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201)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于绮靡,而无高古气味。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譬诸御车长路漫漫总,马意倦矣,则施之以警策;文章不能如此,必使览之者昏昏将入睡矣。
吴雨僧《诗学总论》云:“柳宗元诗:“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又陈其年诗:“百年骨肉分三地,万死悲哀并九秋。”夫二人之艰难困苦,虽至其极,然尚未死;即人死亦只一次,乃曰万死,是切挚之笔也。……切挚有二法:或加赠其数量,故改易其事理。所谓改易其事理者,即诗人感情深挚激切之时,所言实与真理实象不合,与世中长情相悖,而写来又但觉其逼真,而颠扑不破也。”——“一一 警策与夸饰”
《文心雕龙》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知品评之人,亦各有所欣耳。持平论之,隐之工者,含蓄而幽远,耐人玩味,而弊在或失之奥塞;秀之工者,俊逸而疏快,妙比天成,而弊在或失之奇突。
秦淮海《鹊桥仙》云: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独云一相逢而胜却人间无数,更进以谓但得两情久长,不在朝朝暮暮;立意高人一等,是意奇而秀臻之例也。——“一二 辞意与隐秀”
仙品与鬼才,非止谓作品之光景如仙似鬼也。凡情旨超越,能脱却烟火气者,皆仙品;意境奇突而机关诡谲者,皆谓为鬼才矣。
吕洞宾《梧桐影》云: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苏东坡《卜算子》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皆仙品也。
世辄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为鬼才。《草桥店梦莺莺》第四折之《雁儿落》云: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
皆能突如出人意表,亦程伊川所称之“鬼语”也。——“一三 仙品与鬼才”
曾文正公云:“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长。”所论甚为周审,试衍而证之。
《人间词话》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此曲写景扼要平铺,写情诚朴贯注,字义简练自然,字音铿锵雄迈,盖雄浑之气,已成排山倒海之势者也;庸讵止元之词家不能办耶?
(苏东坡)《定风波》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则襟怀宽豁矣。
王摩诘《终南别业》云: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是一派“好道”有所得语。
辛稼轩《西江月》之后阕云: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每于风清月白之时,或人世扰攘之后,低徊吟诵之,真足以“远我遗世情”也。固云“有趣则有味”,而此中趣味,亦在欣赏之者之能涵咀而体味之也。——“一四 势度与韵味”
文学之于人生,宜若甘露时雨之润芽甲也;人生之于文学,宜其优游容与以致平和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盖履中蹈和,为文学之正鹄;或失夫此,亦何取于孜孜以学文耶?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自世代趋文而远于质,文学之途,往往出于峻切,其能复于渊雅者盖少;宜知所勉矣。
《诗·卫风·氓》云: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古诗(《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胡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诸篇皆尝有怨矣,缘有怨情乃有诗思也;然于收束处,各能涵忍而一归于恕,更见渊雅。知古之时盖其质未尽斫也,非学而始致矣。——“一五 渊雅与峻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