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母乱箭》:戏剧、小说与历史
承蒙希腊万人迷群主 井玲老师 雅意邀约,为困在家中或心烦意乱,或手足无措,或百无聊赖的群友们纾解胸怀,从今天开始效仿薄伽丘《十日谈》里的形式,希腊万人迷群会不定期请朋友讲一个小故事。
【希腊万人迷】 江城十日谈 · 第一谈
《别母乱箭》:戏剧、小说与历史
主讲人:梁中和(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今天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叫《别母乱箭》,它本是清代昆曲、京剧中常见的两折戏《别母》和《乱箭》,这个系列的戏剧讲的是明末李自成进军北京前,遇到山西总兵周遇吉的阻击,史称宁武关之战,经过激烈厮杀,最终周遇吉兵败而死,李闯王长驱直入,顺利攻陷北京。这个戏改编自清初小说《铁冠图》,这部小说作者不详,据推测是,大概是梨园艺人根据边大绶的《虎口余生》、曹寅的《表忠记》,以及其他叙述明末崇祯皇帝殉难事迹的作品集合而成,情节真伪错杂,有史实也有虚构。被改编成戏剧后,先是昆曲,后是京剧,在清末风靡一时,著名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先生就擅长表演此剧,当时这个系列故事中《宁武关》《别母乱箭》最常上演。后来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也演绎过,还留下了影像资料,一会儿给大家相关资料。
资料1:谭鑫培《别母乱箭》纪实
下面,我们先讲戏剧中的故事,然后讲小说《铁冠图》中的情节,最后讲历史上的史实。

一、戏剧故事:

山西总兵周遇吉,家人侨居在宁武关,家中有老母亲、妻子和儿子。他们听说了周遇吉在代州被围困,但突然发现周遇吉回家了,周遇吉兵败代州,心里关爱自己身死后没人奉养老母,因此回家给母亲祝寿之机加以探望。不料母亲深明大义,要求周遇吉逢国难要尽忠,为国捐躯胜过在家尽孝,他母亲说“你若战死沙场,名垂青史;你若死在家中,人必道你:眷恋妻孥,岂不遗臭万年?”还给他讲了东晋著名判将苏峻的故事,“东晋时有个苏峻,跋扈提兵犯阙。有个大夫卞昆,仗剑与苏峻战于阙下而死。他有一子,亦随父而亡。家中妻子亦伏剑而亡。其母年过九十,拍案大笑曰:吾门幸哉!父死为忠,子死为孝,妻死为节,母死为义。忠孝节义,出于一门,至今永垂不朽。”
周母讲完之后,催促儿子出门迎敌,周遇吉忠孝两难全,非常纠结,无奈最终舍小家全忠义,出门迎敌。等周遇吉走后,他的妻子自知丈夫此去有去无回,为守贞洁自尽,儿子见状也砸阶而死,周母知道消息后将自家院子用柴围住点着,自己跳火而死。
周遇吉在外看到火光,知道家人自决,又悲又怒,奋勇杀敌,但寡不敌众,被乱箭射中,不肯投降,最后说:“望龙城(代指边关)稽颡(qǐ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好从容结缨(“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结缨,系好帽带,后用以表示从容就死),正是谈笑饮干将!”,自刎而死。

周遇吉死后,李自成说:“周遇吉自刎了,可惜可惜,真乃忠良雄将。明朝将官,若能个个如此,孤家焉能到此。”(当时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王朝,因此自称孤家。)
资料2:朱家溍先生主演昆曲《别母乱箭》
二、小说《铁冠图》中的情节:

周遇吉镇守宁武关,名震西北,久为李闯王所惧。他的妻白氏,也有通身武艺,善使双刀,胜过一员骁将。夫妻共同镇守此关,闯兵万难攻取。但是他们的手下监军杜勋,已经暗中与闯贼私通。于是用调虎离山之计,引诱周遇吉外出追贼,以分开夫妇之势,一面开城门迎接闯兵入关。白氏闻讯出战,虽斩杀贼兵无数,但终究寡不敌众,被围困,力竭而死。当时,周遇吉之母赵氏及其余家口,住在岱州城内。周遇吉就到岱州见母亲。赵太夫人见到宁武关已失,知道岱州更难守,但是担心周遇吉挂念自己,于是等到周遇吉出府后,就下令放火自焚,合家殉节。周遇吉得知消息后,一恸几绝,于是更加奋勇出战,但众寡不敌,最终被乱箭射死,成一门忠烈。

