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解《道德经》白话版(转发)
《道德经》原文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吕祖解经摘要: 此章是体道之实,知道之微,用道之妙,登道之岸,从虚而入,根上章而来,虚而不屈,勤而愈出。 一个幻身,只有中之内一点灵气,四肢百骸,皆是无用,若有嗜欲,虚灵就被他埋没,终日用心,劳碌于外,神从耳目口鼻舌身意散尽,安得不死?若求不死,须问灵神,灵神所居,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在虚灵不昧,一点真性之中。 此理即是身中下落,水中取金,火中取木,金木相并,譬如月感日精而光,生日返月华而晦出,俱是造化之气所感,身中岂无真一之气而生?上不上,下不下,中不中,在杳杳之中,而生真一之气,引上接下,而归黄庭。此庭之名亦是多了,才叫作“天地之根”。 此庭之名亦是多了,才叫作“天地之根”。 幻身常无,神乃得一;神一,而性命方来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潜迹,收来入神,方能雪光;雪光一出,便是慧照;慧照无间,才是绵绵若存,使之不穷,用之不竭,才如山谷,常静而存神,是谓“绵绵”。 作者心得: 空谷里的虚灵之神是永恒存在的,就像天地间的炁用之不竭。玄,天也,於人指鼻。牝,地也,於人指口。天地的阴阳之炁从变化莫测的洞里生出来,万物和人都是这一炁所生,所以叫天地之根。在人体来说,天地之根的位置在心肾之间,心肾上下相远八寸四分,阴阳升降,与天地无二等,内丹修炼叫中丹田的黄庭。如何打开这个生天、地、人的洞穴,获得母炁,黄元吉说心息相依,其身体内外泰然融然,有苏软如绵之意,此即气生之兆也。但此气生时,即玄关窍开时。一开永开也。而功法在于存诚两字。然此一窍,隐于一身,虚无之中,空空洞洞,至玄至妙,非心非肾,非口非鼻。或指泥丸,或指脐内,或指两肾中间,种种乱道,皆非真也!惟是屏息万缘,涤除尘虑,默默体认,于不着有不着无中,自然得之。此关一开,中有无相真人,往往来来,化之。此关一开,中有无相真人,往往来来,化凡体为金液,而筑基炼己之功,次第施行,毫无阻碍矣! 胡浮琛教授在《丹道法诀12讲》中说:“其实所谓‘玄关一窍’,无非就是指‘两重天地’之间的通道,丹家要出入有无,由色界进入无色界,则这个进入无色界的‘大门’,就是‘玄关’,二者之间的隧道,即称‘一窍’。”达到人我两忘,无食、无息、无念、无身的“吾丧我”之境界,便可发出五彩神光,玄关洞开,交通阴阳界,与虚无空灵的道一体化。道冲就是玄关开启时的景象。 道家性命双修之命,玄关一窍,先天至精,真一之气,命也。灵光一点,浩气常存,本来面目,性也。神一,而性命方来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潜迹,收来入神,方能雪光;雪光一出,便是慧照;慧照无间,才是绵绵若存。 所谓的神一,也就是阴神、阳神、元神三神合一。阴神魄在肺,阳神魂在肝,识依魄而生,疾病、自私心等都是阴魄所为,荡涤后天意识,就是涤阴转阳,就是制魄全魂。魄主死,魂主生,元神和道体一样永恒。性命合,魂魄收来入元神,元神现,玄关开,人体放光,慧照无间,才是绵绵若存。 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顷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 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混混沌沌之中忽有一点灵光发现,此即我之元神也。若能识得元神,常为我身之主,自是所炼之丹,必成天然大丹。 吕祖说天地之根,亦是人之玄牝,总不过要人明天地之理以修道,返道以合天地,方是“谷神不死”章之旨。 长生是个千古的误会,多少帝王的长生梦不是都破灭了吗?神仙不是也都不在了吗?抱歉,老子是在道上说的长生,吕祖是在虚灵元神上说的,一滑到理性物质思维的泥潭,就是而驰。道就是虚无,是宇宙中惟一长生的,而人体内的一灵真性,就是道在人体内的代言人,在有生之年和这个代言人见面,就可以摆脱生死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