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营胡同
|| · 北平情书 · ||
记录我爱的北京,以及相关那些人。
-------------------------------------------
(一)发现五道营
北京的二环内有许多条小胡同。其中最具盛名的要数南锣了。其实讲真,早年的南锣还是值得消磨时间的。即便已经变成大火的目的地后,它的各种小店,比如zakka,铁皮玩具店;吃喝玩乐的过客酒吧,小新的店,菊儿人家,还是值得一去。只是后来随着南锣越来越火,翻台量不够和成本较高的店陆续都关门了,加上胡同街道和房屋整修一新,南锣的精气神慢慢消散,真的变成了一条与其他地方无异的商业街。
在南锣尚未消亡的时刻,我为了找一个周末人不多的去处,锁定了两条胡同——北锣鼓巷和五道营胡同。
北锣鼓巷自不必说,常在鼓楼一带玩的人,总有意无意逛过。只是那个时间,北锣的生活气息还是非常浓厚的,只有寥寥两三家咖啡馆和酒馆,颇不成气候。
发现五道营胡同,还是因为偶然发现了一个豆瓣小组。这个小组有意思的是,跟其他相关小组相比,它的活跃组员不是顾客,反而大多是店主。发帖的画风也很清奇,几乎没有宣传和推广,大多是店主交流做生意心得,偶尔吐槽一下每个月四五千块的房租赚不出来,还偶有实名羡慕南锣鼓巷的。
与其说这是一个五道营的豆瓣小组,更不如说更像是五道营店主居委会。
于是,我对这个胡同产生了浓浓的兴趣。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发帖,对这个胡同的店铺组成也大概有了一个概念。咖啡馆和不咋正经的餐馆,占了半壁江山;售卖杂货、浓浓个人趣味的主题店占了另外一半。
在一个周末,我查好路线,第一次来到了五道营。
(二)初生时期
果真,五道营胡同刚刚好。一方面,保留了胡同的朴素,未被商业化浸染,而且人不多,在蓝天和阳光下,灰砖青瓦颇有点岁月悠长的意思。一方面,又脱离了胡同的脏乱,每个小店都有自己的风格,传递着店主的私人趣味。由于审美比一般居民还是要好一些,这种各扫门前雪,拼凑起来,也让五道营的气质,跟普通胡同有明显不同。
第一次造访五道营,我走了一个来回,然后选择了一家不大的咖啡馆。我还记得那家咖啡馆叫十九日,不大,但装修简单干净,而且打动我的是,阳光特别好。从外面看过去,内部阳光充沛,人也不多,于是我走了进去。
整家店除了我,只有另外一桌客人。点了一杯咖啡,挑了一个靠墙的舒服位子坐下,我才明白充沛的光线来自哪里。原来这家店,一半做了阳光房,这样就把冬日不太充足的阳光,也装进了屋内。
虽然是周末,店里也不忙,一天下午只有陆陆续续、懒懒散散的三四桌客人。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豆瓣小组里的店主,都在感慨赚不出本来就不多的房租。
后来我经常会在周末去五道营,有时候是自己,有时候是跟朋友,也跟身边人安利了不少。可那时候大家普遍还是更习惯去南锣。
人不多的五道营时代,姑且称它为初生时期吧。以我来看,五道营胡同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这个大部分店主赚不回房租的时代,可以算作是初生时期;当有一部分店开始盈利,几家特别的店在文艺青年中有些名气,到五道营胡同整体开始小有名气,可以算作它的少年时期;到五道营整体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传播,这个阶段,胡同里店铺交替的速度开始变快,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去,都有老店关门新店开业,这称其为成熟时期。到胡同整体修缮一新,胡同口立了大石碑,胡同尾开了星巴克costa,称其为烂熟时期。
(三)五道营的店
我可以说是在五道营初生时期的尾巴上,发现了它。就说说初生时期和少年时期印象比较深的店。
第一家要数另存为,门口常年摆着一个老式的大屁股的小电视,写着“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一进店,仿佛进了复古版的爱丽丝兔子洞,店里卖各种旧货杂物,布置和灯光都特别到位,抓眼,也非常上相。那时候全北京要找那种复古老式打字机,就数它家店里最全。但逗的是,许多打字机不售卖,只展示。你看中了,得问店主卖不卖。
店主是个泡面头,戴圆框眼镜的瘦高男子,跟店的风格如出一辙,就仿佛动画片中的那种怪咖发明家,人在店里的时候,一般也在研究营造。客人进了店,他也不招呼,仍一个人在桌子上捣捣鼓鼓。店主发明了一些工业时期复古风格的灯具,后来也开了网店,陆续也原创一些手机扬声器、复古开关、手机壳之类的。
后面店主出现得越来越少,开始有个店员小姐姐,这家店仿佛是一个刚学会用语言的人,开始跟顾客有了语言的沟通。后面因为过去拍照的人过多,好像要预约才能拍照了。印象中,后来这家店还成为不少电影或mv的取景地来着。
另外一家店,是专门做二手交换买卖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它跟另存为不同,没有那么浓重的个人趣味,反而是想探索一种旧物寄卖的模式。你可以带自己的东西过去,店主会筛选,给你一个建议标价,然后尽可能地把它们布置到店里合适的空间。当然,店主也会告诉你哪些不太好售卖,哪些很受人喜欢。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这家店里看到过不少小闹钟和walkman,基本都是80年代小时候经常看到和使用的物品,非常有意思。好像店主还想尝试过线上二手交换的模式,但是没跑起来。
