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Ⅰ牛奶可乐经济学1
“一般而言, 生产商并没有什么动力给产品增加新功能, 除非这种功能所带来的产品价值 (也就是收益) 大于其成本。几乎所有的实例都表明, 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 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 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 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 这是第一章的第一次对经济学问题的解答,作者随后举了几个事例,在此我作一下剖析和自己的理解。 第一个事例是汽车加热器。 “1955年产双门庞蒂克,V8发动机,带收音机、加热器,手动变速,售价375美元,可议价。”这是一段汽车的广告,因为额外配置加热器,所以价格会高于普通汽车。1955年,因为大家收入很低,虽然冬天很冷,加热器是刚需,人们购买的意愿很大,但由于高价,不便于与低价车竞争,即厂商的低于成本,所以那时的厂商不会只售卖带加热器的汽车。而1961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加热器汽车的购买意愿不变,而“高价”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减小,所以厂商不再顾忌低价车的竞争,即厂商的收益大于成本,就出现了厂商只售卖带加热器的汽车的情况。 第二个事例是汽车加速器。 作者进一步引进了成本效益原则。“该原则认为,当且仅当收益不低于成本,才应采取行动。因此,只有收益(以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消费者数量来衡量)不低于成本(以增加某一功能所能吸引的额外消费者数量来衡量)的时候,才应当增设某一产品功能。”这次进行对比的是v8,6缸这两款加速器。v8加速快,但售价高,且耗油多。在石油价格上涨之前,对厂商而言,由6缸换成v8的成本是大于收益的,所以v8曾经风靡一时。然而,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v8的收益在不断上升,直至超过了它所带来的成本,因此,后来v8渐渐退出了市场,甚至出现了70年代以前美国很少见的4缸也走向大卖的情况。 第三个事例是汽车变速箱。 这个和第二个略有不同。它对比的是3档变速箱和6档变速箱这两个不同的款型。由早期的3档到后来的6档的更新换代,原因要更复杂些,其实。早在3档流行的年代,厂商就已经具备生产6档的技术水平了,而不生产的原因,以下是解释。依然从成本和收益角度来考虑,6档相对3档,价格贵,但加速性好,而且省油(这就是和第二个事例的不同所在)。随着时代发展,收入增加(对应第一事例),油价上涨(对应第二事例,但与第二例刚好相反),所以6档逐渐代替了3档的变速箱。 作者的分析方法和以往的不同,他从厂商角度看问题,厂商的收益是用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消费者数量来衡量,厂商的成本是用增加一个功能而增加的消费者数量来衡量。这种分析方法,很能解释市场更新换代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