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摘抄
1月读书
第一卷 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2)构成群体的条件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
有时候,即使这些人不在同一个场合上,但是如果符合这个条件的话,那也可以称之为群体。如大家共同关注的国家大事、一个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民族。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构成群体的种族不同、同一群体的构成方式或比例不同、刺激群体心理的要素不同、刺激的强度不同,都会对影响群体的心理的形成。
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一些人在环境正常时,是守法善良的公民;当环境突变时,他们表现出的邪恶与残暴,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等暴虐过后,他们又恢复了此前的善良和谨小慎微。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6)群体质变的病因
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但是这种力量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完全是被动的、不值一提的。
人与人之间差异最大的,或许就是智力了。
但是,同一种族的所有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尤其是在涉及到信仰、政治观点、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于纯粹感性表达的领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见得就比一个凡夫俗子更高明。
人们凭借着一种毫无理由的思维惯性,会认为智力超凡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会是出类拔萃的。然而事实上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在群体心理中,原本是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导致群体中的每个人的个性也被削弱了。表现出差异的异质化被同质化吞没了,最终是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智慧。
群体同时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8)第一个原因:本能
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数量即正义)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9)第二个原因:传染
除了令人陷入狂乱之外,这种催眠还会摧毁一个人心理上的防御机制,让人的表现突破他人格上的界限。
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伟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这时候他的心中笼罩着的是一种悲怆的感情,这种感情会让他表现得完全像另外一个人。
(10)第三个原因:暗示
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链条传递,会越来越强大,直到突破人的思想想象,仍然不会停止下来。
当群体行动起来的时候,哪怕是最为严厉的警告,都不会起作用。
相反,或者只需要一句悦耳的言辞——它必须具有影响性的暗示效果,又或者是一个足以唤醒群体的形象,就能够影响到群体的行为,让他们完全表现得是另一副样子。
(22)群体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独立的个体——即使是处于被暗示的状态之下,他的行动也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的。
群体所采取的行动与其思维逻辑产生了直接性的对立。
群体永远迷走于无意识的暗黑地带,如同一只被解除了封印的低智商魔灵,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而对于理性的影响却无动于衷。
第二章 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形象思维与独立的个人思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并最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形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是——仅仅是形象的本身就会立即引起与它毫无关心的一系列形象。
(13)群体的极端感情
只有身在群体之中,这些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才能够摆脱自己卑鄙无能的感觉。
只有身在群体之中,他们才能够感受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18)群体的专横与偏执
理性的个人可以接受不同的意见,可以接受矛盾,进行平和的讨论,但是群体绝对不会允许此类现象发生。
根据我们已知的事实,公众集会上,演讲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会找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20)群体渴望强权
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贴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21)群体的保守本能
因为群体在做出这种行为之前,根本不会有什么策划。而他们极端情绪化的情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就是他们在刺激因素的影响下如狂飙席卷,但最终仍然要回归安宁,回归到初试的生活状态中。
(22)群体的道德(上)
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23)群体的道德(下)
当群体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的时候,最有可能对群体中的个人产生影响,甚至于可以让他达到慷慨赴死的地步。
(24)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群体会要求他们的英雄具有夸张的美德,二同样的,群体中的成员也会彼此要求,督促对方将不道德的行为收敛起来。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群体能够接受的观念只有两种:
第一类是时髦的观念;
第二类是基本观念,如宗教观念,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想要某一种观念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它就必须披上形象化的外衣。
(2)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
只有简单明了的观念,才能被群体接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简单明了的。
(3)群体难于被动摇
旧观念很难被消除,对待同一个明显的道理,有理性的人或许会接受,但是换成缺乏理性的人,则很快会被他无意识的自我带回原来的观点。
(4)群体的伪推理能力
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因此不妨说,他们并不推理或只会错误地推理,也绝不会受到推理过程的影响。
(5)群体的想象力 (上)
有句谚语——瞎子的听力比常人更敏锐。
正如这个此消彼长的道理一样,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也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
(6)群体的想象力 (下)
凡是那些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戏剧表演,总是会对群体产生巨大影响。这种情况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存在。
(7)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上)
想要领导群体,就要在他们的想象力上下功夫。
究竟应当如何影响群众的想象力呢?
