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岛》席慕容著 读后感
“以前,我总是以为写诗是件很个人的事,以他人并无关联。不过现在的看法有些改变。”
从1989年到1996年,七年时光,化作了席慕容生命中的黄金时代。她手下的故事不再仅限于香港、欧美的求学生活,也不再是台湾的回忆。在这本散文集里,她回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已久的蒙古草原,有了自己可以真正依靠的小岛。而她对绘画的痴狂,源于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就像是一座岛慰藉了她对家的思念。如果说她之前的经历是修行,那现在,她回家了。
这本散文集看上去像一本日记,但是却又不像日记一般平淡无奇。她用生动,真实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积存了四十多年的对家乡的渴望与揣想。这本散文集就像是记忆中零散的碎片,“她的岛是在很小,小岛每一个住在岛上的居民都不能不相识,不能不相知。” 这个岛,就像是席慕容心中的据点,仿佛一个码头,当她离开这座小岛时,她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回来。她会在书中提到自己在香港读小学时学会了逃学,自己站在月亮底下画铅笔画。自己在街上看到的婴儿。不管是《暑假,暑假》中她和妈妈的故事,还是《夏夜的记忆》里面站在没有车篷的小货车上,吹着阵阵海风的她。都让我感受到了作者那独特的个人气质,在她的笔下,就连白话文也能摆脱过分写实的铁链,透出了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就像是台湾日月潭,近看湖水让人感觉有些平淡的让旅客感到失望,但是当你离开日月潭,爬上文武庙时,日月潭的景色又会让人感到心动,让旅客觉得不虚此行。对比现在很多新的大陆女作家,席慕容的文字仿佛过滤了略显俗气的烟火气,而留下的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在这本散文集中, 作者在在香港、在台湾、在欧美,求学和游历的生活,让我觉得席慕容的文字中更多的是温和和安宁,没有小聪明,而没有对生活的批判。
“船本来已经离开码头,已经准备驶往另一个更大的岛去了,但是,忽然之间,船头换了方向,又朝小岛驶了回去。”
2019年10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