三、历史事实:


我们先按照疑点很多的明史,结合一些同情周遇吉的说法讲(主要取自1644宁武关大战:晋地的血泪与光荣),再说一些现代学者的不同观点。
周遇吉,东北锦州卫人。《明史》说他:“少有勇力,好射生。后入行伍。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击。”“崇祯九年连进二秩,为前锋营后将。十一年班师,进秩受赍jī。屡加太子少保,左都督。”“十五年(1642年)冬山西总兵官许定国有罪论死,以遇吉代之。”
1644年二月二十日,闯王军对未遇任何抵抗通过雁门关,到达宁武关附近。李自成在外二十里处立下大营,派遣刚刚投降、与周遇吉有交情的明将尤世禄前往城下劝降。听闻尤世禄靠近,周将军持弓箭登城而望,张弓射之。尤世禄大惊,迅速转身逃回,未被射中。见劝降无效,李自成下令攻城。
大批闯军手持云梯、驱赶着裹挟来的难民,漫山遍野地向宁武关冲来。闯军的第一波进攻开始了。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周将军率数千精兵及城中丁壮开城列阵,直前搏战。闯军万万没有料到守城军民竟敢在人数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出击,其由难民组成的前军登时土崩瓦解。宁武军民直捣闯军中军,“歼其精锐”。然而,第二波闯军随即涌了上来,一点点地向城墙压去。入夜时分,闯军已靠近城墙。周将军下令全军退入城中,登城防御。守军火器齐发,闯军以架云梯、挖地道等种种方式攻城,激烈的枪炮声通宵达旦,未曾止息。
在激战中,宁武关迎来了二月二十一日的黎明。

城墙下,贼尸堆积如山。城墙上,守城军民亦伤亡不小,他们的炮弹也所剩不多了。李自成可以用二比一、三比一,甚至十比一的伤亡比和人数绝对劣势的守城军民打下去,直到攻占宁武。在城外东南方向,闯军已部署好火炮,向城头展开了猛烈的炮击。清晨,东门守将杨光隆中炮阵亡,守门兵士大惊溃散。顷刻间,捕捉到战机的李自成亲自指挥数以千计的闯军涌入城中。这是一个极度危急的时刻。东门失守是突如其来的,城中根本没有做好任何防御准备。此时,宁武的陷落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这时,周将军突然亲率数十名精锐骑兵沿街杀出,对涌进来的闯军发动了决死一击。他们冲进敌军,所过处一片血光。屈大均曾如是记载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遇吉以数十骑血战,出没如流星,当者皆死……遇吉身被数矢,大呼:“杀贼!”。自成辟易,不敢入。
冲入城中的闯军,竟被周将军亲自率领的骑兵生生杀退。鉴于伤亡太大,李自成不敢再向城中输送炮灰,只得暂停攻势,遣军使招周将军至城外演武场谈判。生性耿直的周将军正欲借机“看贼情形”,竟拒绝了夫人刘氏的劝阻,独自从角楼缒城而下,前去与李自成会面。在演武场,李自成亲自起身做揖,两次劝降这位可敬的对手,以高官厚禄相诱惑,得到的却只有周将军的大骂。见劝降不成,李自成佯将周将军放走,复命十人在后窥伺。察觉到此的周将军深觉受辱,勃然大怒,未走远即返身夺刀,将窥伺者一一砍死。其后,面对闻声追来的大批闯军,周将军上演了他人生中最后的英勇:自成以兵围之(周将军)数重,将军大呼“挑战”,贼皆披靡,(将军)身亦被数十创,一蹶陷泽中。遂执将军,至城下支解之,颜色不乱,周遇吉时年44 岁。

