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 观后感
首先我要说明,我绝对明白我只挖掘出了这部电影的千分之一的奥义,其次,既然已经挖掘了千分之一,那就谈一谈也无妨。(我没有兴趣去考究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也觉得没必要去知乎查阅它的拍摄目的,我反而觉得,开心就好吧,又不是学这行的)
对称的建筑,对称的装横格局,赏心悦目的家装,我不清楚这样搭配和布局的原理,但是它让我感知到了视觉传达的美。观看前我留意到一句影评:这是一部喜剧却描绘着紧张的情节又影射着一个美丽世界的崩塌的忧伤主题的电影。不知不觉就会深陷其中而忘记其实有点荒诞的内容,我感觉它更像是一帧又一帧拼凑起来却毫不违和。
说一说我还保留了较完整记忆的片段:1.Mr.葛斯塔夫跟几个狱友一起逃狱的过程。他逃出来后便询问他的小跟班零有没有带了他的香水,零很惊慌,后来坦白了难民的身份,这段对话刻画了两个不同的落魄形象:贵族的仆人,和难民的孩子。
2.那个长得像黑猩猩一样的杀手贾波林(只是加重语气,无意人身攻击),如果整个电影带有负面和敌意的角色都同时也带有隐蔽感,那么贾波林就显得很外露了。滑雪追逐那段,没有任何混淆视听的斗殴,一个杀人成性的恶魔被难民的孩子一脚踢下深渊去不见踪影,说实话,我有点不懂(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3.《苹果男孩》那副名画。虽然说了不深究电影里出现的那些神秘的道具,但这幅画给人感觉藏着有趣的故事,所以我去查了!具体的太多了,而且复制别人的就很不道德,总结一下(大概就是说制片人选择图片的时候本来也没有特别的想法,后来找到画家麦可,画家认为“或许需要一幅看起来确实存在过的画作”,他画的这个少年肖像画,原型是个叫艾德的男孩,从选材选模特和完成作品,不超过半年时间)。所以,赋予一个东西价值的不是它本身的珍稀度,也不是它出自哪位神人之手,而往往就是人们第一眼就对它所产生的估量和莫名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