想要掌握这种本领,实际上只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和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能采用论证的方式。
(8)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下)
不管刺激群众想象力的是什么,都要遵守以下两点原则:
第一,采取的形式必须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
第二,一定不要做任何多余的解释,只需要伴随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就足够了。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1)群体的偶像崇拜(上)
偶像崇拜有着简单的特点,有着五大标识来供我们识别:
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抽象的命令;
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为传播;
第五,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2)群体的额偶像崇拜(下)
只要有了宗教感情,群体的妄想与偏执就被激发出来了。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从罗马帝国的偶像崇拜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立一套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机制,需要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要对群体的想象力善加利用,为群体提供一个鲜明的形象,使之产生幻想;
第二,当群体开始沉湎于妄想中时,就要果断而大胆地对其进行洗脑,以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来煽动群众的情绪;
第三,当群众开始陷入狂热之后,则要以领导者的面目出现,为他们指出方向,用信念来激励他们,使得他们重新开始想入非非,并在其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
(4)偶像崇拜不会消亡
无论是政治还是神学,偶像崇拜不过是过去时代的神话,早已被理性清除。在历史上同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来都是战胜者。
(5)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念
因为所有的屠杀命令,固然可以由君主来发布,却必须由群体的灵魂来贯彻。
在这些时间的深处,统治者的权力并不是永远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群体宣泄。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群众运动的导火索
决定着这些意见和信念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以接受别的信念。它在很长时间里煽动群体,使他们的情绪开始酝酿。
直接因素是使观念采取一定形式并且使它能够产生一定结果的因素。
(2)第一条导火索:民族
民族是最重要的间接因素。
每个民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
这种特点又形成了它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不仅不会被改变,而且还具有巨大的力量。
(3)第二条导火索:传统
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情感,就构成了传统。
人类是依附传统而存在的。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又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加以改进。
(4)第三条导火索:时间
时间引起一切信仰的诞生、成长和死亡。它们因为时间而获得力量,同时也因为时间而失去力量。
(5)第四条导火索:政治和社会制度
政治家们在调整制度的时候,应当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实用为制定依据,而不是想当然的推理,更不是机械地照搬。
二、不要考虑是否严谨对称,而是要考虑它是否行之有效、方便实用。
三、除非感到有所不满,绝对不加以变革。
四、除非能够消除这种不满,绝对不进行革新。
五、除了针对具体情况必须制定的一些条款之外,绝对不能制定任何范围更大的条款。
我们看到,美国在民主制度下取得了高度繁荣,而另一些国家,譬如那些西班牙人的美洲共和国,在极为相似的制度下,却生活在可悲的混乱状态之中。这时我们就应当承认,制度与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一个民族的衰败都是毫不相干的。各民族是受它们自己的性格支配的,凡是与这种性格不合的模式,都不过是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
(6)第五条导火索:教育
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7)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上)
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是绝对不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而这些优良品质,偏偏不是从死啃书本中得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固然可以充当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
(8)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下)
过多地延长实际的学徒制、培养懒汉的寄宿制度、过多的人为的训练和填鸭式教学、繁重的功课、对今后的时代完全没有考虑、对人的职业缺乏安排、对年轻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现实世界装聋作哑、不考虑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不考虑人类为保护资金而必须从事的斗争、不交给学生如何保持坚强意志……
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第一:形象
即使是说理和论证,也战胜不了那些鲜明的形象。因为它们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看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
(2)第二:词语和套话
词语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时代和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对于人类来说,它只有变动不定的暂时含义。
因此,我们若想以它们为手段去影响群体,我们必须搞清楚某个时候群体赋予它们的含义,而不是它们过去具有的含义,或精神状态有所不同的个人给予它们的含义。
(3)第三:幻觉
人类只有怀抱着那些希望和幻想,否则就无法活下去。而这就是诸神、英雄和诗人得以存在的原因。在五十年之前,科学承担起了这个认为,但是在渴望理想的心灵里,科学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它既不敢做出过于慷慨的承诺,也做不到想幻想一样撒谎。
凡是能向群众提供幻觉的,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想破灭的,最终都将沦为他们的牺牲品。
(4)第四:经验
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让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
我们还需要很多经验,而它们的代价可能同样让我们伤痛欲绝。
比如,要想让人认识到,推行闭关锁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会毁掉实行这种制度的民族,这就至少需要20年的国家灾难作为试验周期。
