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津城市空间(十三)方格网:混乱中的秩序
(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ID)
上一篇(十二)路网:混乱的方向,链接在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552791650/
首先要非常抱歉地说一声,笔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已经离开天津两年,不再定居于此了。阅读天津城市空间这一系列,也已经三年没有更新了。之前系列第十二篇,论述天津路网的方向,内容选自笔者的毕业论文,其实内容并不完整,留下了未完待续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笔者接下来将用3~4篇的篇幅,将天津租界路网形态研究这一内容补全,希望能够给这一系列篇章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在重新开更之前,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几篇文章写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
简单说,这是一系列关于天津旧租界区的路网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的研究。核心关注点是“形态”,尤指“路网形态”,不是历史,也不是建筑,而是属于城市形态学的范畴。因此,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地图来完成的,会有大量的分析类图表作为基本的表达媒介,很多的结论或现象其实都是从相对抽象的分析图中“看”出来的。如果读者对天津的一些基本地理情况,尤其是市中心(旧租界区)的很多地名、历史背景不了解的话,那么阅读起来可能会不够流畅。但如果读者是一个熟悉天津道路,生活在天津的人,那么希望这些研究能够提供新的视角,为解读天津的路网提供新的思路。

只要对天津的地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可以观察到,天津的路网是由规则形态和不规则形态拼贴形成的。而对于规则路网,这里简单理解为一种方格网,是一种简单、清晰、一目了然的城市形态。 在很多有良好城市规划历史的城市中,方格网都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城市特征,带来整齐的城市肌理、指向清晰的道路,比如纽约和巴塞罗那:

但也有很多城市,更多地呈现不规则的路网形态,尤其那些有着漫长历史、自然生长的城市,比如伦敦和伊斯坦布尔:

如果说方格网代表着“秩序”的形态,非方格网代表着“混乱”的形态,那么天津则是二者兼有,更有很多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中间地带。方格网和非方格网,不同形态的路网呈现出一种混杂交织的状态。下面就通过形态上的分析,找出天津租界路网中的“方格网”。
这一系列研究,主要将路网方向、交叉口类型和街区形状三个方面作为研究方格网形态的切入点。简单说,典型方格网有三个形态特点:
a) 道路方向基本平行或垂直;
b) 内部交叉口以十字正交为主;
c) 矩形街区为主。

上一篇已经讨论过天津的路网方向,这一篇主要从后两个类型特征入手,即“交叉口类型”和“街区形状”去分析天津路网中的方格网形态。
方格网与交叉口类型
交叉口类型,可以根据其肢数分为3岔口、4岔口、5岔口和6岔口几种类型(在天津路网中还没发现有7岔口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依据道路夹角状况,可以细分为正交、斜交和转折三种类型。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判断的原则,即什么情况算正交,什么情况算斜交。考虑到实际路网中几乎不可能完全存在几何上垂直正交的情况,因此取15°为浮动范围, 即当两条道路的交角在90±15°内时,可被视为正交交叉口。 在判断道路转折的时候也同样取这个原则。

在理想方格网中,内部的交叉口都是十字正交口,即4岔正交口。 我们考虑一个基础模型,把模型中所有的4岔正交口都标出来,那么理想情况下,所有的4岔正交口能够连成一片,形成一个连续的“内部”区域,如下:

依上述方法可以绘制得到天津路网理想方格网范围分布图,可以看出,4岔正交口总体分布较分散,天津的路网远远没有曼哈顿那样的理想化,实际形态并非路网模型那样简单。除了日、法租界有一些还算连成片的方格网以外,其他区域都只有一些零星的、不成系统的方格网区域。这也印证了之前的一个印象,即天津的租界区的路网,并没有整齐划一的规划痕迹。

因此,要对模型进行修正,考虑更实际的情况。现在考虑在理想方格网中存在斜向道路的情况。即加入一条跨越两个方格的斜向道路,会在其沿线形成了2个5岔口和1个6岔口。显然,这个模型同样可被视为典型方格网,其形态与之前所示的理想模型相比,区别并不明显,如下:

