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届奥斯卡竞争力分析
查看话题 >错过今年奥斯卡,可能要再等五年

今年是公认的奥斯卡大年,比起连《爱乐之城》、《水形物语》也能获奖的前几年,今年的颁奖季可算是群雄四起。上一次能有这么多高质量影片同时涌现,那还得回拨到2015年。
PS. 我知道89届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这里把《爱乐之城》拎出来说,是因为它也提名和获得了好几个重磅奖项,但其实是矮子里面拔高个,没有那么实至名归。我是石头姐的粉丝,但seriously,大家真觉得《爱乐之城》是她最好的表演吗?
高质量的定义不止在于评分,还在于风格多样。这次入围最佳影片的九部影片,有名著改编、有超级英雄、有黑帮史诗,也有两性关系。最难得的是,好莱坞少见的把非英文影片也放进了最佳影片,而不只是“最佳外语片”,这种情况在近百年的奥斯卡历史上,一共也只发生过12回。

所以今年的奥斯卡入围影片,大家一定要看,错过今年,要想再赶上这样的盛况,恐怕还得五年。
《小丑》:一手圈钱,一手拿奖

《Joker》甫一出世,就艳惊四座,全身上下贴满了“最佳影片”候选人的标签。(关于《小丑》的随笔请戳:在东京看《小丑》)
去年《黑豹》入围最佳影片,惹来不少争议——超级英雄在全球范围内圈钱也就算了,怎么还能到颁奖礼上挤占空间,真把自己当电影艺术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好莱坞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的无奈之举,但同时也说明去年的电影行业有多低迷——不提《黑豹》,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影片可以提名。
与《黑豹》相比,今年《小丑》出入各大颁奖礼,底气就要足很多。虽然也是超级英雄电影,但《小丑》赢得了业界与观众的一致好评,不仅一举被刷到了IMDB “Top Rated Movies”的第34名,还在全球范围内拿到了超过十亿美元的票房,这还是在中国市场没有引进的前提下。
世界各地的颁奖礼也都给《小丑》开绿灯,英国电影学院奖、威尼斯电影节、日本电影学院奖,再到美国本土的金球奖,电影学会奖,《小丑》以十一项提名领跑奥斯卡实在是顺理成章。

一部超级英雄商业片能取得如此成功,自是跟导演、编剧、演员讲故事的能力分不开,也为未来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范式,但我觉得这其中也有不少“时势造英雄”的成分在。《小丑》的故事脉络很简单,就是一个本性善良无害的人,如何被社会和周遭的恶意逼迫成了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大师。从Arthur到Joker的转变,能引得观众共情至此,与美国社会现如今的分裂不无关系。
无论导演只是想拍一部不一样的超级英雄电影,还是想借由《小丑》完成社会隐喻,他的目标都达成了。只是有如此珠玉在前,接手DC宇宙后期项目的团队怕是要挠到头秃了。

虽然入围最佳影片,还有最佳导演提名,但我觉得《小丑》最能锁定的重磅奖项还是“最佳男主角”——Joaquin Phoenix 在《小丑》里的演技真是无可争议的优秀。
《小妇人》:美国名著还得美国人拍

老实说,《小妇人》在今年入围的九部影片里应该是最弱的那个。名著改编本来风险就高,一来故事观众都熟悉,二来优秀前作也是个不好逾越的门坎。恰好1994年的那部《小妇人》也颇为成功,当年影片中的主演们——薇诺娜·瑞德,克斯汀·邓斯特,克莱尔·丹妮丝和克里斯蒂安·贝尔,哪个不是或者曾经是好莱坞的一线。

不过到底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名著,由美国编剧、导演来改编也是得心应手。美国人一碰英国古典就抓瞎,但改编起自己国家的小说,精气神都很对劲儿。
不过有意思的是,片中四姐妹的扮演者没有一个是美国人,其中两个——西尔莎·罗南(饰演Jo March)、弗洛·伦斯皮尤(饰演Amy March)还分别提名了最佳女主和最佳女配。只能说导演选角选的好了。

这次的《小妇人》最大看点也在演员上,因为原著是群戏型小说,March家四姐妹还有他们的家人邻居都有篇幅,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非常重要。制片方也真没少花钱——请来了西沙尔·罗南,艾玛·沃森,梅姨,劳拉·邓恩,还有这两年好莱坞最火的新生代男演员“甜茶”。这种神仙阵容,红毯上合个影也能上封面啊。


不过要得奖就真的有些难了,我私以为也就“最佳改编剧本”还有点戏。
《1917》和《乔乔的异想世界》:战争也有不同打法
同是今年入围影片中的战争片,《1917》讲一战,《乔乔的异想世界》讲二战。二者风格迥异,各自甩开对方十万八千里。

《1917》是奥斯卡很会青睐的那种影片。一来导演萨姆·门德斯才华横溢,处女座就能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导演;二来《1917》采用了“一镜到底”这种炫技、还特别适合讲这个故事的拍摄模式;三来是足够主旋律,两个通信兵要拯救一千六百人,你说热不热血?




