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余华著 读后感
韩文版自序:“这部作品的题目叫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从曼联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声明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默默无闻的呆了很久,也许是时候把它拿出来了。本来以为小说取名为《活着》,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病痛后,和家人朋友们一起幸福地活着。却没有想到故事的结尾是死寂、又或是平静的。《活着》不同于其他书,黑色的书封下仿佛掩藏着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它承载了思想的洪流,如海浪般震撼心灵,撞击着我们的思想。《活着》是个“先甜后苦” 的故事,开头悠然,结尾又十分凝重,有些文字即便我反复的去阅读,却还是很陌生。而我翻页的手时长会有停顿、有疑惑,作者比我想象中的要残忍,主角福贵几次三番走向幸福,却又一次次地失败,变的落魄。书中的角色纷纷在这本名叫活着的书中死去,这可能也是作者残忍的一面吧。
故事讲的是“我”在一个乡下听一位老人福贵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尽家财,变成一个穷人,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而他的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他和他的一头老牛活到现在。福贵那让人感到心酸的笑,道出了他的一生。一个高枕无忧的少爷吃喝嫖赌,败坏家产,沦落到为了养家糊口而下地,看上去是熟悉的“换汤不换药”,其实不然,作者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冷酷无情。福贵的一生跨越了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革,他自己看似幸运的死里逃生,但是他的家庭却被残酷的命运打败,他挚爱的亲人一一死去,母亲病mie逝、年幼的儿子抽血猝死、妻子得软骨病病不久后也离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因难产而死、女婿工作时被钢板夹死,可怜的福贵只能和自己的孙子苦根相依为命。但是却没有想到,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他唯一的孙子,被活活噎死。他布满茧子的手掩饰了他内心的悲伤和泪水,在生命的尽头孑然一生与一头老牛生死相依。
福贵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是因为福贵他从来没有真正的活过吧。对他来说人活着应该就是有钱就去赌,没钱就去种田,饿肚子,顺便经历一下酸甜苦辣。“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却不懂这句话深处真正的意思,这些人为爱情而活,为金钱而活,为养家糊口而活,为他人而活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身在何处。有些人赚不到钱觉得是因为自己命没有其他人好,在碰到问题时选择逃避,选择后退,当他们发现自己身后没有地方再让他们推下去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结束,挥手离开。 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活出价值,书中的福贵面对家庭的变故,选择穷困潦倒地过完一生。作者以这样的结局结束了故事让我感到惋惜和遗憾。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太一样的思维方式,面对挫折时,我们只要还剩下一线生机,就不该轻言放弃。
书中遍布着绝望和痛苦,但是却又能在着压抑的悲剧中找到支撑着我们继续活下来的温暖。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最具有价值的地方吧。
2019年11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