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130)
以感人之浅深,衡量文学作品之优劣,十九得之。作品之感人深,自于作者之至诚,《新序》云:“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至诚之发,又自于深情,情之本未深或未尝以深情临之者,必无其诚也。不源于深情,不出于至诚,而冀其作品能感人者,是东向而立,求见西墙也。文学创作者执其高尚之人格,挟其浓厚之感情,出之至诚,发为文字,其感人之能力自深,遂成为千古不朽之杰作矣。
创作者之深情,渗透于作品中,出其至诚,映现于文字;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即其信笔偶及之处,亦自然流露其情诚,必无无聊之墨沈。创作者固尽瘁于其作品,欣赏之者,亦宜细细咀嚼,然后乃可有得也。
《老残游记》记冰冻黄河时之情景云:
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两句。……心里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又想到《诗经》上说的“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
时不再来,逝者不返,白驹过隙,情愁何限,且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亦是有深情人之愁来路也。——“三 深情与至诚”
人类之思想,固与时俱进,向之所以为新奇者,旋已变为陈腐;而人类之感情则今古终无大异,枝节之处虽小有变迁,其大本大源,未见岐背也。文学既有诉诸感情之能力,又以感情之无间新旧,是以文学创作能历百世而长新也。论文之情,约有三端:其一曰作者之情,其二曰文中人物之情,其三曰读者之情也。作者以其情寓于文中人物之情中,以激动读者之情;视此激动力量之大小,可执以评定作品之高下而无爽。是知唤起读者之同情,乃创作者之职志也。
曰选择,曰技巧,一言以蔽之曰:真而已。作者既透出一片真情,则悲中非不见喜,虽喜犹悲;喜中非不见悲,虽悲犹喜,当无迷离扑朔之感。情真则自深,深则自不能浅露而浮激,虽无意求其动人,而人咸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矣。
刘梦得《乌衣巷》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寥寥数语,写尽华屋山丘、桑田沧海之感。才写“朱雀桥”,便凑以“野草花”,既以状其荒芜景物,亦为“百姓”作衬也;及写“乌衣巷”,又接以“夕阳斜”,既以象征门第之衰落,亦为“燕飞”作衬也。前两句既语不离宗,后两句乃寄深慨;则昔日豪华之印象适以助此日之荒凉耳。
李太白《越中览古》云: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此诗以三句写当年之盛况,而以一句寓伤逝之情;虽只一句,但立足将三句扳转,“只今唯有”四字有扛千军之鼎力。此中更有虚实之分际,前三句载叙者虽多,止是“想当然耳”,镜中花,水中月也。“鹧鸪飞”虽只三字,乃是当前实景也。……故此诗尾句乃克为全篇之帅也。——“四 悲喜与同情”
写情能到真处好,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则往往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
王静安《人间词话》云:“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则真情痴情文字皆不需以阅历、经验、事理为依归明矣。
《桐江诗话》云:“世传山谷七岁作《牧童诗》云:“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风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生年七岁,未曾涉世,知“机关”为何物?此诗必浮沉人海中几许年,用尽机关,终无所获,渐以彻悟运用机心除以贾祸他无所得也,始一归于虚静,然后乃能作出此等诗;世传山谷云云,盖好事者为之耳。——“五 痴情与彻悟”
《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愚以为“我”既写“境”,则“境”中必皆有“我”。自然淡远之境,并非其中无我,只是颇泯“我相”,仍是以自然之我观物耳。淡远亦是一种情,非虚无也;虚无则寂灭,何有于文学创作耶?
文学境界中,既必始终有我焉,自必以我之情为主,而以物之景为从。谚有云“红花虽好,还仗绿叶扶持”,盖取其可以相帮衬,互发明也。故欣赏文学者,宜辨主从。
范仲淹《渔家傲》云: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词豪壮苍凉,情景相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其雄伟堪与李白之“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相颉颃;“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悲壮与魏武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伯仲间也。……此词既情意贯穿,故能一气呵成,雄其气魄也。
陆放翁《游山西村》诗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围悉是太平之景象,招人乘月。——“六 情景与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