《1917》的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总体就是《神探夏洛克》+《权游》+《王牌特工》的混剪。卷福、脸叔、“莫里亚蒂”和罗柏·史塔克、托曼·拜拉席恩同台飚戏,你说刺不刺激?

《乔乔的异想世界》如果也拍成正经战争片,那估计没啥赢面。可这个故事另辟蹊径,从德国儿童的视角讲出来,奇思妙想、色彩纷呈,妥妥的一股清流。战争在一个崇拜希特勒的儿童眼中,更多的是冒险,是冲动,是荒诞。导演用大量细节上的前后呼应与色彩运用,似乎在为观众铺垫后续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在为战争中的儿童铺垫战争的残酷?


两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一部悲壮,一部戏谑,少了谁今年的颁奖季都不完整。
《极速车王》《爱尔兰人》《好莱坞往事》:历史的真实与虚妄
好巧不巧,今年入围的九部影片里有三部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若按符合事实的程度分级,三者应该是真实、部分真实到完全不真实。
上一次让人眼前一亮的赛车电影还是2013年的《极速风流》。虽然也有赛道上的生死时速,但《极速车王》更侧重的是造车,而非赛车。

豆瓣上有个高赞短评——“这片最屌的地方在于,你以为它要黑法拉利,结果它把福特从头黑到脚黑得体无完肤黑到飞起。” 的确,许多历史创造的背后,是赤裸裸的资本堆叠。就像这段演出来跌单起伏的赛车史,推动它的竟然只是法拉利对福特二世的一句讽刺。
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传奇车手肯·迈尔斯,是为车而生的那种人。他不止是一个顶尖车手,更是一个可以将驾驶体验应用于赛车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我在赛道边看过F1比赛,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风驰电掣的速度,而是足以让我头疼呕吐的声浪。职业赛车手要忍受赛车的马达轰鸣,而像肯·迈尔斯这种投身改良赛车的人,更是要夜以继日的在赛道上进行测试。

如果不是福特内部的官僚主义,肯·迈尔斯本可以成为赛车史上唯一一个同时赢得Daytona 24小时、Sebring 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他本人于勒芒耐力赛两个月后,死于赛车测试事故,也让这段真实的历史,蒙上了虚妄的色彩。

贝尔这次没能入围“最佳男主”,多少让我怀疑委员会的权威性。别总说小李子曾经万年陪跑了,像贝尔这么优秀的演员,老是连提名名单都进不去,要怎么说呢?

像《爱尔兰人》这种影片,就是“老马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系列。虽然有近三个半小时片长,但看三大影帝同台飚戏,时间过得也是飞快。
美国黑帮是像老马这个年纪的纽约人绕不开的记忆,同时也是他作品中最常出现的素材,但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观众来说,并不是很讨巧。
我在纽约学习的时候,曾参加过一个由纽约退休警察组织的“黑帮之旅”。老实说,探访那些黑帮头目们被杀的地点并没有想象中有趣,那些复杂的意大利语名字和绰号,除了让我更加懵逼之外,根本唤起不了什么。
所以,要在一部影片中,同时容纳政治、帮派、利益、人性、情感与忏悔,只通过线性叙事,是做不到的。《爱尔兰人》之所以在业内的评论更高一筹,在于它用寻常的架构,讲了史诗般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二战老兵弗兰克·希兰,将二十世纪后半叶活跃于纽约及其周边地区黑手党中的重要人物,一一带出。然而它不止是黑帮史的汇总,同时更是时代缩影——肯尼迪家族、古巴导弹危机、越战、水门事件,以及美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悬案——工会领袖吉米·霍法的失踪,全部被串联起来。
这样一部影片,可以做到让观众各取所需——想看黑帮争斗的看黑帮争斗,想看黑手党头目个人情感的看个人情感,想看历史调查的有迹可循,想看政治风云的也都有弦外之音可听。
不过,黑帮对美国政坛的影响在片中点到即止,老马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观众去揣摩。说到底,《爱尔兰人》是弗兰克·希兰眼中的历史,即便充满了文学性,一个黑帮分子自述的辉煌履历,是真是假,都不再重要。


昆汀曾说他一生只拍九部电影。作为观众,我看到第八部已经审美疲劳,无力欣赏。许多人说《好莱坞往事》是他继《低俗小说》之后最好的作品,我不敢苟同,《杀死比尔》和《无耻混蛋》明明都更优秀一些。
虽然奥斯卡还是给了他最佳影片和导演的提名,但怎么说呢,豆瓣上的评分或许更有说服力——这是本次入围影片中唯一一部评分低于8的影片。

