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书:断舍离
断舍离 读书笔记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1.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2.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1)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2)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3)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3.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CH1 只要了解个中奧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1.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2. 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3.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杂乱的现状。了解了断舍离,人就会发现自己在杂乱的物品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4.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1)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2)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3)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CH2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1.无法丢弃的三种人 1) 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2) 执着过去型: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3) 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2.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CH3 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1.“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眼镜可以用”->“我想要用这副眼镜。” 2.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只留下你的“好朋友”,而不是留下不熟悉的“陌生人”。 3.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扫除”分为1).收拾,2).整理,3).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4.扫除是需要顺序的。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在没有收拾,也就是在没有筛选物品——物品数量庞大,丝毫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就开始整理。结果,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恢复原貌,还是乱七八糟,没法打扫。 5.因为不擅长收纳,所以就削减物品;因为讨厌打扫,所以就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好让自己轻松一点。人是想知道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不做扫除,才利用减法思考出断舍离的。 4.具有实际价值并且仍在发挥作用的物品,其实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光靠这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留下那两成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 5.东西越多,人就越是容易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了起来,就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最后导致物品四处泛滥的状态。但如果东西很少的话,就算你再忙,再没有时间,那物品的泛滥也不会有多惊悚。说到底,如果能够认真地实施断舍离,只留下筛选后的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那么整理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儿,毕竟都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6. 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7. 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快的。 8. 光靠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到底,行动才是一切。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CH4 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1.减少物品=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2.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3.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 4. 将大中小三分类法运用到整理收纳中去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5.七、五、一的思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1)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2)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限量五成,有助于空间美观。 3) 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也就是说要最低限度地放东西。类似美术馆陈列。 4)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位。 6.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1)只需一个动作原则;2)自立(物品可以自己立起来)、自由(指选择的自由:物品的摆放方式是不是便于选择。比如:便利店里的饮料都是同一种类排一长列放着的,这样,种类和数量就能一目了然)、自在(卷起来,自在地放)法则
CH5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1.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2.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3. 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最容易理解的是,你会发现,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
后记 1.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2.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随随便便地保存、管、收纳它,而是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 3.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4.不断地重复拷问物品,也拷问自己的“断”与“舍”,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经过精挑细选筛选出的少量物品,能够各得其所,物品仿佛是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一般的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