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格森的四段人生
过了一个不太寻常的新年。被困在家,正好有时间读完这本书。三心二意的我估计一周读完的这本书,真的是度过了一段非常规律的生活。读的时候做了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猜测哪个故事对应的是真正的作者的人生。其实段落中曾透露过一些线索,比如在第四部分中就曾出现过在同一时间做出不同选择之类的表示。
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失望,我是非常不喜欢只重视情节,单纯叙述故事的写法。就像《岛上书店》,就是讲了一个故事,一点都没有打动人心或者引人深思的内容。但是后面故事的展开,突破了我这个预期。虽然写到第二个弗格森死掉的时候,我一度感觉是作者编不下去四个人的故事了。
我想这本书一条重要的故事线,就是主人公和父亲的关系。四个故事中,无论是哪一个,父亲的形象都是沉默的,飘忽的,与儿子没有建立很亲密的关系。“真实”的弗格森在父亲遗憾离世后,为父亲设想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讽刺的是,命运不同的四个父亲形象却惊人的相似。只有第三个弗格森,他的父亲是年轻时突然离世,他想起父亲时,反反复复都是父亲那句临终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记得戴围巾。
我认为本书最巧妙的就是故事中几个人物及重要情节的对应。对“真实”的弗格森意义重大的斯莫尔,也在第二个弗格森的故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除了早夭的第二个弗格森,三个弗格森的人生都深深地受到了艾米的影响。他们都曾到欧洲旅行,都曾面临征兵的考验。四个弗格森都喜欢棒球和阅读,父亲事业的转折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真实”世界中的同性恋角色,也曾在其他人的故事中出现,甚至成为了第三个弗格森本人。
情节越琢磨越觉出其中的精妙之处。第一个弗格森看似实现了所有弗格森的梦想,如愿和艾米在一起了,但是命中注定的不合最终将二人推开。更关心政治,但是本性的克制使他只能成为一个旁观的记录者。他也实现了“真实”的弗格森的假想,在哥伦比亚读了大学,并顺利毕业。而早慧的那个弗格森,是否就对应了早逝的朋友阿提。
弗格森的故事让我想到了《生活在别处》。在叙述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那些叫弗格森的男孩和雅罗米尔都是孤独的,也曾经历青春期的躁动,也经历了社会的动荡。本书的作者更多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弗格森的人生,虽然也有内心活动的描写,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情节的描述,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令人回味无穷。而昆德拉更重视的是雅罗米尔内心世界的描绘,他的矛盾挣扎,他的怯懦彷徨,他的悲剧源于终身活在母亲的阴影下,隐喻意义更胜一筹。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春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是会酿成大祸的……(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