我唯一佩服他的,是他选择了1969年那起震惊全球的杀人案进行改编。事件虽然已过去五十年,但这毕竟是好莱坞最可怕的梦魇,“曼森家族”将人性至恶以这么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人前,这个伤疤不是说揭就能揭的,更何况波兰斯基和当年的凶手还都活着。


昆汀以一贯改写事实的方式改编了这次的故事,在他的版本里,Sharon Tate 和她的朋友们逃过一劫,反倒是凶手们各个惨死。这短暂的虚幻或许给人以安慰,但你不得不问,没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边缘人士克里夫,好莱坞真的有办法对抗“曼森家族”吗?曼森本人还远远的看着呢。

总之昆汀这一次的反讽,要么是火力不足,要么就是过头了。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点,三部改编自史实的影片,都聚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资本、政治、好莱坞,体育、黑帮、杀人犯,那个低通胀、高增长的美国经济黄金十年,还真是不怎么太平呢。
《婚姻故事》:婚姻是你我最大的舞台

《婚姻故事》是此次入围影片中唯一一部关注个人而非社会的作品。网友将之戏称为《离婚故事》,除了婆媳关系,现代人婚姻里的那点狗血,基本都拍进去了。

男女主角的身份设定是业内人士——一个导演,一个演员,一个是纽约客,一个是洛杉矶人。二者的角力从这种设定上就开始了,婚姻给了这对业内人士最大的舞台。
相比夫妻二人的相互撕扯与妥协,我更关注导演的表现形式。这部电影很多时候给你看话剧的感觉,不少布景都在室内的封闭空间,这与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女主经常在舞台上彩排的近景,不谋而合。当台上、台下的关系已经失衡,夫妻二人共同跳上舞台,在这场名为婚姻的戏剧中,针锋相对。

既是戏剧,则必有铺垫、矛盾、升级、高潮和解决方案。《婚姻故事》像教科书般一个不拉的把这些都放进了小舞台,男女主演这出戏唱的过瘾,双双杀进最佳主角提名。尤其是寡姐,一边凭借《婚姻故事》入围最佳女主,一边凭借《乔乔的异想世界》入围最佳女配,今年红毯上最迷人的风采,非寡姐莫属!


《寄生虫》:年度最大惊喜

韩国导演奉俊昊估计自己也没想到,能凭借《寄生虫》拿遍全球几乎所有A类电影节的奖项。今年光出席颁奖礼,都快跑断了腿。
同时入围“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语片”的《寄生虫》,是今年电影行业的最大惊喜。作为观众,这部影片也的确是看完所有入围影片后的最大惊喜。
好莱坞今年的拍的故事都有些怀旧,《婚姻故事》虽然是现代片,但着力点在两性关系,而非当代社会。这么一比,《寄生虫》镜头下的当代社会,比其他所有入围影片都更具现实意义。

韩国电影一向是务实的,不然也不会有几度推动立法、促成社会变革的经典案例。从这一点上看,好莱坞只能被冠以“娱乐业”,而不具备改变社会的力量。不过,和《素媛》、《熔炉》、《辩护人》、《出租车司机》这些着力真实事件的韩国影片不同,《寄生虫》用虚构的故事,在一个更深的层面直指贫富差距与社会阶级固化,既务实,也更艺术。
地势高低与水往低处流的隐喻,针针见血。还有奉俊昊的构图能力是真牛啊!看的我总想手动截屏是怎么回事。



美国演员工会奖把“最佳群戏”颁给了《寄生虫》,奥斯卡如果有这个奖,那《寄生虫》也是实至名归。这部影片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你不大能记住每个角色的名字,你只能以他们的社会身份来鉴别他们,比如社长太太,原来的阿姨,司机爸爸,家教女儿这样。奉俊昊成功的让每个角色都褪去了个性,只保留了社会阶级赋予他们的脸谱,这在同类型的西方影片中是很少见的。(尤其考虑到主演里还有像宋康昊这种国民影帝级别的演员)

亚洲社会,集体向来高于个人。不管奉俊昊在拍摄中是否有意表现这一点,《寄生虫》都给国际影坛带来了亚洲文化的声音,它不止新鲜,还更深刻。
虽然感觉奥斯卡会更倾向于《1917》、《爱尔兰人》这样的影片,但《寄生虫》才是我心中今年的最佳长片。
点评到最后,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点——九部入围影片中,有七部的导演都同时是影片的编剧(或之一)。这种自己故事自己拍的趋势,是好是坏,值得再写一篇。
个人公众号:郭大侠的江湖

天下第一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在伊斯坦布尔断了根肋骨(下) (11人喜欢)
- 我在伊斯坦布尔断了根肋骨(上) (47人喜欢)
- 美剧十年,女权变迁:群像落寞,双女主闪光 (12人喜欢)
- 美剧十年,女权变迁(中):政治正确的量变,是否真的带来了质变?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