实际上,这种整齐划一的方格网中引入斜线的,在很多方格网形态中都存在。著名的百老汇大街,即是一条“方格网中的斜线”。

上面的模型只能描述一个方格网的内部,只有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才能在实际情况中遇到。为了获得更直观的、范围更大的方格网形态,现考虑方格网边界的情况,将3岔口和4岔口一起考虑:

如果考虑更贴近实际情况的话,边界很可能是不规则的:

可见,上图中方格网中深灰色区域,是完全由4岔正交口围合形成的连续区域,也可视为方格网的中心区域;而四周浅灰色的区域,是由4岔口和3岔口共同围合出来的区域,从形态上也可视为方格网的一部分,即边缘区域。如此,统计出来的方格网区域范围扩大,更接近实际观察判断的情况。 这样,就可以得到更有效、更直观的分析结果。将其应用至实际路网,可得下图:

对比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样标出的方格网区域涵盖范围更广。深色的区域可认为是天津路网中方格网的核心区域,比如日法租界的中心、英租界扩展界的中心等;而浅色的区域则可认为是方格网的边缘区域,比如法租界最初界靠近海河河岸的街区。
如图所示,天津道路网中,由交叉口类型判断得出的方格网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
1)日法租界(多伦道至营口道、南京路至和平路一带):范围覆盖了日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界的大部分地区,是天津路网中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方格网,十字正交路口的数量和密度都位居首位。该区域体现出强烈的方格网特征,无论是只考虑理想方格网范围,还是考虑扩大意义上的范围,其方格网形态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2)法租界最初界(大沽北路、营口道至海河沿岸一带):几乎覆盖了法租界最初界的全部地区,尽管内部存在若干3岔交叉口,但整体上呈现出较规整的方格网形态。
3)英租界南扩充界及其周边(小白楼至解放南路一带):该区域以解放北路为轴,主要位于海河和大沽北路之间,范围涉及原英、美、德租界。该区域方格网并不规整,边界形态较为破碎。
4)英租界扩展界(约山西路至湖北路、烟台道至唐山道一带):以唐山道、保定道、烟台道和山西路、新华路、湖北路、建设路为骨架形成方格网。虽然位于租界区的中心地带,但该区域街区面积较大,道路方向与周边路网都不相同,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形态特征。
5)英租界墙外推广界西南部(五大道地区西部一带):该区域方格网并不规整,形态较为破碎。五大道地区的道路方向发生变形,内部产生了若干斜交交叉口,是该区域方格网形态特征不够典型的主要原因。
6)德租界最初界南部(绍兴道至温州道、大沽南路至海河一带):该区域以大沽南路、琼州道、温州道、台儿庄路和绍兴道为界,围合形成较为规整的方格网形态。
7)德租界扩充界(今新华中学至人民公园一带):同样为较为规整的方格网形态,除苏州道道路方向有较大转折,形成非正交的交叉口,其余交叉口几乎都为正交交叉口。
8)俄租界东区(河东六纬路至八纬路一带):沿七纬路展开形成规模较大的方格网。路网方向与海河干道平行,内部几乎全部为正交交叉口。由于靠近铁路的部分存在超大街区,在其周边形成若干连续的3岔交叉口,使整体方格网的边缘变得破碎化。
9)奥意俄租界(以意租界为主,今意风区一带):该区域与英租界墙外推广界方格网类似,呈现出变形的方格网形态。尤其是南北向贯穿的几条道路,因其分别与海河弯道垂直,而彼此间并不平行,形成了网格的扭转。可对比法租界最初界方格网,虽同处海河弯道畔,但其表现为相对严格的正交网格形态,而意奥俄租界区域内则更多出现了斜交交叉口和转折交叉口,这也是此二者方格网形态上的典型差别。
10)南市地区(南门外大街以东、多伦道至慎益大街一带):该区域为所有带有方格网特点的地区中道路方向唯一接近南北向的区域。按上一篇所述,可认为受到了旧城道路方向的影响。该区域方格网边界形态较为破碎。
11)河北新区(元纬路至律纬路、中山路至五马路一带):该区域以中山路为轴,形成较为规整的方格网。但在靠近北站处,网格方向发生了明显的扭转变形。
方格网与街区形状
街区形状也是判断方格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简单说,街区形状可以分为三大类:三角形、四边形和异形。其中,四边形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而异形包含了五边形和不规则形。对于方格网而言,四边形街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对四边形街区进中的矩形街区和直角梯形街区进行重点分析。

