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查看话题 >瘟疫时期的“十日谈”:如何看待原生家庭?
1
关于瘟疫时期的“十日谈”
今年瘟疫期间,恰逢春节假期延长,连绵十几天,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读书写字吃饭睡觉,我的时间全部泡在微信上,凭着我爱聊天、敢聊天、随心所欲瞎聊天的本领,一个人激活了四五个群。带动了几十万条群条,热议了很多话题。
我们讨论的问题五花八门,比如,如何看待原生家庭,性爱能分离吗,如何看待一夜情,大胸姑娘好看还是平胸更美,男人的size重要还是脑袋重要,床上的礼仪有哪些,好的情趣内衣长什么样,公共权威是如何沦陷的,理论正在遭遇的困境,父权主义的消亡进行时,刻板印象的正确用法,歧视有没有理,数学和艺术谁更接近真理,微信群的好群主该是怎样,聪明的人也许高估了聪明的作用,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单身可能性下的老年生活,男人在生育上的发言权应该是多少,收养的孩子和亲生的孩子有区别吗,一定要买房吗,哪些大牌包包真的值得买。
我们的讨论有时轻松,有时戏谑,有时严肃,有时激烈。但都是真诚的,投入的。因为这些话题其实都是我们这一代20-30岁年轻人经历、面临、思考、困惑、计划或者正在践行的观念及生活方式中,真正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表现欲、观察欲、表达欲都很强的写作者,我既亲身参与着瘟疫期间的网上热烈讨论,发表着我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又观察着我自己和群友们的发言,总想着记录点什么。于是,我的脑袋想起文艺复兴的巨擘薄伽丘和其代表作《十日谈》的创作背景,佛罗伦萨城里爆发瘟疫,尸骨满野,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终日游玩欢宴,轮流讲故事,讲了10天,每天10个,共100个故事。
瘟疫结束后,10个年轻人带着100个故事离开避难所,重新开启了新的生活。生活没有什么剧烈的变化,但是生活的可能性变得更多。这种对多元化的接纳和个人选择的认可,带来了社会风俗的变化,人们开始质疑权威,崇尚自由与自我,开启了人文主义的新时代。人文主义的火苗扔到欧洲文明被宗教控制的精神荒原上,迅速引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巨大浪潮。
文艺复兴的精神遗产直到今天,还有着打动影响我们当下每一个人的蝴蝶效应,包括此时的我,一个年轻的东方当代独立女性,处于男权主义、女权主义、传统主义、现代主义、当代主义、未来主义等形形色色价值观共存、共振时代,正在人经历、面临、思考、困惑、计划、践行到底该按照怎样的观念及生活方式去生活的年轻人。
我乐观地相信,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会穿越瘟疫的考验,继续瘟疫过去后的生活,就像薄伽丘笔下的10个年轻人一样。借由这段瘟疫时期的思考和讨论,我们更加热烈地拥抱人文主义与自由精神,接纳自己,热爱自己,同时更好地理解他者,尊重其他人,像一个真正的独角兽那样,又骄傲,又不傲慢,又自我,又温柔,追求自己的快乐,也怜悯世界的困难。
毕竟,瘟疫固然是可怕的,一个个体的突然死亡终究是小概率的。活过瘟疫,人生还长着,该如何渡过今后的人生,亦值得探讨和思考。靠思考和讨论看似这些和时疫无关的话题,我把自己从日常生活的惊慌和无聊中解脱,打碎了自己,又重新观察了自己,修修补补出了一个更加稳定的自己。
为了记录我的观察和蜕变,我打算写一系列的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文章。算是给伟大的文艺复兴和薄伽丘一次彻底的致敬,并为庚子年这场瘟疫做一个小而细密的注脚吧。系列的文章就统称为《瘟疫时期的“十日谈”》。
以下是第一篇,关于原生家庭。
2
原生家庭面面观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的气氛、习惯、关系模式,互动方式,会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并重现在子女身上,被子女带去新的关系、习惯与互动,影响子女的友情、事业、爱情甚至新组建的家庭。然而一提原生家庭的影响,使用者默认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于原生家庭理论,我看到我身边的年轻人,持有如下3种看法,分成了3大派别。
派别一:原生家庭是痛苦的根源 持有该观点的人,认为,父母就是祸害,原生家庭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切人生不如意、不称心、不幸福都可以从原生家庭和父母身上找到解释的理由。
比如说,他们贫穷落魄,是因为父母提供的起点太低。他们自私、软弱、不会爱人,是因为父母的霸道、自私、不懂爱。他们狭隘、无知,是因为父母也没有见过世面。甚至,他们无法与父母相处,也是父母的错,是父母难以沟通,是父母太过冷漠,或是太过强势。
他们觉得,父母不爱他们,或者根本就是想控制他们。他们眼里的父母,虽然养了他们,但更多的是忽略、伤害、吞噬与把他们当成工具去利用。
他们在诸如”父母皆祸害“这样的网络小组中灌水,追捧着武志红这样的心理学网红,把弗洛伊德挂在嘴边。他们理直气壮地相信,人格缺陷自于童年不愉快的经历,人生的不幸源于投错了胎。如果有人反驳他们,他们会搬出武志红和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反驳回去:“这么厉害的心理学家都这么说,还能有错吗?”。
派别二:原生家庭是巨婴拒绝成长的借口 在派别一理直气壮地用原生家庭理论为自己开脱时,产生了一个跳起脚来痛骂原生家庭理论的派别二。派别二相信,人是发展的,一个人的一生,除了自己别无选择的原生家庭,还有许多自己可以选择的社会、职业、教育、图书、朋友、艺术、兴趣、爱好、恋人、网络资源等许许多多同样可以影响自己的内容。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人是有能力去矫正自己的缺陷与不幸的。