站在城头的宁武军民在周妻刘氏的带领下,目睹了周将军被闯军活活肢解的全过程。周将军的壮烈表现,令城上军民“感愤流涕,争效死杀敌”,决心拼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刘氏“嗷然而哭”,接替她的丈夫担负起了指挥守城的重担。她召集诸将,“授以战守之策,诸将泣从之。”英雄的宁武军民下定了与李自成血战到底的决心。无论如何,他们绝不会让闯军通过这道关隘、绝不会让闯军蹂躏这片美丽的晋土。
哪怕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们也不会屈服。
二月二十二日辰时(7:00—9:00am),李自成向不屈的宁武关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在炮火掩护下,数以万计的闯军冲向城墙。小小的宁武关似惊涛骇浪冲刷下的顽石,屹立在闯军的汪洋大海前。守城军民的炮弹已经耗尽,在刘氏的指挥下,他们怀着对闯军的巨大愤怒,冒着猛烈的炮击,用冷兵器展开了顽强的抵抗。被弓箭射死、被长矛刺死、被刀砍死的贼兵一堆堆地倒在城下,闯军使劲浑身解数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但无论如何也攻不破城墙。然而,悲剧终于发生了:城墙一角因连日遭受炮击,终于支撑不住,坍塌了。贼兵如见到血的苍蝇般嚎叫着从这一缺口涌入城内。宁武关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在刘氏的指挥下,全城军民“巷自为战,家自为斗”,利用对城市地形的熟悉,与闯军展开了逐街逐屋的惨烈巷战。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以家庭为单位的宁武百姓战斗得尤为坚决。刀口钝了、箭用尽了,他们便用瓦片、石头,甚至徒手与闯军搏斗。闯军每前进一步,都会面临“伏兵皆发,出没如流星”式的抵抗,在街头巷尾留下成批的尸体。然而,闯军毕竟占有绝对的人数优势,宁武军民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们杀尽,闯军逐步地控制了宁武城区。黄昏时分,残余的士兵开始向城外溃逃,有组织的抵抗瓦解了。周遇吉的部将崔云、杨鼎勋、杨鼎枢皆“大呼战于市,力竭乃死”。监军副使王胤懋着官服端坐堂上,大骂闯军,被贼兵剖心杀害。酉时(7:00—9:00pm),刘氏率领周家一族男女老幼百余人坚守将军署,开始了最后的战斗。
刘氏早已在将军署的高楼下埋好了火药、干草,决心宁可战死,亦不能落入闯军之手。四面街道涌来的闯军被将军署中的阵阵箭雨成片射倒,不多时,闯军已有数百人死伤。李自成闻之大怒,亲自督军“百计攻之”,仍无法攻克将军署。最终,一名熟悉将军署的被俘老卒“引贼从北城下入楼”。刘氏明白,大势已去,殉难的时刻到了,她下令点燃火药。一时之间:火药齐发,光芒触天,声如迅雷。阖门无贵贱,少长者皆焚死。
在红莲烈火中,周氏一族百余人以悲壮的自焚为光荣、惨烈的宁武关血战画上了休止符。记录表明,三天的血战中,英勇的宁武军民给闯军造成的伤亡高达一万以上。狂怒的闯军随之将屠刀对准残存百姓,展开了血腥的屠城。
自成屠城中老幼(源自屠城幸存者王昆元的回忆,见清初山西人戴廷栻著《周将军传略》)。
贼既陷宁武,恨其久不下,屠杀一尽,血流成波有声(源自幸存守城兵丁马某的回忆,见乾隆《宁武县志》)。
贼初破宁武,亦不甚杀戮,旋引兵而东。明日,贼别部在城中者忽树蓝旗,遂肆戕虐,被祸有数千人,其伪总兵尤世禄所为也(乾隆《宁武县志》)。
清代,周遇吉将军成为了宁武的地方守护神,在庙宇中受到一代代人的祭拜,继续守护着他曾拼死保卫的宁武。
血洗宁武之后,李自成一路未遇到抵抗,轻松进军,直捣北京,明朝灭亡。

清康熙五年(1666),宁武关大战后二十二年,不屈的南粤精英屈大均游历太原,远眺明晋王府花园,为同样不屈的周遇吉将军和宁武关、为明末战役中的周遇吉将军写下了一首诗:
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
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泽恨晋阳。
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高;
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

以上这个叙述中有一些疑点,历来为史家争议,最典型的是著名明史专家顾诚,他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力证,宁武之战并不激烈,一到两天就结束了,没有有些传说的半个月之久,另外,也没有屠城,只是尤世禄报复,杀了几千人,三是这场战役规模不大,李自成没有那么重视,也没有感慨和对周将军的肯定等。
我们要知道,建国后因为肯定李自成农民战争的积极意义,有一段时间《别母乱箭》是禁止演出的曲目,因此周遇吉的遭遇就被搁置了,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直到1986年上海昆剧团才复演。但我们也要知道,在清末民初时,包括整个民国时,特别是抗战时期,这个剧目是很火爆的,因为生逢国难,当时救亡图存,非常需要周遇吉这样的将军。
最后我们听一段京韵大鼓创始人刘宝全《别母乱箭》的唱词,以便引发大家的思考乃至共鸣。

资料3:刘宝全 京韵大鼓《别母乱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