另外还有一家以自行车为主题的店,我好像从没进去过,但那家店蛮大,并且开了许久,一直不知道它的盈利模式究竟如何。
五道营里比较出名的餐馆要数藏红花餐厅,坐落于胡同中间部分。它家那扇掩在一整面爬山虎中的红雨棚木门,形成了非常深刻的记忆点。比较早的时候,它家属于品质还不错的西班牙餐厅,海鲜饭、火腿和品种较多的奶酪,处处标榜着它是这个胡同里最贵的餐厅。但后面不知道是换了厨师还是如何,品质降低不少,但即便如此,这家店应该也是这条街上存活最久的店之一了吧。
另外还有一家叫鹅卵石餐厅的店比较喜欢, 在早些年,北京的南美菜系还没有几家的时候,它就以随意的南美风格和地道的墨西哥taco出名了。
后来比较晚的时候,也出现了一家类似茶馆x会所的店,经常举办一些中式文化相关的活动,品质都不错。
至于其他餐厅、咖啡馆、古着杂物店之类的,其实都各有特色,但特点没有如此鲜明,就不一一赘述了。在我写这段的时候,去查了一下,才发现这几家店都已经歇业了。
(四)290组合的一些夜晚
在我用周末时间,基本把五道营店店都捋过了之后,恰好当时玩的比较好的两个朋友章一,夏淘,都买了车,他俩晚上都想练练车,于是经常在晚上,夜幕落下,我们出动,各自出发,胡开几圈,终点约在五道营,然后找个店聊聊天,扯扯淡。
那时候三个人都单身,作为唯一的男士,夏淘经常扮演男闺蜜的角色,给我和章一做感情顾问。我俩也经常开玩笑说他娘,他自己也承认,说自己又八卦又娘。于是我们自嘲自称为290组合(250+38+2)。其实感情在我们聊天中的占比也不算太多,工作啊生活啊共同朋友的八卦之类的,已经记不清具体聊了什么,但也不知道那时候,几乎每周都要约一两次,怎么还有那么多话聊。
那时候我们比较喜欢去那种有天台的店,吹着夏夜的风,看着北京胡同的风景,非常惬意。只是因为他俩的主要目的是练车,每次都要开车出来,无法喝酒很是惆怅。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就不怎么去bar了,经常去的一家店是沐茗咖啡,这家咖啡馆在五道营胡同里,几乎可以称作平平无奇,无论是环境、特色还是饮品口味都非常一般,优点是位子还算充足,相对安静。整家店唯一可圈可点的是店里有几只不怕人的猫,也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就是中华田园猫,有点“野生猫咖雏形”的意思,这几乎就是这家店的最大特色了。没想到我们居然最常来这家店,也或许正是它的平淡,让人感觉舒服没有压力吧。
不管怎样,那些在少年时期的五道营胡同消磨时间的夜晚,可以说是北京为我留下的最美好记忆之一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准备散掉,照常从胡同里走出来时,意外发现巷尾开始装修一家新店——costa了。三个人感慨,看来五道营要清净不保了。突然章一说了句:“你们发现没,现这几次来,五道营的人越来越多了。 ”
(五)不是重逢的重逢
好像就是那次以后,五道营290组合的夜晚聚会出现拐点,渐渐落下了帷幕。后面大家都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章一谈了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分手又恋爱,结婚生子。夏淘沉寂许久,也谈了一个爱情长跑,在去年终于结婚。我忙于工作,几段萌发没萌发的感情,也都未修成正果。
后来五道营胡同越来越出名,我们熟悉的店也慢慢消失。有一次另外一个朋友带我去喝一家他觉得属于北京top3的咖啡,顺便看看它家牛掰的冰滴设备,快到了,发现店居然是在久违的五道营。店不错,五道营也不错,明亮热闹许多,基本褪去了我记忆中的样子,只有一点点影子还在。那感觉,仿佛是在中年的尾巴上,见到了几十年前的初恋。
周末的五道营,人已经很多了,咖啡馆很多都是座无虚席的状态。后来很出名的school也是在那个阶段,在livehouse里刚刚拥有了姓名。不知道初生时代,那些羡慕南锣、感慨赚不出几千块房租的店主,有多少还在?看到这一幕,心情会如何?
至于章一和夏淘,应该没再来过五道营。后来跟夏淘的联系也很少了,仅仅停留在朋友圈点赞之交的状态。去年听章一说,偶然遇见夏淘一次。我问在哪里?章一说:居然是在四环上,我瞅前面车牌这么熟,想起来是他,按了半天喇叭,丫没理我,我追上去摇下车窗喊了一嗓子,他都惊了。我俩就并排开在四环上,开着车窗聊了一会儿,他应该是今年就打算结婚了。
后来章一发朋友圈晒娃儿的时候,夏淘惊讶地回:啥时候娃儿都出来了?!章一说上次见你就已经大月份了啊,夏淘说也是,上次见那状态,是看不着。
说来也巧,现在五道营最出名的school,我居然一次都没去过,几次都是各种阴差阳错地错过。近几年我也再没去过五道营。前一阵儿夏淘心血来潮约我们吃饭,正好赶上我换工作,没吃成。
说起来,我们也该再约一次五道营晚上的聚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