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喧嚣的孤独》解析
一、作者简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是二十世纪捷克文坛一位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爱戴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人寄予同情与爱怜刻画出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说里充满捷克的气味。
二、背景: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对这部作品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之所以活著,就为了写这本书,我为《过於喧嚣的孤独》而活著,并为它而推迟了死亡。”这部小说在赫拉巴尔脑海里酝酿了二十年之久,他不断对之加以补充,重写至第三稿才成书,这部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他的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这一稿读来犹如一部忧伤的事曲,他满意地说:“直到现在这个故事才是动人的。”完稿不久,原本即将病愈出院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就从医院五楼窗口坠落身亡。
三、简介: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四、解析 《极致美之间的生与灭》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重要作品。本书几乎没什么情节,大段大段的文字就像主人公汉嘉在脑海里自言自语,然而作者却通过汉嘉表达出自己深沉思考、无限爱、全部忧郁惆怅以及对极致美的追求
书中一开头就是歌德语录:惟独太阳有权利身上带着斑点
主人公汉嘉的开场就说道: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
汉嘉三十五年来一直在一个废纸回收站工作,然而他却不是简单的回收废纸,而是把丢弃的书整理好,包装好带回家看。对于读书他有着极度的爱,为之疯狂,他的家里几乎塞满了书,好像动一下就会把他压死。废纸回收站肮脏不堪,各种苍蝇横飞,老鼠遍地,然而因为有了书,汉嘉反觉得是天堂。
对于读书他说: 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除了读书,汉嘉还喜欢喝酒,对于喝酒汉嘉这样说道:
三十五年来我喝着一杯又一杯的啤酒,不是为了买醉,我憎恶醉鬼,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人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因为我读书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消磨时光,更不是为了催眠,我,一个生活在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的国土上的人,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使我得了颤抖症,因为我同黑格尔的观点是一致的:高贵的人不一定是贵族,罪犯不一定是凶手。
汉嘉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废纸放到压力机上打碎打包,再由每周三次的卡车把包装走,送到火车站。由火车运往造纸厂,最后倒入碱和酸的溶液中。对于打包,汉嘉表现出一种极致的美追求,他说:
每个包我都要给它装饰打扮一番,必须让它带着我的个性,我的花押。
汉嘉对打包美的追求以及对读书的痴爱使得他常常做不完工作,书中这样写道:
我干活老是完不成任务,院子里的废纸堆得山一般高,都顶到天棚了,从洞口倒进我地下室的废纸也堆积如山,同院子里的那座山连接了起来。因此主任有时用铁钩扒开洞口,脸气得通红朝我叫嚷:汉嘉,你在哪儿?看在上帝的份上别那么两眼死盯在书上啦,你得干活!院子里都动不了窝啦,可你还在下面做糊涂梦,干蠢事,玩方块儿!我缩着身子躲在纸山脚下,犹如亚当缩着身子躲在灌木丛里。我手里摸着一本书,睁大惊恐的眼睛望着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刚才置身子其中的世界,因为我只要一捧起书,我就完全进人了书中的天地,对此我自己也感到惊讶,我不得不惭愧地承认,我确实在梦境中,在一个美丽的世界,在真理的中心。
面对自己精心打包的东西被送去消灭,汉嘉带着一种悲哀与麻木。他说:
我从书本中认识到天道不仁慈,一个有头脑的人因而也不仁慈,并非他不想仁慈,而是这样做违背常情
他口中的天道不仁慈其实是对社会现实一种批判,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个人是渺小无力的,如果不加妥协和迎合便难以存于这个世间。因此当看见普鲁士王家图书馆藏书成为战利品在雨天被大卡车运到火车站像垃圾一样被对待时,汉嘉说:
一公斤精美的书籍作价一外汇克郎,对此没有人表示异议,也无人为此伤心落很,连我也不再落泪,我只是站在那里,微笑着。
对于现实的不美好汉嘉已经寻找到一种调和方式,那就是“天道不仁慈,因而有头脑的人也不仁慈”这如同一个智者,看见而不计较,难得糊涂。在喝道蛤蟆的时候,汉嘉也就能面不改色把蛤蟆从嘴里拿出来,接着喝完剩下的水。不是他没看见,而是明白自己的无可奈何,便坦然面对。
