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别崩!分享最近看的书

去年十月在维也纳的最后一天,早晨醒来决定临走前再去一家美术馆,于是进了 Albertina. 没有提前做功课,不知道当时在办 Albrecht Dürer 丢勒回顾展,也不知道他有多厉害,稀里糊涂进了展厅。走到这幅画跟前的时候,仿佛被一双隐形的美杜莎之眼盯上了,瞬间石化。我看了这双手好久,发现自己眼睛红了。
生平第一次因为一幅画落泪——没有壮阔的风景、没有微妙的人物表情、没有动人的故事——只有一双手,用白色高光笔和黑色墨笔在蓝色画纸上勾勒出来的「祈祷之手」。
这是丢勒为海勒祭坛创作的三联画 Heller Altarpiece (1507-1509) 所绘制的草图,中间一幅画右下角一位门徒的双手。



我在这几幅画之间跑来跑去,对比着草图(未上色)和最终画作(上色),拍了些细节:




看完立刻去博物馆商店,把板砖似的巨型展览书扛了回来。结果回来之后把它放在茶几上,只偶尔翻过几次,没好好读。
半个月前刚开始因为疫情隔离,我每天滚动刷新闻,又气又怕又着急、持续焦躁,琢磨着这样下去心态得崩,于是规定自己只能早晚看新闻,其余时间看看书和电影——快速进入另一个时空的办法。 读什么呢?首先想到的,是这双让人平静的手;于是以丢勒作品集为起点,读了一些相关书籍,读累了就看电影,半个月下来感到满足却又略微“消化不良”,是时候整理了。这篇先分享书,下一篇讲电影/纪录片。
📖
1.Albrecht Dürer 丢勒作品集 | Albertina Museum

去年九月到今年一月,维也纳 Albertina 美术馆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全的丢勒作品展,上一次是2003年,博物馆在经历了5年修缮之后开幕展。Albertina是目前收藏丢勒作品最多的美术馆,包括他最出名的几幅:兔子、祈祷之手、书封面的翅膀等等。

这本书包含策展团队写的多篇文章,从他的生平、两次威尼斯旅行、绘画技巧、自画像等多个角度来介绍他的作品,想到电影「公民凯恩」——从不同人口中去听同一个人的故事,于是他的形象一步步丰满——一个完美的4k修复过程。
这本书的前言里,Albertina 馆长说其实丢勒才是自己作品最好的策展人,他生前在自己的纽伦堡工作室里,早已把作品按照日期、类别归得整整齐齐,任何去他工作室参观的人都像在看一个展览。而现在博物馆做的,是把他散落在全球各处的作品收集起来,用清晰的逻辑展现给更多人看。
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丢勒估计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想红的艺术家了。如果那时候有 Instagram,他就是那个每天刷屏的自拍狂魔(当然也分享生活日常之类的)。然而迷就迷在、你根本不想取关,就等着看他每天演戏。为什么呢?他是最早一位在所有画上都打logo的西方画家,还因为有人伪造他的画和签名打过官司,知识产权意识相当超前。也多亏了这点,艺术史学者们在鉴定他的作品时格外容易。



除了名作,这些草图也都印出来了,比如这两幅亚当夏娃的人体比例草图,一笔一画都精确测量,有没有想到达芬奇?


丢勒巨高产,除了画和金属雕塑(他来自金匠世家)外还出版了四册书,其中有一册专门研究绘画里的人体比例
2. The Story of Art艺术的故事 | E.H. Gombrich

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1950出版的书,从史前艺术一直写到二战之后。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再版了16次,直到老先生2001年离世。它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许多艺术史学者公认的最好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书和电影屡次开始,卡在第一章或者15分钟的地方没法进行下去,直到有个契机突破了!发现完全停不下来。这就是我其中一本「卡住的书」(至今仍卡住的还有很多,比如「百年孤独」、「耶路撒冷三千年」...)。刚开始读的时候总是卡住,于是改了思路,最近几年逛完美术馆都会翻翻这本,看看老先生怎么解释这件作品、这位艺术家、这个时代,如此不按照时间轴、跳着看,不知不觉也把它翻了好多遍了。
这次翻开它的契机是丢勒。在读上面那本的时候问题越来越多:北方文艺复兴跟意大利的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对丢勒如此着迷? 他跟达芬奇的成就怎么比?
这本书12-17章都在讲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威尼斯到德国、荷兰,只读这几章当然也是不够的,于是往前推,顺便看了看为什么会有文艺复兴。具体之后专门写一篇。
「艺术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上面这本薄荷绿的口袋本手感好、纸张轻,但问题是前半本文字、后半本图片,阅读时经常得翻来翻去,不太方便(贡布里希在前言里说:“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图多,没有图我就不举例子了!”)而且巨幅画缩到小开本里,难免丢失细节;于是我买了另一个大开本👇

不仅图大,重要作品还有三折页: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米兰的这幅壁画我还没看过,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看过油画版的副本,另一个副本在比利时Tongerlo修道院的达芬奇博物馆

丢勒画的亚当和夏娃贡布里希在讲丢勒的时候拿这幅画举了例子,主要证明他把意大利艺术家对人体肌肉骨骼的新研究学到位了,因为在这之前哥特画风的人不长这样,是条状的。
油管有几个关于老先生的访谈相当精彩,配合使用风味更佳。推荐这个1995年的采访:

