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0追风筝的人
这部小说为什么我读来总有自传体的色彩?也许本书是用第一人称视角在写? 本书主要写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少爷和童年时期一起长大的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小时候的他们情同手足,或者说哈桑无条件地陪伴着、保护着少爷阿米尔,他们一同玩耍,一同追风筝。而阿米尔尽管年纪很小,这些故事都是12岁之前的,但阿米尔对哈桑的友谊总有着等级、民族之分的裂痕,他不曾真正平等或者说珍惜过哈桑,经常嘲笑、捉弄哈桑,他不过是个哈扎拉人的声音始终在他脑海萦绕。 哈桑勇敢、有担当、追风筝是个绝佳好手,很有着阿米尔爸爸的风范;阿里懦弱、胆怯,一直希望得到爸爸的重视和肯定。 奠定两人命运走向的事发生12岁那年的冬天,哈桑为了追到风筝,帮助阿米尔得到父亲的赞赏,被另一个恶棍富家少爷拦截在一条巷子里,遭到侮辱和性侵,阿米尔亲眼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只要他有哈桑一半的勇气,只要他但凡想到一点哈桑对他的保护,只要他知道哈桑当下的一点恐惧,只要他还有一点道德与正义,他都不会袖手旁观,可是阿米尔真的一点都没有为哈桑的危险处境做半点事情。我读到这里时泪流满面,为可怜的哈桑,恨懦弱自私的阿米尔。 显然,这件事情影响了两人的一生,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他用栽赃的方式逼走了哈桑和他爸爸。 随后不久阿富汗整个国家受到战争的重创,宁静的家园生活被动荡的政治局势搅乱,国家在炮火连天中面目全非,阿米尔随爸爸逃亡美国。 岁月如梭,阿米尔在美国平静地生活、上大学,写作,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阿富汗姑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没有孩子,似乎12岁那年的事可以在岁月的飞逝中淡忘,尽管他会时常想到这件事,在时光的深处悠悠啃噬他的灵魂。 直到即将离世的当年父亲的至交、他童年时期爱戴的拉辛汗打来的越洋电话,他平静的心房瞬间荡起涟漪,12岁那年的事情猛地跳出来,他清晰地知道这跟电话线连接着他过去未曾赎还的罪行。 时隔20几年,他再度踏上阿富汗的土地去尝试面对当年的罪过,一个人的觉悟和灵魂的升华真的需要时间和过程,他初次见到病中的拉辛汗的时候,依旧跟12岁那年一样企图逃避,是拉辛汗坚定地告诉它这是重新成为好人的路。他才继续听拉辛汗讲了下去,知道了哈桑的身世,开始寻找侄儿的下落。 对于可怜的哈桑,他婚后的生活有了爱他的妻子和孩子,那几年还算体面的生活是我读这部小说时唯一的慰藉,感谢上天没有无穷地苛刻这个可怜的孩子。至于他在混乱中死去那倒是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最最常见的死法,某种程度上这是天灾。 侄儿的命运在父母去世后来到孤恤院那是一生的噩梦,遭到非人的虐待,被经年累月的性侵,需要亲人的关怀和温暖,用漫长的时间来疗愈。庆幸,阿米尔做了那个关怀备至,始终爱他的家人。 在找到侄儿,给他办理移民手续的过程,他心理的罪过在慢慢清洗。在和欺负哈桑的恶霸对峙的过程中他其实是在赎罪,面对恶霸掏出来的不锈钢拳套他没有恐惧,没有逃避,尽管打到重伤,他的内心得到了几十年来的轻快和赎还。 在给侄儿办理移民手续中经历的种种困难中,跟孩子产生了浓厚的亲情感,正是这份爱,让我觉的哈桑当年对他的无条件的守候得到了馈赠,阿米尔的善良和良心得到了激发。阿米尔有懦弱、自私的、缺乏男子汉的一面,但也有诚实、正直、善良、情感细腻的一面。 最后说说阿米尔的父亲,尽管到最后我们知道了他对哈桑的好有他是他孩子的一面,但依然不影响他顶天立地有担当有作为是个真正男子汉的光辉形象,关爱仆人、建立孤恤院、帮助穷人、帮助无数的有困难的人、呼朋唤友、面对生命危险帮助即将遭到凌辱的妇女等。 整部小说主轴是哈桑和阿米尔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爱情之外,阿富汗这个国家内部的民族歧视、人民对故土的热爱等宏观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