在典型方格网模型中,可以看到内部街区全为矩形,因此,可以根据矩形街区的分布来推断方格网的分布规律。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边界常与内部道路呈非正交关系,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在边缘地区形成直角梯形街区,因此,矩形街区可视为方格网的核心区域,直角梯形街区可视为方格网的边缘区域。 如下:

依上述方法对天津的街区进行计算,标记出其中的矩形街区和直角梯形街区,得到如下的分布图:

可看出天津的矩形街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
1)日法租界;2)法租界最初界;3)英德租界海河沿岸;4)英租界扩展界;5)英租界墙外推广界;6)德租界扩充界;7)俄租界东区;8)奥意俄租界;9)南市地区;10)河北新区。
上述区域中,日法租界、俄租界东区和河北新区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大规模矩形网格,其余地区则呈现小规模分布的形态。这些区域,符合方格网的第三个形态特征,可从街区形状角度视为天津路网中典型方格网区域范围。
对比总结
如果对上述方法的判定结果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到,二者计算出的天津方格网区域范围大致相同,反映了天津路网中方格网的分布特点。

1)从宏观的尺度上看,租界区以方格网区域为主;非租界区以非方格网区域为主。其中,非租界区中也有方格网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更靠近租界区的南市地区和有明显规划动作的河北新区。

2)从更微观一些的尺度上看,方格网与非方格网都呈现出交织分布的形态,方格网的分布并不连续,有较集中分布的区域,如日法租界、俄租界东区、河北新区、奥意俄租界;也有较为零散分布的区域,如英德租界零散分布有很多方格网。

3)此外,即便同属于方格网区域,不同区域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街区尺度上,如日法租界网格尺度较小,英租界扩展界网格尺度较大;其次体现在路网方向上,不同方格网区域的路网方向各有不同;更体现在其形态特征是否典型,既存在较严格规整的方格网,如日法租界、河北新区、法租界最初界等,也存在变形的方格网,如奥意俄租界、英租界墙外推广界等。

4)方格网区域范围与租界分界线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关系。如英租界并非属于一个完整的方格网区域,其内部存在着英租界最初界、扩展界、墙外推广界西部这三处各不相连的区域。而天津最典型、规模最大的方格网区域位于日法租界,该区域则是跨越了两国租界的分界线。

5)方格网与非方格网区域的交界地带往往比较模糊,存在互相交错、重叠的情况。在下图中,A区域在不同的计算结果中都没有被计入方格网区域范围,是天津租界区中典型的非方格网区域;而对于B区域,只在一个结果中属于空白区域,则可被视为方格网区域的边缘地带。由此可见,A区域是比较清晰的非方格网范围,而B区域则可认定是方格网与非方格网区域交界的模糊地带。这种方格网与非方格网互相交织并有所重叠的分布规律,是天津路网的一大形态特征。

以上即为天津旧租界区中方格网形态特征的特征总结。可以看到,天津旧租界区路网中方格网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整体混乱、局部有序的拼贴特征,方格网便是这“混乱中的秩序”,是我们平日在城市认知中的一块块的印象地图。而在这些方格网之间,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模糊地带,一些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形成了某种“边界”。而这种“边界”,将会是下一篇讨论的内容。
*本文所有分析图(卫星地图除外)均为笔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