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不“囧”,只因被看见
春节档的《囧妈》播放后,前些天没有空看电影,一刷影评,大多在揭示《囧妈》里面妈妈的控制,在控诉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控制,在谴责爱成为束缚,几乎《囧妈》=《控制》,经典台词是:
徐伊万前妻的控诉: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

徐伊万的控诉:在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什么时候要孩子.......,一切你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

是的,这些讲得都对,这也是我们亲子课堂经常提醒父母的,放下控制才是建立关系的基础,而且确实现实中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控制导致关系失败的案例。
但是当我安静的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却看到另外一面——囧妈不“囧”,我看哭了。
如果我们能看到囧妈行为背后的需求(期待和渴望),当囧妈背后那颗渴望被爱、被关怀、被理解的心被看见后,她找到了自我,就不再囧,也自然会放下控制。

所以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讨伐囧妈的时候,有谁问过:是谁把囧妈“变成”这样囧?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她自己,囧妈完全可以自我觉醒自我成长啊!可是社会、家庭是在助力她成长,还是在雪上加霜“控制”她去成长?
我们来看看社会上普天盖地的文章《母亲的嘴,一个家的风水》、《母亲什么性格,孩子什么命运》、《母亲的情绪管理决定孩子的一生》......, 这些文章的内容都对,可是,当人们已经习惯性强调“母亲”的作用,好像母亲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改造世界?爸爸去哪里了?一个母亲背负太多,被社会、被家庭、被舆论“控制”之后,最终不堪重负,也开始“控制”孩子。这确实是可悲的......

谁先控制谁,这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用讨论了,也许我们要思考的是放下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囧妈先放下?我们都不能改变别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别人,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先放下对囧妈的期待和控制?
我做家庭教育,我经常和家长们讲各种各样养育孩子的正能量,众多妈妈们在群里也承认:
- 我们的焦虑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害怕别人认为我们不是好妈妈!
- 我明明知道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但是当孩子成绩一下降,全家人都问我怎么带孩子的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
- 我也知道情绪稳定对孩子很重要,但是当一个人丧偶式带娃的时候,经常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成为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 孩子的行为激怒我,不是孩子的行为多么糟糕,而是孩子的行为像极了某个我讨厌的人和曾经伤害我的人!
妈妈们都知道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但是一个人茕茕孑立的成长,实在太艰难,妈妈们也需要支持和理解。这也是现在妈妈们喜欢抱团成长的原因吧,因为起码有伴不再孤单。
我的课堂经常有些妈妈缺课的原因是家里没有人帮忙带孩子,所以没有办法来上课,而爸爸周末也没空帮忙带孩子的原因也是很正常的:我要加班,我有朋友约,我有个商业聚会……
甚至有人来上心理学自我成长课堂都只能是“偷偷的”,因为家里人认为下班后带娃就是她的事,为啥周末还要去学习去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网络上的笑话段子,确实也是夸张了些,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也是积极参与到家庭和养育孩子的生活中来,我的课堂就总是能零星发现爸爸的身影而深感欣慰。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些妈妈们现实生活的写照。所以,不要轻易责备任何人,所谓完全的感同身受其实很难,我们只能是用自己最大的善意去同理而已。

徐伊万妈妈的行为肯定是不妥当的,但是我们说每个人的行为(即使是负向行为)背后都可能有一个正向的动机,那么如何让她的正向动机也变成正向行为呢?是看见!

之前妈妈一直控制徐伊万的生活,是因为妈妈被理解被爱的动机没有被看见,连一个真心的拥抱都得不到的妈妈,哪里能独自支撑生活的不容易?她内心是匮乏的,她太渴望被看见,最终变成了控制。
电影最后妈妈放下了控制,是因为妈妈也被理解、被看见了!
妈妈最后对徐伊万说:“你能看到他是你爸,却看不到他是我的丈夫。虽然你是我的儿子,但你也有自己的人生啊,我是管你太多了,对不起。”

电影的最后徐伊万的前妻对他说:后来才发现,有时候就算付出,也难免互相伤害,我们都曾经努力过,但都失败了。
亲子关系如此,亲密关系也如此。当付出带着牺牲感,当付出是为了控制,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一个拥抱化解了多少未被满足的渴望和期待?难吗?对有些人来说,很难!

电影的最后徐伊万说:
我把一切都和我妈讲了,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我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感觉真好。
这趟俄罗斯之行,是我自从大学毕业离开家,和妈妈相处最长的一次,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争吵,而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次旅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拥抱。

所以这部电影,我看到的关键词:
不是“控制”,是“放下”,
不是“对抗”,是“拥抱”,
不是“对错”,是“接纳”,是“看见”…….
愿每个人都被看见,绽放生命的光彩。

年少看不懂囧妈,看懂囧妈已是不惑年,作为中年人,看到囧妈的点可能和年轻人不同,有感而发,我们也允许每个人感受不一样对吗?如果你和我有同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阳光妈妈Sunny”给我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