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家团圆之际,你是否理解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深层含义?
01
过年了。你是趁着难得的长假外出旅游,还是全家老少齐聚一堂过大年?
相信多数有家有口父母健在的,还是会选择一家人团聚,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包饺子。这才是正宗浓酽的年味。
今年过年,爸爸妈妈姐姐等都来我家,所以感觉分外热闹,大人孩子也都特别高兴。
往年,我们要么回老家,要么干脆外出游玩。尤其是后者,一个年过下来,跟普通假日没啥区别。
去年过年,正值二宝出生。原本让爸爸姐姐过来,最终也只有爸爸过来。
今年过年,我们原本都不抱太大希望。因为距离太远、长途坐车又很奔波、来回车费也不少、需要的时间也长,即便动念,但真正付诸实际的少。这也是姐姐去年没有成行的原因。
所以,离春节还不足两个月时,我们仍在纠结过年回不回老家的问题,同时抱着姑且试一试的心态邀请爸爸姐姐过来。不出所料,他们的态度都很不明朗。
然而有一天,妈妈告诉我,姐姐答应今年过年过来。我简直喜出望外。
原来,是因为爸爸跟姐姐说:你总是要走一趟(你妹子家)的呀!
于是,原本非常纠结迟疑的姐姐,方拿定了主意。那一分钟,我太感激爸爸了。
也是在那一刻,我更为深切地体会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深层含义。
02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原本是一句很常见的话。但它的内涵,却不似表面那么简单。
首先,这句话的历史非常悠久。尤其在农耕社会,老人对天气时令的预测把握,对四季耕种的计划实施,往往决定了一年的收成和一个家庭全年的光景。
如今,我们身处快速变化的商业社会,老人的某些生活经验和行为准则,可能已经不大适应当下的环境。那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过时了吗?并没有。
第一,从最实际最功利的角度来讲,谁也不能否认,现阶段,老人是带娃的主力军。
社会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绝大多数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年轻的父母们需要上班工作,无法兼顾抚育孩子的日常。于是,老人们当仁不让,一个个来到子女身边,帮他们解决这一难题。
其实,老人们只身来到陌生的城市,往往有很多不适应,但为了自己的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她们便把自己的喜乐和需求抛到一边,一心一意地照管孩子的孩子。
部分家庭,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老人帮忙,要么一方辞职专门带娃,要么东拼西凑,东奔西走,劳累又狼狈。
为此,大多数年轻人,根本不想生二胎。只因为,最难莫过于没人带娃。
所以,大家根本没法想象,在自己为生活奔波的时候,没有老人的大力援助,生活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第二,老人对于社会的发展速度可能缺乏想象力,但对于生活的现实和无情绝对有深切的感受。
话说这届老人特爱推动子女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可能被很多年轻人反感。但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作,却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稳定生活。可能年轻的时候,觉得稳定毋宁死。但人到中年,各方面都稳定简直是最理想的状态。
才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报考公务员,笔试成绩第一。后来,因为多种原因,放弃了面试。报考和放弃,我都没有跟父母商量。几年后,妈妈听说此事,坦言道,如果当初给她知晓,她一定会要求我坚持下去。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我当年没放弃,今时今日,个人处境也一定比现在好很多吧?
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很多人都有父母管的太宽的苦恼,殊不知还有父母管太少的心酸。老人自有老人的智慧,我们也没必要全然否定。
第三,在人情世故、风俗习惯方面,老人的经历和记忆就是一座宝库。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看不上那些繁琐的礼仪礼节,觉得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希望一切从简。那是因为年轻,没过过事儿。
比方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真摊在你头上,桩桩件件,是不是都得符合相关规矩议程?
有句老话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年轻人可能懂几何懂高数会英语。但说起求人办事,遇到大事咋办,还是要问老人。简单到给祖先上坟,清明节祭扫等等,也都需要人指导。而那个人,往往就是老人。
第四,老人是连接长辈亲戚的超级节点。
亲戚之间,都是通过上代、上上代的血缘、姻亲织起的关系网。老人用一生的时间维系、积淀的感情,其中的千丝万缕、盘根错节,不是晚辈三言两语三年五载可以比拟的。
例如,刚毕业那会儿,大多人急于结婚买房,可手上积蓄有限,同龄人也都半斤八两自顾不暇。怎么办?只能找亲朋好友支援。其中,最有实力也最有可能的就是上一辈亲戚。你直接跟长辈张口?除非你是子侄辈里数一数二的。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常年在外,长辈们并不太知晓你的真实状况。自己出马,既碍于情面羞于开口,又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换家里老人出面,胜算会大很多。
比如,我们也常听说,某某报考家乡所在省市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依靠自己的能力,笔试杀进重围。
到了面试那一关,老人通过层层关系,找到某个关键人物。大人物一句话,就帮忙毙掉了所有对手。
你想着依靠自己能力成功,未尝不可。关键是,你得运气好,没碰到有关系可以运作的对手。
说回运作关系,如果你背井离乡举目无亲,有那么容易吗?你从什么渠道找到愿意帮助你的人?大家靠的不都是上一辈就结下的情谊吗?家里老人攒下的情分,就是晚辈福荫的不竭源泉。
第五,逢年过节时老人不可小觑的聚合力和号召力。
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我左邀右请,姐姐始终不能真正下定决心。而爸爸一句话,姐姐就迅速地打定了主意。
有人说:娃娃儿在哪,年就在哪儿。很大程度上,这句话说的是现实有多少父母,年轻的、年老的,放了假,都是风尘仆仆地赶到孩子身边,以便家人团聚。
但是,依据中国传统的习俗,尤其主题为团聚的节假日,子女回到父母身边,才是正当应分。
我有个朋友,经常跟我感慨,他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健在,每逢过年,几个姑姑姑父以及表兄弟姐妹都到他家,那个热闹劲儿!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过世,家庭又发生了些其他变故,亲戚们也不再登门。逢年过节,冷冷清清,感觉好不凄凉!
一个家族里,往往是老人将众多晚辈亲人连结在一起,逢年过节,大家都自动自发齐聚一堂,热热闹闹,推杯换盏。而一旦老人不在了,大家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细若游丝、若有若无。偶尔也会回忆往昔快乐时光,但很难再聚到一起。
总之,老人是个宝啊,大家一定要记得善待老人!这不仅是老人之福,更是子孙后代之福!
(完)
诚恳希望你点在看!
诚恳希望你转发!
诚恳希望你把我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