3. Taste 品味| Stephen Bayley

在一家美术馆书店看到的,当时纯粹被封面美到——手感极佳的布面,花朵的饱和度恰到好处,琢磨着摆在家里看看也好,于是买回来了。
伦敦设计美术馆馆长 Stephen Bayley 三十年前写的书,前言应该是2017年再版的时候加的。每次读到吐槽川普的这一段都觉得很好笑,点名批评:“为什么川普的品味这么烦人?他第一次在电视上竞选总统的时候,居然坐在一个法国路易十五风格的黄金宝座上,然而墙壁和天花板的画年代完全对不上。”


这本书从建筑、室内设计、时尚、食物和消费主义五个方面来讲品味。开篇就说:“Taste is an elusive subject, since it is both a mirror and a window.”品味是一个玄乎的概念,它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扇窗。什么的镜子?向哪儿打开的窗呢?Bayley 并没有要定义所谓好品味或坏品味,正如书的副标题“the secret meaning of things”所说,他认为品味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概念,它依附于我们的消费、创作、种种行为。我们如何装修房屋、穿衣、吃饭、怎么吃、听什么音乐,一切皆为“品味”。
当品味和流行联系起来的时候,这就更玄了。我们总说衣服过时、思想过时..这些过时的东西真的土吗?未必,它可能还会时髦起来。Bayley 拿 El Greco 的画举例(在「艺术的故事」里读到 El Greco 的一段,记得 Bayley 里也写过,所以才开小差翻起了这本书)。


ElGreco 是个活跃在十六世纪后半叶的希腊人,当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德国、荷兰欣欣向荣的时候,希腊还停留在中世纪风格:绘画、建筑、雕塑都是。这个希腊人先跑去威尼斯看了看,然后在西班牙 Toledo 定居。当地人喊他 El Greco("the Greek",西语里希腊人的意思)。
当时文艺复兴的审美已经成为主流,画家们都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标杆——空间要有透视、人的肌肉线条要清晰、颜色光线要用好。一些新的画家觉得老这么画没劲,艺术是不是已经到达顶点了?还能不能有进步空间了?于是他们想方设法从形式上突破——不规则的构图、扭曲的人体、诡异的光线等等。El Greco 就是其中一个为了搞特殊而搞特殊的“野孩子”。这幅圣经主题的「揭开第五印」,第一眼看很难想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也太现代了吧?当时被认为是“坏品味”,甚至根本不入流,万万没想到,三百年后毕加索以它为灵感创作了亚威农少女。

4. Great Thinkers 伟大的思想家| The School of Life
The School of Life 出版的伟大思想家们小传记合集,介绍了古今中外、东方西方重要的哲学家、政治家、心理学家、艺术家等等,从老子、孔子、千利修,到萨特、加缪、斯宾诺莎,到普鲁斯特、香奈儿、沃霍尔...统统讲一遍。
School of Life 由英国哲学家(男神)Alain de Botton 阿兰德波顿在2008年联合创办,如名所示,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它提供 emotional education 情感教育,旨在教大家怎么用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他认为这是现在大学最缺失的地方——为什么那么多高学历的人不快乐?心态还是那么差?跟对象老是吵架?跟领导老是撕逼?
我曾经有段 de Botton crush 时期,几乎读了他写的所有书,听了所有他上的播客,去年在伦敦终于去了 School of Life 伦敦总部,买了这本。
想起来重新翻它,也是因为在「艺术的故事」里读到了相关内容,想看看这本书是什么角度讲的。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 Andrea Palladio 帕拉第奥.


帕拉第奥被认为是西方建筑史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他除了建造教堂、宫殿这些“政府大项目”之外,还造了很多著名的乡村小别墅。他撰写的「建筑四书」可以当作建筑学的圣经了。在他之前建筑师主要服务于教会、接到的都是大项目。虽然从哥特到文艺复兴风格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 Palladio 这样的禁欲系还是首次出现。他认为建筑可以让人变得冷静、高尚、从而达到和谐/内心的平静,总而言之,建筑服务于人类,让人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展示国王的功劳、教会的富有。
跑个题,我觉得德波顿受他影响非常大。在成立了School of Life 之后,2009年,他又开启了新的项目 Living Architecture,召集了全球厉害的当代建筑师们,在英国乡村建造了8座房子。风格从浮夸到禁欲全都有,容纳10人左右,在官网预定。人生梦想之一就是住里面一个月!!!


说回这本书。还有一张讲了荷兰画家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艺术的故事」在讲到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时候,同样以这幅「倒牛奶的女仆」为例。他俩表达的观点也基本一致,说这幅画伟大之处在于提取了琐碎之美。没有画圣经故事、赞美君王或者贵族,而是画了一个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动作。
5. Monocle 最近几刊

也得看点杂志调节调节。于是把最近几期落下的 Monocle 补上!又到了一年一度预言的时刻,Monocle 这次建议大家往小城市迁移,还和往常一样推荐了好吃好玩的。又是欢乐的一期。


其中有一篇讲包装材料的印象特别深。我平时发酒的快递时最头疼的就是用大量塑料泡沫防震,最开始用气柱袋,但是有阵子经常碎酒,无奈只能换塑料泡沫,还没找到更环保的包装方法。下图这个酒瓶包装看着不错,以菌丝(mycelium)为原材料,可以替代酒瓶运输中的塑料泡沫。不知道哪儿能找到。





-
李露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2 01:29:56
-
happypistach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0 10: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