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从大人成长为孩子
2019年12月28日,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的著名画作之一——《女子半身像》被一名男子撕毁。
这幅作品是毕加索在1944年以其情人朵拉·玛尔为人物原型而创作的,价值高达两千万英镑,折合人民币大约1.8亿元。

毁坏名画的男子很快就被警方抓捕了,至于他毁坏这幅作品的动机还不甚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他已经因刑事毁坏罪被起诉。
事情发生后,泰特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将这幅画撤下,并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艺术品修复专家Brad Shar接受接受采访时表示:
“艺术品被损坏后,通常会贬值15%至20%。”

如此大师之作被损毁本就不禁令人万分惋惜,可不同的声音也在网络上此起彼伏。
在许多人为画作惋惜的同时,竟也出现了许多对于作品的“质疑”——


可是毕加索的画真的如他们所言一般“幼稚”吗?
难道一代大师真的只是被“捧”上了神坛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可是为什么毕加索会给一些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呢?

这或许还要从最开始说起。
绘画究竟是什么?
远古时期的人们受限制于当时的条件,他们在墙壁上作画,尽他们的所能借用图像来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绘画工具,也对于绘画技巧的钻研逐渐深入。
从古希腊的庄严典雅的雕刻和绘画到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绘画已经可以十分的写实,就如安格尔笔下的人物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

可是对于人和物极尽真实的描绘已经逐渐到达了巅峰,而巅峰之后艺术家也开始寻求更多的突破。
从印象画派到野兽派再到超现实主义画派,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多种画派纷纷出现,从对于现实世界的描绘开始转向透过表面的真实表现画家心中的真实。

----------
毕加索说过:
“我花了四年的时间画的像拉斐尔一样,但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是去学习如何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画画。”
这样子的话并不是每个人说出来都有如此力度的。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毕加索个人作品的一个发展的历程——
1894年,毕加索正式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这一时期的画作透露出浓厚的传统现实主义画风。


十四岁的毕加索所画的《姑妈佩帕的肖像画》就已经得到了“毫无疑问,这是整个西班牙艺术史里最好的画作之一。”这样的赞誉。

1901到1904年,是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他因受到西班牙的孤单旅行以及他的好友卡洛斯·卡萨季马斯自杀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画作以蓝色和蓝绿的色调为主,常显出阴郁之感。

1904年开始,他又因与费尔南德之间的甜蜜恋情,开启了他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橘色和粉色系。

1906年,毕加索初次看到了黑人的雕刻,这些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型给了他莫大的震动,由此也开始了他的立体派风格时期,作品也开始走向理性和抽象。
而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愈渐向大众比较难理解的方向展开。

不了解毕加索或者是不喜欢毕加索的人称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信手涂鸦”,“小孩子的水平”。
可是真正去了解他的作品的人或许可以透过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图像看到他对于整个艺术世界的伟大创造。

“立体主义”,如果简单一点说,大概就是指把平面的、直观的物体拆开来,再重新组合成立体的、抽象的东西。
著名的作品《公牛》或许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概念。

从繁至简,从形象到抽象,呈现出了在不同时期对于绘画的追求。
我们也更可以从毕加索不同时期的自画像里也可以看出他绘画风格的变迁。





----------
在现代,“立体主义”已经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不可接受的概念,不止在绘画领域,在设计、建筑等领域都被广泛的运用。
可是在那个时代,毕加索确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是时代的创作者。

尽管我们站在此时此地回望历史,似乎已经可以洞悉许多事情,似乎也可以轻易的对事物做出判断和评价,
可是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置身于那些岁月之中,你或许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光辉。
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它的价值在于美,更在于每一幅优秀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站在历史中的思考,他们如同星光穿透历史的灰蒙闪现着人文的关怀,因此这些作品才能凝聚一个时代的灵魂和精神。

不如放下固有的看法,
像毕加索一样开始试着做一个“孩子”,
或许你也可以攀登上一个新的山顶,以新的视角俯瞰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