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 vs 仪式感:一些想法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的人,很多时候会困扰于自己的生活是否过于缺少仪式感。比如同龄人喜欢的买束花在家、圣诞节时在家做节日装扮、点香薰蜡烛等等的“有仪式感”的活动,对于我而言并不能带来太多愉悦的享受,更多的可能是“养花期间需要每日照料”、“节日过后装饰们落灰打扫起来很麻烦”等烦恼。也在过去的圣诞节来临时考虑过应该尝试一下过有仪式感的生活,为此也做了各种圣诞树的功课,逛了圣诞集市等等,最后这件事还是未能实现。
现在对于实用主义与仪式感之间的平衡,我的观点是“做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喜欢且需要的选择”。比如节日装饰等会让自己联想到很繁琐的打扫工作的“仪式感”,就不要去做了;当一件生活非必需品/活动摆在自己面前,经过慎重考虑后觉得确实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且是自己真实需要而非一时冲动想要的,那就选择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选择。
列举了一些自己选择的“有仪式感”的内容:
1. 钢琴。一开始在家里的二手电子琴上自学,某次弹了架三角钢琴,发现自己即使在电子琴上练习时下意识地加重手指力度,养成的按键习惯在三角钢琴上弹出来依然很糟糕。在纠结一两个礼拜后,确定自己确实对学钢琴有兴趣、愿意在至少接下来的一两年内找老师好好学、并且希望自己能从一开始养成良好的手指习惯之后,果断决定买架钢琴。由于可预见的未来内需要经常搬家,做了大量功课后选择了一架模拟了三角钢琴触感的电钢琴。买钢琴这件事非常地不实用主义,然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后做的自己当下支付能力内最好的一个选择,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有仪式感”的一件事了吧。
2. 好的床品床垫。在柔软无比的记忆棉床垫上凑合了三年之后,实在是受不了每天腰酸背痛的生活,买了个二手的弹簧床垫。选择二手的原因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新的贵价床垫对我经常搬家的生活并不合适,相比之下二手且原价高的硬床垫是个好选择。换床垫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毕竟床是跟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物品了。花不多的钱获得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确实是值得的一个选择。床品也同理,支数高的床单带来的睡眠愉悦感非常值得。未来计划购入脖子处有支撑设计的乳胶枕头,不过由于当下家里枕头已经很多了,暂时还未下定决心。
3. 旅行时买的冰箱贴。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希望能有一些东西承载记忆,冰箱贴既便宜又有地方特色,而且一贴上就不需要额外的打理,是很合适的旅游纪念物。同理,出去玩/看展览/好吃的餐厅等等非日常生活的活动,在社交平台上记录好看的照片和心情,都是记录回忆的很好的方式。大脑无法记住所有生活中的美好,而在心血来潮翻看照片的时候,会想起曾经的经历,很有意思。
4. 拼图。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时候偶尔会看到某些画作被制成拼图出售,买回家即使不拼也可以当作纪念品,偶尔还会因此回家查这个画家的生平和其他作品,算是一个俗人接近艺术的一种方式吧。
5. 护肤。分析自己的肤质、明确自己的护肤目的和需求,进而做功课了解对应的护肤成分,最后总结出最合适的护肤品搭配和routine,并严格执行,也算是生活里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情吧。毕竟在这个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以及自己在做什么,人生要是每件事都能这样就好了。
6. 认真做饭。偶尔工作忙时随便找点吃的,生活过得非常仓促。而每顿饭都认真规划食材、选择菜谱、做出来并好好吃掉,既珍惜了自己购置的所有食材,也是“有意识地生活”的一种态度。很佩服在此基础上还注重营养搭配和饮食结构的人,这条路上我还任重道远。
7. 送朋友生日礼物。从记住日期、猜测对方的喜好与需求来挑选礼物、到送出礼物,整个都是自己对这段友情的一个“仪式感”的见证。我秉持的观点是,礼物在送出去的那一刻就完成了心意的传递和仪式感的过程,对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欢与否来处置这份礼物,可以自用,转送他人,或是捐给需要的人,只要是不浪费物品本身从原料、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一系列人力物力付出的去处,都是有意义的。
以上。希望这个列表作为“好好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越来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