他们觉得,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父母哪怕对自己影响很大,也是通过基因与遗传在影响自己。父母如何互动,以及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对一个人的发展之影响,并不大。而一个现代人,是有能力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的。
他们批评又或者嫌弃拥抱原生家庭理论的人。他们觉得认同原生家庭理论的人,都是不愿意成长与独立的巨婴,都是逃避人生责任、抗拒自革命的弱者。
他们看到原生家庭四个字就充满愤怒。他们甚至觉得,武志红那帮人,简直就是深刻研究了当下人性的弱点,不怀好意地炒作原生家庭理论,用来麻痹大众,搞伪科学,撒毒鸡汤。 派别三:分情况讨论 派别一和派别二,吵来吵去,相互看不上。派别一觉得派别二激进、傲慢、何不食肉糜,派别二觉得派别一故步自封、怯弱、祥林嫂。
派别三就觉得一和二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只有一定的道理,使用不同的情况和场景,吵来吵去,又吵成了两个小分支。
分支一觉得,要结合原生家庭理论使用者的年龄阶段来看待。中国人讲三十而立,有科学研究也说了,人的大脑可以持续发育到30岁。所以一个人要是30岁之前,把自己的缺陷和不幸归因到原生家庭中,是可以被原谅的。要是过了三十岁,还把原生家庭挂在嘴边就是病态的祥林嫂了,是不可理喻的,是没得救的。
分支二觉得,要看原生家庭理论是用于给自己开脱还是给他人定罪。这些人认为,我们自己不可以用原生家庭理论来给自己开脱。用原生家庭来合理化自己的缺陷和不幸,是弱者的自我矮化。但我们可以使用原生家庭理论来解释别人的短板和局限,那是一种强者对世界的悲悯与温柔。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高标准严要求对准自己,把理解包容与温柔送给世界。我们应要求自己做一个追求发展的强者,但允许别人的胆怯与软弱。
毕竟《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著名的开头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共同观念的一部分: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拥有你的优越条件。
3
请回答我的回答
对我来说呢,一开始我认同观点三的分支二。也就是我要求自己成为摆脱原生家庭理论的强者,我也喜欢接近这样的强者,希望我的朋友都能成为强者,但我也理解与包容那些拥抱原生家庭理论的人。人家就是不愿意和原生家庭和解,又没碍着我,我干嘛去嫌弃和指责呢。我以为这是我的豁达和胸襟。
但是和很多人讨论之后,听了很多人的经历之后,我的观念开始产生了变化。我意识到,表面上看,我是原谅那些认同原生家庭理论的人,但那只是表面功夫而已。我只是装出对弱者的同情,对世界的宽容,这份伪装唯一的成本,仅仅只是,面对我不喜欢但不耽误我的人时,闭上我的嘴巴。但其实,我把歧视和指责放在我的心里,骨子里,我还是在用傲慢把我和拥抱原生家庭理论的人进行对立。
然而这个世界真的是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的吗?面对原生家庭,成为一个出走者,和成为一个停留者,未必就是强弱的区分。也许所谓的强者,只不过是父母与家庭的感情更浅,所谓的弱者,其实是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相爱的方式,一定要是和睦的欢乐的呢。做爱还可以sm,做人不行吗?
再退一步说,就算不与原生家庭和解,不愿意把原生家庭放在身后,做一个敏感悲观胆怯的弱者,就有罪了吗?谁还没点毛病,谁还不需要一个情绪垃圾桶。至于负面情绪是扔给自己的伴侣,还是自己的父母,还是自己的朋友,还是健身房,音乐,艺术,甚至是自己,把自己逼成一个抑郁症,各人有各自的选择,各人承担各自的命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再说了,面对原生家庭,做一个弱者,未必代表这个人就是个弱者。一个成年人的社会关系,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处不好父母关系,不代表处不好其余关系。一个人的能力也可能是齐备而平庸的,也可能剑走偏锋的,可以是完美的,也可以是不完美的。一个人的心理学认知落后,不代表这个人就是落后的。固步自封的人际关系理念,不会妨碍她成为一个数学高手或是绘画天才的可能性。
越是发散,我越是为我曾经的傲慢与自以为的宽容而羞愧。这种自我否定又给我带来了新的成长,以及真正的豁达、宽容与温柔。
今天的我自己,仍然想做一个与过去抗争、拥抱发展的强者。但哪一天,我不想往前走了,我要去和过去死磕,我也会全情接纳那时的自己。我的朋友,面对原生家庭理论,究竟是像此时的我一样激进、傲慢、果敢、坚强,还是与此刻的我截然相反,保守、胆怯、脆弱、犹疑,我们不同阶段,在原生家庭理论上的冲突与否,根本不需要影响到我们是否相互尊重、包容与接纳。
观点五花八门,但没有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的是同一个观念内部是否逻辑自洽。人也未必永恒不定。一个今天的原生家庭理论拥抱者,也许明天就是一个反抗者呢。一辈子反抗又怎样,一辈子拥抱又怎样,人生的幸福看的是总量,而不是在实践某一个单一理念时,收获了多少快感。
所以吧,一个人的原生家庭观点,根本不构成他是如何看待自己、世界、他人的核心视角与关键指标。他还有其他的很多面。我们自己也是。
欢迎关注与独角兽对话,我们下期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