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 城市建设艺术 卡米诺·西特
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
原书名的英文直译应为 City Building According its Artistic Fundanmentals,中译版保留了英译版的书名翻译,将原书名作为副题。
我们研究精美的古代广场和壮观的古代城市平面的出发点,是找寻出它们美的因素,从而将这些因素总结为一些原则,一旦这些原则适当地为人们所理解,就能够被用来形成同样美好的效果。以此为宗旨,本书既非城市建设史又非争论性的著作。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梗概,总结应用美学的原则和丰富实践,以供从业的城市规划师遵循。
——卡米诺·西特
作者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43-1903),奥地利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画家和建筑理论家,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设计的第一人。这本《城市建设艺术》首发于1889年,1945年由芬兰裔建筑师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老沙里宁)翻译成英语,那时正逢美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单调乏味的建筑轮廓线、笔直漫长的街角、死搬僵死的方格道路网、寥若星辰的开敞空间,这些“工程师型”的城市,正中西特书中写于50年前的预言。1990年由仲德崑先生首次翻译成中文,但只以粗糙的报纸本印刷了2000册,2016年,在我国高速城市化和高强度城市扩张和改造的时期,校订后再版。值得说明的是,作者有意地采用同一比例尺去表达本书中大量城市局部的平面图,并对平面图上的关键建筑、广场、喷泉雕塑等标号,配合清晰的文字描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案例。也许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对西特来说,阐述案例的过程就是寻找艺术原则的过程,对读者来说,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设计的过程。(这在建筑书籍中是不多见的)

概 述
西特讽刺了这个数学的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竟沦为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他明确地说,单靠工程技术人员的科学知识不足以完成一座优秀城市的设计,还需要艺术家的天才。同时他由衷地表达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向往。但在这本书里,西特绝不是一位只会谈些对过去的赞扬和对现实的抱怨的批评家。同时作为技术人员和艺术家的西特,他希望能重新找到被现代人忘记的,过去那些产生如此和谐效果的构图要素,当然还有那些只会产生糟糕效果的构图要素,以获得一种艺术原则,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能更加接近古代典范。(这里的“接近”并非是对古代城市如画的没做表面模仿,而是在“典范”中发现仍然能服务于现代条件的东西,来解决实际城市建设中的美学问题)
第一章 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一个公共广场应该有其使用的实际目的,比如交通的、世俗的、宗教。-不要盲目的用雕像来“点缀”公共开敞空间。在古代的情况,大尺度的公共广场通常是空的,而雕塑则集中在一些小的广场上,并且正因它们集中在一起,才得到了更有力的表现。而现代人却以为雕塑就应该放在一个开敞空间的几何中心,这是愚蠢的,这只会导致雕像看起来更小,毫无艺术效果可言。
-关于雕像的位置选择,我们应该采用画家在绘画中所用的方法,给雕像一个中性的(相对平淡的)背景,比如靠近建筑的墙前。
第二章 中心空敞的公共广场
-关于纪念物和喷泉,它们的位置应该避开对交通的干扰,在古代它们不会出现在广场中心或者一个拱门的轴线上,而是偏爱广场的侧面或者角上。

第三章 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
-古代人会用各种方法保证建筑连续的感觉和广场的封闭性,比如广场上风车形的道路开口,借助纪念性拱门、柱子和连拱廊来一起封闭公共广场。

第四章 公共广场的形式与大小
-一个广场的形式特征一般取决于其中特别重要的建筑物,一般来说,教堂的广场是深远型的,而市政厅的广场是宽阔型的。广场的大小一般与它周边主要建筑的高度相比,最下等于建筑高度,而最大不应大于建筑高度的两倍。-有时候这两种广场会同时出现,这时要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对比效果,一大一小,一深远一宽阔。

第五章 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
-首先,人眼常常会忽略环境中细小的不规则,而习惯于把不规则的形式看得比较规则,另外,当人们观察广场上的主要建筑时,不规则的面通常都在人的身后,事实上,不规则的广场并不会让人感到不快。
- 另外,不规则的广场其实更容易用雕像和纪念物来装饰。

第六章 公共广场群
- 与上文类似,不仅建筑物决定了广场的形式,在广场群中,不同的建筑立面也决定了相应的广场的形式,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几个广场的结合是最能展示一栋纪念物建筑全部的美的方式。当然这种做法能实现的前提还是建筑物需要退后紧贴其他建筑,以及封闭的广场。

第七章 北欧公共广场的布局
前六章的实例大多数取自意大利,在这一章,作者想要通过对北欧公共广场的分析来证明在那里,是否也能找到之前总结的原则的再现。(答案是肯定的)从这本书的结构上来说,第七章也可作为前六章的总结,因为在这里作者几乎又把之前总结的艺术原则罗列了一遍,借助北欧的实例,对它们又进行了一次论证阐述,比如:
-建筑紧靠其他建筑的布局方式(北欧一些独立布置的教堂选址原因在于这里原先的墓地中心)
-没有一个古老教堂会位于广场的正中,教堂的几何中心也从未与广场的几何中心相吻合。
-教堂正面主导者深远型广场和教堂侧面主导另一个宽阔型广场。(不同建筑立面决定不同广场的形式)
-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
-保持广场连续感的道路开口原则。
-另外,作为一项发明的巴洛克风格,以其透视效果的控制和纯熟的广场布局达到了有一个城市规划艺术的高峰。(作者在这里再一次讽刺了只会画直线的现代风格)


