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以色列之七——跻身世界最美小镇的萨法德

狭长的以色列,西部为地中海沿岸平原,南部是一片高原。东部为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和阿拉伯谷地,加利利山、萨马里和朱迪山贯穿中部,北部则是戈兰高地和提比利亚地区。
仔细阅读上世纪20年代从欧洲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的青年人开垦荒地时的照片,会发现那里的不少土地,荒凉和贫瘠得叫人胆寒。眼见为实,让我疑惑起这方土地的别称"流着奶与蜜的地方"来。
那张开垦荒地的照片,拍摄距今已经100多年。这100多年里,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这里有了一个名叫以色列的国家。自从有了以色列后,巴勒斯坦地区就纷争不断,这就愈加激发起局外人的好奇心。
我们从特拉维夫入境以色列,到雅法、海法、提比利亚、加利利海地区、戈兰高地……所到之处,不乏绿意,不是低矮的灌木丛,就是高耸的椰枣树,用滴灌技术培植起来的农作物,更是绿化了以色列大片大片的国土——不是说以色列国土多半是沙漠吗?多年前查询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个人资料,得知他告别基布兹后带领家人定居在了以色列南部沙漠中的小镇阿拉德,还曾经嘀咕过:他为什么要选择自然环境那么恶劣的地方生活?
虽然是走马观花,我的所见让我确信,以色列人已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一些不宜人居的地方,变成了美丽的家园。饶是这样,总有犄角旮旯能让我们窥到成为绿洲之前这片土地的真面目。
满目苍黄、遍地荒芜,就是行进在这样的地貌中时,我们被告知要去一座名叫萨法德的小镇。
能像雅法那么美丽吗?也许像阿卡那么富有特色?能代言以色列小镇风貌的雅法和阿卡我都已经到过了,还能期待萨法德什么呢?

导游告知我们萨法德近在咫尺、接下来的路程需要步行后,我急不可耐地跳下大巴,马上心头一凉。停车的地方,岩石坚硬、颜色单调,米黄色、米黄色、米黄色。我们被带至宽大的台阶前,被告知,爬上这高高的楼梯,就是萨法德。又是米黄色!台阶很高,让我大费猜疑:我要不惜气力爬上去看看萨法德吗?仰头估摸了一下,觉得不可能像雅法,很可能又是一处阿卡吗?如是,我已经把阿卡的土黄色看进了心里,还需要再看一次吗?
同行的人已经不由分说地开始攀爬台阶,我只有跟上。等爬到顶端一扭头,满目的蓝色让我的心头一颤,正待细读其中的幽深,一小队正统犹太教打扮的男士,从蓝色中走来。他们头戴黑色的圆筒高帽,身着黑色的长礼服,黑色的长裤,黑色的皮鞋,更显得礼服内的白衬衫白得响亮。每一个人的耳朵前,都垂着卷发,这又是什么讲究?
信奉犹太教的男人或男孩,被规定必须戴圆顶帽,其中,圆顶高帽最为正统,大多数人会选择或呢子或毛线或绸布面料的普通圆帽扣在头顶,更有选择印有卡通形象圆纸片顶在头上的——犹太教认为,假如让自己的头顶直接对着天空,就是不敬上帝。可是,我的第一眼萨法德,看见的怎么都是正统打扮的犹太教男人?在雅法、海法和特拉维夫,也曾看见过正统打扮的犹太教男人,但就比例而言,萨法德如此打扮的男人要多得多,尤其是为表达对上帝的顺从在耳前挂着鬈发的男人,在萨法德更是随处可见。那是因为,小镇萨法德是犹太神秘主义哲学的诞生地吗?

斐洛,生活在公元前20年至50年,是希腊化时期重要的犹太哲学家。斐洛坚信自己的宗教是一种普世宗教;认为各种哲学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来自上帝的真理;而许多希腊哲学思想在《》中早已有所阐述,因此,借用希腊哲学观念和语言来向大众论述《摩西五经》,是合理的。
那么,斐洛的哲学思想与萨法德有什么关系呢?斐洛的钻研精神带动了一批学者研究犹太教法典,这些学者喜欢萨法德,便选择定居在加利利海西北侧的墨兰山上的这个小镇心无旁骛地研读斐洛以降渐渐形成的一门学问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只是当时,深藏在墨兰山上的小镇略显普通罢了。萨法德为众人瞩目,始于1102年,那一年,十字军在那里建造起了一座城堡。100多年以后的1188年,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将萨法德的城堡当做了攻击目标,他占领了萨法德后旋即就摧毁了十字军建造的城堡。
阿拉伯人与基督徒在萨法德拉锯的那些年里,城堡成了政权更迭的见证者。1240年,法国基督教圣殿骑士成了萨法德的主人,他们便又重建了萨法德,不过很快,他们就不得不把城堡拱手让给了马穆鲁克王朝派驻在萨法德的总督巴巴斯。
那以后200多年里,萨法德的日月星辰究竟是辉耀还是暗淡?我一时无从知晓,只知道到了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萨法德所在的这一大片土地,从欧洲和北非等四面八方来到此地的犹太人,纷纷选择萨法德定居。移居到萨法德的犹太人人口不断增多,到1550年萨法德的犹太人人口已达1万人。一些大拉比和犹太名人随后定居萨法德后,他们为萨法德的居民制定了犹太教的一些律法和戒规,并成功地印刷了第一本希伯来语书籍。到了17世纪,萨法德就已经拥有了18所学校、21座犹太会堂,神秘主义宗教学者频繁又积极的活动,还使得这座山城成了希伯来神秘哲学运动的基地。许多犹太知识分子在萨法德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事业,使该城成为一个近代犹太文化的中心。

现在,犹太文化的中心已不在萨法德了吧?但是,犹太文化中心的遗风,依然能在萨法德看到,嘘,又一群正统犹太教打扮的男孩从我们眼前走过,我的目光追随着他们,看到他们鱼贯而入走进了一间门脸很小、看上去很是逼仄的小楼。等到小门在他们身后关上后,我小心翼翼跟过去辨识门边上希伯来文旁的英文,原来,这是一处研读《塔木德》的学校。
与穿梭不止的犹太文化传统的学习者和谐地共存于萨法德的,是售卖艺术品的小店,这,肇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犹太艺术家慢慢聚集到了萨法德。加利利山区的这座小镇到底以什么吸引到了艺术家的注目?有的青睐的是萨法德的悠久历史,有的喜欢的是弥散在萨法德的犹太传统文化,还有的看上了萨法德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塔木德》的陪伴下不疾不徐地走过每一天。艺术家们纷纷来到萨法德开设工作室和画廊,萨法德在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诞生地之外,又多了一个名分,以色列艺术之都。

被评为世界最美十大小镇之一后,萨法德总是游客如织。人们在一家家妆点得分外优雅的艺术画廊里进进出出,站在一间间看上去很神秘的学校门外努力想窥探点什么,好奇地走进犹太会堂里想一看究竟……这就是萨法德的真面目吗?我觉得不是。被艺术家们涂抹成蓝色的萨法德,是给游客看的萨法德。真正的萨法德,需要我们绕过蓝色,绕过蓝色里的热闹,走到萨法德的褶皱里。还原了岩石本色的萨法德,男孩女孩在自由地奔跑着。看见我们两个闯进了萨法德的腹地,男孩问:要不要给你们拍一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