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绘画的热情在降低,我希望探索视觉性
这一年半以来,我对绘画的热情在降低。
倒不是因为遇到瓶颈期,或对绘画失去兴趣。而是因为我的潜意识比意识更早地捕捉到了某种变化(但显然我是之后才了解到的)。
绘画本身是一种表达。以个人拥有的经验,观念,认知,潜意识等为总和,以表达意愿为动力,以表达方式为媒介,抒发自己个人的生命体会。
而我们今天谈论绘画,除了直接想到绘画技法(但技法也不是我们寻常所认为的,希望以后有足够储备后再作说明),以及作家风格,似乎就难以有其他更丰富的联想了。当绘画变为少数人的事情,当少数人把绘画变成了一种学术研究或交流,欣赏绘画这样毫不功利的事情,也成为了区分阶层的一种方式。艺术等同于美术馆,绘画等同于被收录进昂贵画册的印刷品。
于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绘画或艺术逐渐被分门别类狭隘地认知了。
但思考一下,绘画其实归属视觉艺术,会不会有利于打开我们的思路。
有了相机,摄影技术,我们不再执着于描绘客观事物。开始关注个体生命感受。当发觉平面绘画也成了一种束缚,卢齐欧·封塔纳割开了画布。
我以为,人不一定需要绘画本身,视觉享受才是人们永恒的需求。
所以,为此,为什么提到画家的反应是,你画的人像和真实的人相似吗,你能准确描绘那片叶子的脉络吗?为什么那么多前辈们革命性的举措,也还是未能被我们认真理解。绘画是方法(甚至还有其他方法),绘画不是目的。感官上的美,思索性,联想性,空间氛围,思考这些才能带我们走向往后的文明。
这样想的话,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而不会只想到艺考培训班,散落一地的看似形似却没有生命力的石膏素描。
我期望自己往视觉的趣味性,想象力方面努力。我不仅可以用颜料,画笔,还可以用折纸,用镜面,用相机,用各种可看到的事物去安排和布置。
如果还要详细地去说明视觉艺术相关的事情,我想足以写一本书,100页到1000页任选。但其实我们只要了解和理解那个最“元”的道理就足够。足够我们为此展开尝试和探索。
Ch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