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设计】Studio In Polimi | Urban Grafting
今天来分享总结米理的一些比较值得推荐的Studio并分享就读期间的作品,希望能够将其所学所悟传递给大家。
Polimi的Architecture(建筑学)专业现在已经不在了,被分成了BEI和History,我也很荣幸能够成为Architecture专业的最后一批学生。无论从师资还是课程设置上来说都是比较优质、科学和完备的,Zucchi老师就是强大师资中的一位杰出教授,研一上的期末提交他的studio申请时也没有想太多,最后如愿被选中,开始了一学期的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训练。
贰 | 项目介绍
项目的Topic是Urban Grafting,即“城市嫁接”或“城市移植”,功能是青年旅结合底层商业。我自己更喜欢翻译成“嫁接”,因为基地原是由围墙封闭的城市铁轨尽端,铁轨由多变少依次并轨,于是基地形成了“天然的”三角形,将城市划分为二,但又由于位于尽端,基地两侧的城市即彼此分离但又互相联系。
随着米兰这个城市的发展,以及铁路技术的进步,很多原有的铁路甚至车站被废弃,基地所处的P.ta Genova车站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这个课题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如何将新的建筑“移植”到城市中突然出现的一片空地里,更需要将基地两侧原本差异和共性共存的肌理缝合,而“嫁接”则更好的诠释到了这一点——即在城市的豁口处插入一个崭新的建筑,并且能够彼此依存,共同存活。
叁 | 设计过程
第一次课程接到任务书的时候,的确是茫然的,以上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也是在课程深化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这也要多多感谢队友Wanli和服部与我一学期的深入探讨。
方案是从1:500的手工基地环境模型开始的,与其他大部分欧洲设计Studio相同,手工基地模型往往是设计的开端,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清楚的理解基地,客观地认识基地,也能够通过比例控制,让我们忽略一些繁琐的细节,从大关系上来考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如何协调。
其实欧洲的很多城市如果做成1:500的比例模型,都会变得并不复杂,甚至“无趣”,一个接一个的Courtyard成为了城市的“核心肌群”,公共空间可以独占一个街区,也可以事不同街区之间的剩余空地,也可以是延河或是延路伸展的条带空间。因此Courtyard(合院)就成为了我们开始设计的出发点。对于当时的很多欧洲同学来说,Courtyard应当已经成为了他们餐桌上的“Pizza”,每天都要接触,甚至接触到厌烦,因此他们在接触到这一题目是从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入手,比如塔,或者线性体量甚至曲线体量;而对于我们亚洲学生来说,并没有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因此起始点仍然希望能够维系新的体量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希望借此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欧洲的Courtyard到底意味着什么,可以成为什么。
基地模型的后续工作,则是尝试将不同的体量组合置入基地,以此来找到最优的模式。任务书给出的建筑占地面积不允许超过基地面积的15%这一限制条件在一开始成为了限制我们深化下去的最大障碍。但其后我们开始逐渐理解这一条件的意义,即Zucchi更希望学生能够用更精准的操作来应对基地的问题,而不是放任自由的随意发挥。而对于从Courtyard出发的我们来说,围合则意味着需要足够的院落面积,和其对应的足够的围合体积,而15%的占地控制则要求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在基地中置入最合适的体量,而不是“穷尽所能”地围合、围合、围合。
在多重尝试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比较舒适的体量介入状态——建筑的介入不仅最大程度的用courtyard的建筑类型“缝合”了基地两侧,也同时把基地分为了前后两个半场,三角形基地向火车站开放的一端成为前广场,氛围更加活跃;而三角形的角落部位则成为后广场,被基地两侧建筑及新的建筑体量共同定义,相比之下,属性更加私密,氛围更加安逸闲适。
而新的体量则沟通了前后两个半场,由于功能是青年旅馆,所以原本需要被围合的院落也有足够的理由被打开,将前后两个广场相连,建筑此时则成为了“转换装置”,来城市旅游的年轻人在这里相遇、社交、彼此了解对方的生活,而城市居民也从“转换装置”中穿过,两组不同属性的人群在这里相遇,这激化了更多的游客了解这个城市的可能性。
我们不希望青旅是一座孤岛,出了青旅的大门游客是游客,回到青旅的卧室,游客是陌生人;我们希望尝试的事情是,为青旅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让青旅成为社交场所,同时向城市开放,成为一个媒介,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对方。
在确认了这样的理念及建筑形式后,项目推进则变得较为顺畅,Zucchi和助教对设计方向给予了肯定,也一直在流线和功能排布上不停的给出建议。当老师开始讲很多流线和功能,而不是对整体形式和概念提出异议的时候,设计基本上是在正轨了。
平面设计上我们综合考虑了Courtyard类型中内与外的区分(即靠院落一侧多为廊道,靠近街道一侧多为功能空间)及如何利用廊道的公共性,将其拓展为真正的社交场所。除必要的消防楼梯外,靠近内侧的廊道通过倾斜形成联通上下层的坡道,通过挖洞使得上下层之间具有更多的视觉交往的可能性,通过局部膨胀形成交大面积的公共空间,通过青旅宿舍入口的内凹,形成两三个宿舍共用的公共入口“玄关”……很多的设计手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落实最初制定的逻辑和概念,在传统布局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创造更有趣味但又不停留在趣味上的社交生活空间。而剖面和室内效果图的表达则成为了结果,辅证空间关系是否落实了逻辑,以及空间氛围上是否足以让年轻人驻足享受度假时光,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感受这个城市带给他们的暖意和乐趣。
建筑立面设计则是整个建筑设计的最终一环,当建筑的其他方面逐步确定后,建筑表皮的深化也顺理成章。建筑内向,面向Courtyard的一侧采用了木框架落地玻璃窗,从空间氛围上考量,这更符合交往空间的氛围,再并不封闭的环境下,旅客即更愿意在沿中庭走廊內驻足,又能够和建筑之外穿梭于庭院中的其他城市居民产生视觉上的互动,旅客的各类公共生活向城市展示的同时,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同时向游客展示。
而建筑的外侧表皮语汇则衍生自基地周边建筑的日常语言。与周围语境不同的是,青年旅馆与住宅相比更加具有公共性,因此在一些正常尺度窗的基础上,建筑内部一些尺度较大的公共空间也同时渗透到外表皮,并永木制窗框加以强调,Window as Frame的概念再一次被体现。
除了建筑设计层面外,景观设计也是Studio课程设置里的重要一环,我们保留了大部分的铁轨,并通过景观要素的尺度处理区别了前后两个广场的氛围。前广场以尺度较大的活动场地为主,并通过铺地设计将人引入青旅的内院,后广场则有更多的可坐下休息的木质座椅及更多的观赏类灌木,居民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移动轨道上的座椅以展开不同类型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