汉嘉回忆自己年少时恋人曼倩卡,非常可笑的是,每当曼倩卡要出彩时,总是被屎毁灭。在舞会中曼倩卡头发缎带浸在粪便中泡湿了,缎带上的粪水便随着她跳舞飞溅开来,她获得了“甩大粪的曼倩卡”的称呼,为此她举家搬走。在第二次汉嘉寻找到曼倩卡获得原谅,两人去山区旅游,曼倩卡滑雪鞋开后面,堆着一大团粪,使得曼倩卡再次成为笑柄。对于这件事后来汉嘉明白了,书中这样写:
这就证实了老子的名言:知其辱,守其荣,为天下式…
这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翻译来就是既知道人们崇尚高贵,法律应当关注卑贱,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对于生命中的不美好,汉嘉选择了原谅,选择适应。
书中提到茨冈男人给两个茨冈女人用没有胶卷的相机拍照时,两个女人从未拿到过一张照片,然而她们依旧天天让他照相,像信徒盼望天堂似的盼望着自己的照片。这也是作者对于生活中不美好的态度,懂得但是不揭穿,而是怀着积极的心去生活着。
文中还多次提到老子和耶稣,书中说道:
我看见耶稣像一个刚在温布尔登网球赛中取胜的冠军,老子像一个尽管家财万贯但看上去却一贫如洗的商人,我看到耶稣的一切暗喻和象征都包含着流血的实质,老子则身穿布衣站在那里指着一块未经雕琢的粗木料,我看到耶稣是个花花公子,老子则是个腺体不全的老光棍,我看到耶稣举起一条手臂,以惟我是从的强有力的手势诅咒他的敌人,老子却逆来顺受地垂下双臂,仿佛垂着一双折断的翅膀,我看到耶稣是个浪漫主义者,老子则是古典主义的,耶稣有如涨潮,老子却似退潮,耶稣像春天,老子则是寒冬,耶稣体现的精神是爱邻居,老子则是空灵的最高境界,耶稣是progressus ad futurum(朝着未来前进),老子则是regressusf ad originem(退回本原)
很明显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是激烈前进,一个是退回原本,而文中却是多次以老子为指导,这是作者对老子这种退回原本处世行为的肯定。面对现实的残酷退而次之,最后获得内心平静。
书中写到,“依我看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迈进之后又都向后回归,恰似铁匠的风箱,也犹如我这台压力机,机槽里的一切在绿色和红色电钮的作用下一会儿跳向前,一会儿又跳回来,惟有这样世界才没有瘸了一条腿”
作者说世界像压力机,跳前又跳后,这是在隐射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圆润的处世态度,这样世界才会运转。不激进,也不妥协,而是在中间。
汉嘉回忆起他青年时代的情人,一个文静、纯朴的茨冈小姑娘。他想起这个除了做一锅土豆炖马肉香肠,除了给炉火添木柴,秋天放放风筝之外确实别无他求的女孩被盖世太保带走关进了集中营,最后她在马伊达内克或者在奥斯维辛的焚尸炉中被烧死了这件事情,他说,
“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
这又是作者的最后生命态度展现,即纵然知道对待现实有另一种妥协的方式,但是对于极致美的追求又使得不能妥协。
原本安于现在生活的汉嘉,却发现社会出现了一种巨型压力机,这种压力机功效比汉嘉现在用的这压力机要大上二十倍。汉嘉突然明白了,自己这个行业已进人了一个新纪元,其他人已经和他不同,另外一种工作方式发生着。汉嘉意识到小废纸收购站的那种微小的欢乐结束了,对于这种方式他说道,
透过玻璃墙我看见卡车在运来一包包的书,堆得都高过挂斗车的围板了,成批成批的新书直接送去纸浆厂,没有一页弄脏过人的眼睛、大脑和心灵。直到这会儿我才发现。传送带的一端有一些工人在拆包,取出崭新的书本,撕去封面和封底,只把干净的书瓤抛到传送带上,书落下来时书页翻开着,没有人看它一眼,事实上要看也不可能,因为传送带上必须装满,不允许停顿,不像我那样可以在机器旁边停下来,这儿,在布勃内,这份上作没有人性,活像一艘捕鲸船,一网鱼拉上船尾,船员们分拣出大鱼和小鱼,把它们抛上不同的传送带,直接送进船舱里的罐头加工装置、一条接一条的鱼,一本接一本的书。
这样的现实当头一棒打在汉嘉头上,他低效率的工作明显会处于淘汰地位。为此汉嘉收起看书的心,也一心收拾废纸,他说“一本也不许看一眼,你必须冷酷无情,像朝鲜刽子手一样。我这么干着活儿心里想我还不是蠢货,我无动于衷地、野蛮地工作着,像布勃内在巨型压力机旁工作的人一样”
然而就在汉嘉高效率完成工作后,却得知自己已经被调离。这个结果映射,有时候我们对现实的妥协并不能带来什么。这也是作者对极致美的最后表态,虽然有妥协这种办法,但是最后他还是要为了这种极致美的追求而牺牲自己。
因此最后汉嘉选择把自己打包进入压力机,他用自己的死亡宣誓着,誓死护卫内心美的追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选择了倒在我的压力机里,倒在我的地下室,也就是说在这里升天,虽然压板已在挤压我缩在下色底下的双腿和其他部位,我拒绝被赶出我的天堂,我在自己的地下室,没有人能把我从这里赶出去,没有人能把我调离这里,一个书角顶着我的一根肋骨,我不由得呻吟起来,我仿佛注定要在自己制造的刑具上认识最后的真理”
到最后,作者还是表明了自己态度,为了真理而死,为了极致的美而亡,而不是妥协活着。
“我坐在长凳上愚蠢地微笑,什么也不记得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因为我也许已经到过天堂里百花园的中心”汉嘉终究还是坚持了对极致美的永远追求,从而获得人生最后的幸福。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当你心所追求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候,到底是选择向现实妥协迎合获取生机还是用生命搏斗,赫拉巴尔进行了思考,并得出答案。既你可以选择为此妥协选择喧嚣,这并不是什么错事,而是一种智慧。但是你因为失去对极致美追求而感觉孤单,这便是过于喧嚣下的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