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上传的一些事
人死后会去哪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你选择上传自己的意识,你可以明确知道,自己的归宿就是一块小小的存储盘。这些在二十一世纪初被各种科幻影片演绎过的场景,随着人类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突破而快速实现。
将意识数据化,将实体的世界解码,被许多人认定为虚拟世代的起点,也被视为人类走向“神”的第一步。事实上,当年《黑镜·黑色博物馆》中意识共存的幻想,或是《黑镜·圣朱尼佩洛》中意识永存的幻想,在如今已经不具有任何启示作用。上传意识不是一件黑暗或者自由的事情,在这项技术普及前,各国先通过了一项法定,为了保障每个意识体不被随意篡改、随意销毁,在法律意义上,意识体的存在并不能认定为死亡,并延伸出一系列的保障条款,包括存储器的持续更新、维护规章、意识体注销等。而有需要被保障的权利,就对应有需要承担的义务——在虚拟世界有众多的数据岗位需要意识体去担任,以充分发挥意识体进行“数据劳作”的便捷性,负责包括数据归档、数据保密、数据防御在内的工作内容。
此外,在技术应用前,更多的讨论集中在如何处理与宗教的关系上。人类开辟了天堂和地狱之外的空间,让人得以“永生”,这引起宗教人士的极大反对。他们称这项技术是“当代巴别塔”——没有信仰的天堂不存在,技术能带人类前往的,是另一个禁锢人类的羊圈。正如《塔纳赫·创世纪篇》里讲述的那样,不同的语言让人类分散,存在让人类经历第二次分散。
好在只是存在的问题,加上意识解码尚不能认定为造物主级的创新,人类至今仍是人类,各大宗教的教义,指向的是人类意识的洗礼,而非肉体。因此给上传意识的教徒多一道洗礼程序,设立专门的“礼拜日节点”,并在关于意识体的法律条例中,针对性的增加了三大宗教的教义作为附录条款,科技和宗教的再次达成和解。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