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Diarios de motocicleta
“这不是英雄事迹,而是两条生命的短暂平行。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梦想。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或许吧。在美洲流浪,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看之前并不知道切格瓦拉的身份,一直以为只是23岁的格瓦拉和快要30岁的艾伯特对外面的世界的渴望。电影有打动我的一小点是切格瓦拉的家人。他们在切格瓦拉家人的祝福下出发了。出发前,切格瓦拉的父亲抱着儿子,笑着说:“如果我在年轻几岁,那辆摩托车上的,肯定有我。”
当然,可能是我比较俗气,面对这种场景我理所当然的把自己代入其中。如果我是切格瓦拉,我最后能开始这趟旅行吗?或者,我会产生这个念头吗?换成我是切格瓦拉的父亲,我又能否让儿子达成心愿。其实我知道的,不论是站在切格瓦拉的立场,还是站在他父亲的立场,这场旅行都很难开始。
一路上格瓦拉和艾伯特两人遇到的就像是所有故事会发生的一样,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国各色的人种之间,他们看到了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最后也有惊无险的抵达了旅行的目的地——委瑞内拉。
电影的最后,艾伯特向格瓦拉发出诚挚的邀请,但格瓦拉紧皱着眉头,目光深邃的看向一旁,沉默的了一会,对好友说:“我不知道,我还没想好。”艾伯特不知道,这一趟旅行带给格瓦拉的远胜于他能想到的。而好友两人再次相遇已经是八年之后,格瓦拉已经是古巴革命的领袖,艾伯特受格瓦拉邀请前往古巴。
可以调侃一下,学医果然不能救国............
这么多年一直深以为然的一句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些年也流行过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最近这段时间看小说,也变得特别向往“江湖”。但生活的遗憾就是这样,太多东西牵绊着我们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就开始的。我最大的期许就是以后能多走走,多看看这个世界。
一直以来都想写影评、书评,但真切的感受是,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总会发现感悟都是琐碎的,有时候是东一头,有时候又是西一头,很难连接起来,而一味的对看过的电影、书籍的内容进行复述又显得很冗杂多余。而我自己本身又是一个特别矛盾的人,有时候很理性,有时候又很感性。所以在电影或书籍的情境中认同的某个东西,跳出来写成文字的时候自己又开始互相辩驳,更加的是四不像。看电影我做不到从电影的拍摄手法、技巧等等非常专业的东西去欣赏电影,看书也很难从语言、情节等等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自己没有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觉得没什么必要,毕竟自己收获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我的影评和书评在给别人看和给自己看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所以有时候多余的陈述是担心看的人觉得突兀奇怪,有的时候又显得像是自说自话。
希望能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