(5)第五:理性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讲家,或者至少做一次成功的演讲,都必须把握这样一条原则:演讲者必须要遵循听众的思路,而不是自己的思路,否则他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影响。
尽管理性永远存在,但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就像是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这些东西。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牢固的信念
文明的真正基础是由普遍信仰构成的,它们数量有限,其兴衰是每个文明种族的历史上引人瞩目的大事。
一些信念的价值开始受到质疑的时刻,就是它开始衰亡的确切时刻。一切普遍信念都是一种虚构,只要受到审察就无法生存。
文明离不开普遍信念,它们决定着各种思想倾向,只有它们才能够激发信仰并形成责任意识。
尼禄、拿破仑和成吉思汗确实是可怕的暴君,可实际上,躺在坟墓深处的摩西、佛祖、穆罕默德和耶稣,对人类实行的专制统治才更为深刻。
社会主义信念在所有宗教信仰面前,只能算是相对低级的信仰。因为宗教信仰所提供的幸福理想只能等到来世实现,因此也无法反驳它,而社会主义的幸福理想想要在现世得到实现,只要有人想努力实现,它的许诺中的空洞就会暴露在大家的眼前,以至于变得声名狼藉。
三个原因导致群体意见的易变性:
第一,普遍信仰的衰落;
第二,群众势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报纸的迅猛发展,
导致的结果:
(1)作家丧失了影响力,报纸也只反映意见,政客难以领导意见,因为他们难以迅速了解各种意见;
(2)群体的意见逐渐倾向于变成政治的最高指导原则,;
(3)过去致力于引导意见的报纸行业,如今开始贬低自身迁就群众,成为仅仅提供信息的部门而不再试图让人们接受某种观念和学说了。
(4)没有引导意见发挥作用,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群众对一切秩序都存在极端分歧的信念,并且对一切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都漠不关心。
第三卷 各种类型群体的分类和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种族的气质对群体性格产生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它限制着群体性格的变化,对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深信自己肩负着重要使命,以群体的率直和幼稚的正义感为标准搭建起一座审判台。
人乐于相信自己是自身灵魂的主人。但只要他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境和情感、或不能意识到无意识因素借以影响自己的规划和决定的无数隐秘方式,他就当然不是自己的主人。
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群体在兴奋期过后会进入一种纯粹自动的无意识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各种暗示都能对它起支配作用。
他们(异质性群体)深信自己肩负重要使命,以群体的率直和幼稚的正义为标准搭建起一座审判台。
人乐于相信自己是自身灵魂的主人。但只要他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境和情感、或不能意识到无意识因素借以影响自己的规划和决定的无数隐秘方式,他就当然不是自己的主人。——荣格
律师进行辩护时,要留心观察陪审团。最有利的机会一直存在。律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眼光,借由陪审员对每句话的面部反映来判断这些话的效果,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要确认的第一步是,哪些陪审员已经赞同他的理由,在这一步上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然后应把注意力转向哪些看来还没有拿定主意的人,搞清楚他们敌视被告的原因。因为指控一个人除了正义感之外,还可以有无限多的理由,所以这是他的工作中十分微妙的一部分。
他只(律师)要争取到那些能左右普遍观点的灵魂人物就可以了。
群体的权利固然让人心生敬畏,但有些身份团体的权力却更让人心惊胆战。
第四章 选民群体
选民群体的特征有,缺乏推理能力,轻信、易怒、头脑简单、缺少批判精神等。此外,从他们所作的决定中也可以找到群众领袖的影响,以及我们曾经指出的断言、重复和传染等因素。
候选人应当享有声望,这一点很重要除此之外,只有个人财富才能取代个人名望,而才干甚至天才,都不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
对于竞选对手,必须利用断言法、传染法和重复法,街里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他恶贯满盈,世人皆知。为任何表面证据而费心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对手如果用各种论证为自己辩护,那只能说明他还不了解群体心理,他不应该把自己限制在只用断言来对付断言,因为如此一来他就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了。
候选人不可以写过于绝对的文字纲领,因为这会成为他的对手用来对付自己的把柄。但在口头纲领中,再夸大其辞也没关系,他大可以毫无畏惧地承诺最重要的改革。做出这些夸张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这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察,所以它们对未来并没有什么约束力,而选民绝对不想为这事操心,他们对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在实行他所赞成的竞选纲领上走了多远并不关心,虽然在他看来,正是这个纲领使他获得了保证。
如果候选人能念叨一套新词,其含义极其复杂却能迎合不同的愿望,那他必将获胜。
当魔鬼成为我们内心的主宰时,不要做,一做便是错。要么行之不足,要么过犹不及。只有魔鬼不再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普选的弱点非常突出以至于人们根本无法假装看不到。文明无疑是少数智力超常的人的产物,这部分人构成了一个金字塔的顶点。随着金字塔各个层级不断被加宽,相应的智力也越来越少,它们就是一个民族中的群众。一种伟大的文明,如果依靠的是因人多势众而洋洋得意的低劣成员的选票,是无法让人放心的。
观念变成宗教后有着不可征服的力量。
一种宗教——即使是自称为爱的宗教——对那些不属于他的人也必定是冷酷无情的。——弗洛伊德
你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家,他们全受过高等教育,大都是学者或教授,可他们也从未在在双本位制、贸易保护等哪个普遍性问题上,取得过一致意见。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学问也只不过是我们的普遍无知被过分弱化了的一种形式。
无论群众的选举权是普遍给予还是受到限制,无论行使的环境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无论是在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全都一样;说到底,它所表示的无非是一个种族无意识的需要和向往。
政府和各种制度对一个民族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民族主要是受其种族禀性支配,换句话说,是受某些品质的遗传残余的支配,而所谓禀性,正是这品质的总和。而种族和我们日常所需的枷锁就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
拿破仑对国会说:“我通过改革天主教,终止了旺代战争;通过变成穆斯林教徒,在埃及站住了脚;通过成为一名信奉教皇至上的人,赢得了意大利神父的支持……如果我去统治一个犹太人的国家,我也会重修所罗门的神庙”。
每一种文明其实都是有几个基本的观念维系的,而且这些观念非常稳固,很少受到革新的影响。
在群体中,很多人在摆脱了正常的生活中卑微无能的感觉后,就会产生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能量。
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就是“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种族或一种文明都具有民族精神,即共同的感情、利益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