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庆余年》春闱舞弊,走一遍五代考试制度。
庆余年看到第四卷前二十多章,主要讲春闱,电视剧把这一段后置到北齐归来。大篇幅的从考生考试到舞弊徇私案,觉得十分有趣,于是又把《中国历代政治体制得失》拿起来看#选举制度#,这次从专看选举,从汉、唐、宋、明、清都顺了,思绪略略起伏,整理下:
汉:太学学生毕业设“郎”“吏”,太学如现代国立大学,官吏任用有讲究,地方长官由中央派,郡县本地人任职,本地人从哪里来?乙科出身“吏”回其本乡任职。如何入太学?1. 不定期举闲人,2. 下诏特殊选举,3. 定期举孝廉。总体来说: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到地方服务,有了成绩选到中央,正式走上仕途。汉代大部分的宰相,几乎都是读书人,从汉代起,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总体上上是“崇尚文治的政府”。《庆余年》同样有太学的机构。
唐:从汉代“选举”转为“考试”,可以说中国传统历史,追溯到汉,我们早早就有了选举制度,对比西方民主政治,用意和功能相似。在唐,概率上,一切用人,全屏考试和铨述,都有一定客观标准,需要一定资历和限制。汉代的选举,是在封建贵族中开放一条路,唐代的科举,是在门第家族中开放一条路。唐代考试,分为“公卷”,类似平日成绩报备,本身实力客观呈现,另为“通榜”,指的是靠后出榜,即:传统科举考试。两者结合,来选取知名之士,其中考生定榜均有一套机制,避免师生、门阀之间的舞弊。在《庆余年》里有这个影子。
宋:沿袭唐代,但在宋朝,唐代的的门第式微,好与坏角度不同,这两年,我个人的体会是门第阶级的存在是有诸多裨益的,门第子弟在家中耳濡目染,懂得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有方法,门第消失后,骤然入试的考生,对实际政治生疏扞格,私人学养也谈不上,对于国家的影响,可以细细体会。宋代以“通榜”为主,和唐代相比,缺少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能培养人才。在两汉有太学,在唐代有门第。”宋以后,只见选拔人才。
明:更大变动,1. 科举分层,上层进士和翰林,下层秀才和举人,前者做大官,后者小官;前者及第以后,进翰林院留在中央读书,后者变成浊流,永远不超升。前者国家养闲读书,汇聚中央,这本身是很好的制度,不担心物质,个人觉得很像柏拉图《理想国》里培养“哲学王”的理念。2. 八股,明下半夜考试制度最坏的产物,不是一二人所发明,而是考试人太多,标准化后的结果。
清:考试本意在选拔人才,开放政权,清代部族政权下,无意开放政权,只是给汉人、读书人一个角落,不分说。整体承袭明代。
“汉代培养人才的是援属,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在管阅校理之职,至明清,并入考试。”
我来翻译下:汉代培养的政府用人的责任在于官吏下乡时间,唐代在家族门阀的传承,宋代在礼部、老师的制度下实习时间,明清在文、在纸上。
留个问题:科举何时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