后失败了,就否定了自己主观意识中已经出现的一切。
于是呢?为什么有求必应啊?因为啊,佛教中,只能重置自己已经有了意识中的主观感——把它们意识的“真”意识为“不真”,或者说意识到的意识,本身就是“真”和“不真”的重置过程。
因此啊,还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向后,一个是向前。于是,向前的,是整个佛教,向后的,佛教只好去说:有求必应。其实《易经》才能看清楚,因为有求必应也不管别人的事,都是自己导致自己的。好的事情,是自作自受,是自己那么那么痛苦,可是主观觉得很好。不好的事情,是自己自作自受,是自己那么那么好以后,自己觉得很不好。当一个老板,一个总裁,说这样好?我不见得是这样。说这些不好?人们肯定不同意。其实是他自作自受。是他自己害自己,自己那么多不好以后,继续不好着自己的生命,然后才理所应当创造出这些的,他才有了这么强力的精神,去做这些,自作自受啊。中国,不好的事情也是好的一面,好的事情也是不好的一面。什么事情都好,看你怎么样自作自受罢了。自己承担,自己行动,自己导致了自己如何。
“有求必应”是佛教的短板了。佛家中,人有求,应是应不了的。《易经》中,人自然有求,但是看自己给自己应不应,自己给自己应?还是自己给自己不应呢?
于是也可以说另外一个,对于心灵的事件,人们在苦海中,希望好的结果,希望有求必应。可是,他自己没法导致自己好起来,大概菩萨心肠啊,就是给别人必应的菩萨们了。
同时说另外一个,对于心灵的事件,佛家只执迷于结果的定性上,而把导致了的结果当成起因。
佛家远远没有《易》更加深入心灵,也没有《道德经》能深入心灵,没有太极深入心灵。
所以我说,心灵,解心灵者是《易》是《道德经》。没有办法的,唉,那你就入佛家吧。如果佛家入不了,唉,那你什么也不要入了。唉,如果这样也没做到。唉……唉……唉……你入基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