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你骂人了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脚注里说道:
“缺乏判断力实际上就是人们称为愚蠢(Dummheit)的东西,且这种缺陷根本无法补救。一个迟钝或狭隘的头脑,如果缺乏的只不过是知性的应有程度及其本身的概念,是很可以通过学习而装备起来,甚至变得博学多识的。但由于通常这个时候也缺乏佩特里所谓的第二知性的那种东西(这里是说,知识贫乏的人通常也缺乏判断力——引者注),所以,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博学之士在运用其科学知识的时候暴露出无可救药的缺陷,这并不罕见。”(KrdV, Anm.: B173/A134)
在这里,所谓“愚蠢”并非说在某个领域是小白。知识空白的人并不愚蠢。“愚蠢”是缺乏判断力。比如我不懂线性代数,我做不了微分方程,但这不是愚蠢。那么愚蠢是什么?愚蠢是我学习了微分概念及演算原理,但碰到具体的微分方程或者需要使用微分方程的情况,我依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规则并得出结果。
判断力在日常用语里看起来很像随机应变的能力,但用哲学语言说,就是把普遍的知性原则运用到具体情况中去,或者在感性的杂多中得出普遍知识的能力,分析和综合的情况在康德那里都依赖于范畴的先验运用,也即借助知性范畴进行一种综合的统一。
这种综合统一是比理念的同一性更为本源、更为奠基性的同一性。(有些哲学家称为Einheit,有些称为Identität)我们知道一个观念,理解其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并不是对这个观念的最彻底地认识。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其发挥作用,也就是找到它在现实的、具体情况中的运用。
所以,愚蠢就是用错原则,或者从列举的实例中抽象出错误的普遍性来。因为“用错原则”和“错误归纳”在先验哲学中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逻辑问题,而是涉及与感性对象相关联的先验的知性能力,或者也就是判断力的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人说“道理我都懂”,或者“理是这个理”,有可能就涉及到“愚蠢”。道学先生迂腐不化,则需要分不同的情况,它到底是拘泥于教条想要压人一头,还是因为看到了某种超越性而毅然与俗人割席,前者可能就是愚蠢,而后者反而是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