第八章 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贫乏和平庸无奇
作者在大量实例中分析了大量古代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之后,开始了的现代城市规划的批判,批判之后,作者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改进方法,并用一个实际项目“现身说法”,展示了如何利用艺术原则来改造城市。
-作者认为问题的要害在于,在过去,室外空间的设计具有封闭性,因而能取得特定的效果,但是今天人们通常先规划出建筑基底,把留下的地盘作为街道和广场。
第九章 - 十一章
现代体系、城市规划艺术的现代限制因素、改进了的现代体系
今天,活跃在广大群众当中的艺术传统不复存在,孤立的方盒子房屋拔地而起,精确的几何规则性成为用地划分的根据,教堂和纪念物被放在基地的中心,这些做法似乎还理所当然的被视作实现城市美的唯一途径。
面对现实,作者也不是要把现代体系全部推倒,他认为在现代城市规划的矩形体系中,也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广场和街道,方法是技术人员和艺术家的分工,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折中的妥协了——“艺术家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主要街道和广场来实现他的艺术目标,余下的街道就可以以交通运输和其他实用性为目的。” 这种想法乍一听可能完全不可理喻,但好像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更何况,我们的城市中已经没什么艺术性可言了。虽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这种理念仍然没有得到什么机会来实现,但它的价值在城市更新中得到延续,并一直影响至今。

第十二章 城市规划中的艺术原则—— 一个图示
在这一章,西特对维也纳城市中的三处城市空间做了再设计,以一个纪念性风格的实例将本书的研究导向最后的结论。这里选择了其中两处做简要介绍。

G、H、J、是改造规划中要新建的建筑,通过他们将教堂与其他不相宜的环境隔开,形成一个宽82米长约114米的大广场D,并被一圈哥特式连拱廊围绕;在广场D的入口处(如c、d、e)以及角部应该用特别的设计使封闭的广场产生纪念性的效果;主要入口e应合计成拱门,在其附近f、g设置喷泉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背景来衬托K处巨大的纪念物。在其他地方,J建筑与拱门a一起形成一个衬托交通侧立面的广场E,并与广场D的入口e相接;J建筑与教堂之间的道路b和G建筑与教堂之间的道路d应该尽可能狭窄,使得教堂的两个侧立面表现出不同的外观;至于主教府邸B前的广场F,则成了展示教堂的穹窿顶的最佳观赏点。

新堡格剧院A在改造前更为不幸。广场K是无法补救的,只好在另一侧设法补救:因为剧院是对称的,于是新建一个建筑B,B可以稍稍伸入公园C,并与剧院之间的l、m处用柱廊连接,这就是广场J的由来;而在市政厅D面前,则可以通过新建建筑E、F来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的市政厅广场G,并在c、d、e、f四处布置四个角塔起到补充市政厅立面的作用;这两栋建筑不应超过维也纳典型出租房的最大高度,以便人们从广场G内部看到剧院A的远景;在市政厅两侧a、b设置凯旋门并在其顶上放置雕像使市政厅正面看起来更连续;同样可以放置雕像的位置还有c、d、e、f四个角塔前;g、h两处可以设置喷泉或永久性音乐厅工人们进行定期的音乐演出。
在这两个改造案例中,西特用一种非常肯定的“解说”,清晰的通过图纸和文字表明了改造方式和预期效果,也可以说是先有了预期的效果再通过一些方式来达到。这种清晰和笃定来自于西特常年对古代城市的观察和研究,并用事实证明其中总结的美学规律在现代仍行之有效,只是可惜现代人把这些技巧都忘却了,甚至把一些完全错误的设计方法当做金科玉律。
第十三章 结 论
最后一章,西特再次给“平庸的上一代人”敲醒警钟,也从道德上谴责了仍热衷于方块块形式的“慵懒的追随者”。他提出,在城市建设中,组织竞赛可能是一个获得更大艺术力量的途径,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再也不可能达到古代人的崇高理想。


“对古代城市的赞扬和对现代城市的鄙夷”,这种立场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很多研究说白了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或者说结果)之上的,叙述或者解释为什么。西特的这本书里,过激的词语也出现不少,但当我第二遍读到技术人员和艺术家“分工”来建设城市时,还是不免心里一顿,从这里起,说明西特要开始对现代城市展开实际攻势了。我对那个时代其实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但西特还是承认了一个大家可能不愿意谈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城市,本身是不可能像古代城市那样发展的,这个时候西特仿佛又可以和那些只会用平行尺和三角板的人和谐相处了,大家各干各的。
书名本身也产生了一些误导作用,好像在说用古代艺术原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其实的意思是,用古代艺术原则去指导一小部分城市建设(其实更偏向于城市更新和城市空间的改造),从西特最后选择的维也纳的改造实例中也能发现,西特所倡导的艺术原则应该在用武之地到底在哪里,也许西特最后的目的,只是不要让一座城市彻底地失去艺术。
最后,让我们抛开以上一切不谈,这本书里西特的观点,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最大的现实作用在于提醒行业人员对自己的反思,我们心里的对设计好坏的评价体系,到底是对是错,我们还能不能用一个开放的态度去向历史和民众学习,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建筑艺术不能给人太多试错和实验的机会。
再往后退一步讲,想错了导致设计错了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长时间的混乱中,所有大众逐渐丧失了潜意识的、文化的、历史的审美,这个警钟就是古代艺术原则至于今天的意义。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于《城市建设艺术》

-
大脸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2 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