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最早的一位贤相伊尹 》一一陈再明一一一2020、2、7
伊尹,史书上的记载非常少。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伊尹,说他″伊尹名阿衡、、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汤举任以国政。″寥寥几个字。并且开头说:″伊尹名阿衡″,也把伊伊的名字说错了,″阿衡″是官名,不是伊尹的名字。依《孙子》兵书上的说法,″伊尹名挚″,应该叫伊挚才对,尹也是官名,就像″府尹″的尹一样,是长官的意思。
由于《史记》上的″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这句话,伊尹就被说成是″负鼎俎、调五味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厨师″,尊他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师鼻祖″、″厨圣″等名头。甚至有人说,伊尹是″中原菜系的发明人″,因为他有《火候论》、《五味调和论》,这就可说把伊尹说神了,谁看过这两种论书呢?反正伊尹出身于厨师的说法,大概没有错。
伊尹的出生和厨师出身是怎么来的?从《呂氏春秋-本味》的記载来看,可以粗略地找到材料: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 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 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 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 孕,、、故命之曰伊尹。 从这一段材料来看,伊尹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他母亲是居住在伊水边的,一位采桑养蚕的奴隶。大概她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私生子,和孔丘的出生一样),就把他放在空桑之中,被一个采桑的女子发现。她把这个婴儿献给了有莘王,交给他家奴隶厨师(烰人)来抚养。伊尹懂烹饪、会做菜,就是从他的养父厨师学来的。有莘王的女儿有莘氏嫁给了商汤为妃,伊尹作为陪嫁的媵臣(厨子)也跟着去,他做出来的湯菜非常好吃,得到商汤的特别欣赏。但他又热衷研究″尧舜之道″,《孟子》说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等明君圣王的治国理政之道。所以伊尹被提拔为右相,来辅佐商汤。
商汤首先免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汤得伊尹,祓之于庙″,就是提拔他后,特别为他举行一个仪式。伊尹就以烹饪喻治国,就是把"厨艺理论″和″治国理政″相配合,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他用这个理论,说服商汤不能长作小国,说:″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也就是说,要具备各种食材和调料,才能烧出一道好味道的菜。可是,君主你的国家还小呢,还不可能都貝备这些食材和调料,如果您得到天下,当上了天子,所有的这些东西也都可以具备了。换句话说,您现在还是诸侯王,无法貝备,若当上了天子就全部可以得到了。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王朝一共传了14世,17个王,历471年。到了末代王夏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穷奢极欲、赋敛无度,又滥杀专断、朝政昏暗。而当时的商,是夏王朝的蕃属国中,最強大的一个诸候国。看到夏桀的暴政,伊尹就提出灭夏兴商的宏伟大计,最后把夏王朝灭了,开启了商朝统治中原约600年的历史。
商朝建立前后,伊尹辅佐商汤,治理国政。伊尹的治国之道,概括起来就是二"道″。第一,"烹任之道″。他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之道。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儿一样,要掌握好火候,油、盐、酱、醋调味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及,尤其是不能性急。后来,老子把这句话写入《老子》第六十章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尹就是最早的道教人物了。伊尹做了商国的右相以后,可以说整个天下,就是一个供他烹饪美食的大鼎了。″灭夏兴商″这道菜,首先是备料,也就是说要积蓄实力,创造条件。其次是洗菜下锅,先把不听话的诸候国灭掉。接着是用慢火攻一攻,来一个温水煮青蛙,先停止向夏王进贡,试探一下。结果当夏王一怒而起九夷之师来伐汤时,伊尹觉得火候还不到,还要再次进贡。到最后,夏桀调动不起九夷之师时,觉得时机成熟、火候到了,可以起锅了,于是协助商汤王立刻出兵伐夏。
笫二,"尧舜之道″。他 提出″天子不可強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故申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意思是说,做天子不能够勉強行事,必先要知道"道″的存在和″道″的意义,道这个东西,远在彼,近在己,就是要靠自己的修养。自己成就了,天子的大业就成就了。所以说审近才能知远,成己所以成人。圣人之道也就是″尧舜之道",是简约的,哪里用得到你去费力,去做许许多多的琐事呢?这一番夺取天下、治国安邦的话,说动了商汤王起兵伐夏,遂于公元前1601年,完成灭夏,建立商朝。
商王朝建立以后,伊尹帮助商汤王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规定官吏要勤勉工作,要做出显著的政绩,否则要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有可能被罚为奴隶。因此,商朝初年的政冶是比较清明的,经济也比较繁荣。商汤之后,伊尹是继续辅佐商朝的第二代王外丙、第三代王仲壬,到了第四代王,继位的就是商汤的孙子太甲。作为新君,太甲无视商汤法度,令股肱之臣伊尹伤透脑筋。如何让这位新君勤政修德,重拾商汤遗风?成为伊尹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伊尹决定将太甲安置到成汤墓地,希望这位新君能够追思成汤创立不易,从而改过自新、励精图治。
伊尹为了教育太甲,将太甲安置到成汤墓地所在的桐宫,历史上把这一件事情,叫做″伊尹放太甲″。他本人就和诸大臣联合执政,不但不篡位,而且专门为了太甲写了三篇文章,来教育太甲一定要做一个好君王。这三篇文章叫《伊训》、《肆命》和《徂后》。《伊训》是谈如何为政的道理,《肆命》是谈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徂后》是谈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太甲在桐宫三年,面对着祖父的墓,追思成汤的功业。一边学习伊尹留下的训词,一边深刻地反省自己,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了。看到太甲有了改过从善的表现之后,伊尹又瞄准火候,亲自到桐宫去迎接他,交还政权,自己仍旧当他的辅佐。太甲复位之后,励精图治、勤修德政,继承了成汤的遗风,所以商朝又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黎荣的局面。这时候,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来褒扬太甲,帮助太甲重新树立他的威望,使太甲后来真的也成了一位有为之君了,被他的后代尊称为″太宗″。
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善于调和各种关系。就像调和五味一样,还要比较精准地拿捏分寸,无过无不及,这个和掌握火候也是一个道理。伊尹是由烹饪之道而通晓治国之道的,从厨师做到了右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确是少有的智者、贤者。
-
03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9 19:22:10
-
MaybachYingzh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14 2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