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村茶农

一到夏天,西湖环绕的群山就会被笼罩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之中。沿着龙井路一路蜿蜿蜒蜒,绿树成荫,偶尔有阳光透了进来,斑驳的光点打到人的脸上。
很快就能看到龙井村的招牌。这里住着900多位村民,拥有近千亩的龙井茶园,家家户户以种茶卖茶为生。走进村里,抬眼四望,远处山间层层梯田,全是极品龙井茶树。旁边还竖着一幅石碑:西湖龙井原产地一级保护区。已经过了最忙的春季,茶农们坐在门口休息聊天,或者招揽顾客来茶庄吃饭喝茶。
茶圣陆羽曾在其《茶经》开篇云:茶者,南方嘉木也。这句话被龙井村民视若珍宝刻在路口石壁上。对于这里的人来说,这片小小的茶叶,是这方土地给予他们最好的赏赐。至少在龙井村155号茶色生香茶庄老板汪迪里眼中是这样的,在他的茶庄里,进门即可见宋朝赵抃的《重游龙井》诗:“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
他很感恩自己生在龙井长在龙井,他时常会说:相比其他地方的农民,我们的日子还是过得蛮幸福的。

杭州龙井茶共分五个核心产区: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即为人们所熟悉的狮龙云虎梅。这其中以狮峰龙井为首位,尤其是狮峰明前龙井已经成为国宴级别贺礼。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村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品尝西湖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并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狮峰龙井头牌位置,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龙井村西北面靠着狮峰山与天竺峰,这连绵的群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西北寒风的侵袭;南面为九溪,溪谷深广,直通钱塘江,春夏季的东南风易入山谷,狮峰山一带年平均温度为16.1℃,平均湿度在80%以上,降雨量1500mm左右,通风通气的地理条件为龙井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土壤由“西湖石英”岩的残破积物和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风化而成的白砂土与黄土组成,所含的微量元素特别适宜茶叶优质品质的形成,所产的茶叶含有较多的芳香油,外形精短肥壮,光滑扁削,叶身微有芽毛,色泽嫩绿,滋味柔和甘芳,清香持久。
汪师傅家就在距离“十八棵御树”不远的位置,从爷爷辈开始就以打理茶园、炒制茶叶为生,到了父亲这一代,经历集体经济时代,茶园均归村生产队所管,所产茶叶均交公。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跟绝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龙井村也开始包产到户,汪师傅的父母自此开始打理狮峰山上28亩的茶园。
生于70年代的汪师傅,跟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一开始并都希望走出村里,在城市里站稳脚跟。于是,他到外面读大学,毕业后进了电信局工作,时常出差到宁波等地,一干就是七八年。年过三十之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的生活。看着家中父母年纪渐长,自己萌生了回家继承家业的念头。“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母上山采茶干农活,也看着父亲如何炒茶,耳濡目染,对茶叶的兴趣还是蛮浓的。”而此时,社会对于龙井茶的追崇也让龙井村民感到了机遇和希望。兴趣加责任,汪师傅终于回到村里,认真做起茶叶这桩事业来。

龙井茶是一份看天吃饭的事业。每年的明前龙井是春天送给村民们的第一份礼物,几乎所有的茶人们无不抓住这一时节,期望有个好收成。清明前后,汪师傅还有家中父母妻子都齐上阵,分秒必争。“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第二天甚至要忙活到夜里十一二点,跟农民们抢收稻谷是一样道理。”
要做一份上好的龙井茶,对采摘、炒制等各个环节均有严苛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影响龙井茶最后的品质。采摘环节龙井茶以早为贵,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每年清明节前,汪师傅家就聚满了采茶女工,她们或每天或隔天就上山,用自己的手指亲自将一个又一个芽叶采摘下来。汪师傅对采摘有自己的要求,必须保证采摘下来的叶子长度在2.3cm到3cm之间,过大过小都不行。
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后,接下来便是更为重要的炒茶环节。优良的先天基因使得狮峰龙井是茶中极品,但后天的炒制工艺也至关重要。如何根据茶叶的湿度、形状,决定用什么手势、锅的温度...都能影响茶最后的品质,每一位炒茶师傅都有自己的秘诀。经验老到的炒茶师傅会凭着一双手掌的感知,在起起落落间不断调整,让茶叶达到最佳状态。汪师傅说,父亲炒茶的手艺是跟着爷爷学会的,而自己也是从小就经常观看父亲炒茶,炒茶的工艺就是这样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种技术的传承几乎都没有改变过。
汪师傅认为,炒茶是需要悟性的,对这件事情的热情和专注度决定了一个炒茶师傅手艺的高低。在他看来,相对于普洱茶等其他茶叶,龙井茶叶对炒茶师傅的细心程度要求更高。“普洱茶在采摘时就比较粗狂,炒制时放在一个大锅里不停翻炒,但龙井不一样,很娇嫩,不细心的话很容易炒坏,炒太过茶叶会碎掉,火候不到茶叶又达不到出品要求。”
龙井茶叶炒制最重要的步骤有两个,第一步是“杀青”,这一步骤的好与坏几乎决定了最后茶叶的成败。这个步骤主要是将茶叶初步炒成扁平形状,让茶叶水分挥发,炒至七八成干。杀青过程中,温度始终维持在180度,一把青叶撒下去,克数保持在150克左右。“青叶太多很容易受热不均匀,太少则会大大增加炒茶时长,一定要拿捏精准,恰到好处。”
杀青过程结束后,接下来需要将青叶起锅,摊放在竹筛中回潮,这个过程中汪师傅需要不停观察茶叶的状态,既要保证茶叶里的水分都被挥发掉,又要让茶叶回潮,其中的微妙之处只有炒茶师傅才能领会。
回潮过后,便是最后一步——辉锅。辉锅是指将回潮的茶叶加入锅中炒干,使水分小于5%,并进一步定型。“辉锅时,手接触到的温度差不多有80度,要像打太极拳一样,形成一个火球在你手里。”
汪师傅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炒茶的设备也已经大大改进了。“现在基本上都用电炉在炒,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控制温度。想当初最初跟着父亲学炒茶时,用得都是柴炉,温度很难掌控,一只手在炒茶叶的同时,另外还要随时观察柴炉的火候,火小了要往里填柴火,火大了就要加快炒的速度,否则很容易炒焦。”
当然,在当前这个讲求速度的时代,机器炒茶叶已经变得普遍。我们问汪师傅如何看待机器炒茶汪师傅出乎我们意料地表示,并不反对机器炒茶,反而觉得机器炒茶是降低了喝茶门槛,可以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以合理的价格来尝这第一口鲜。“机器炒茶有其合理的地方,能够提高效率,而且机器很精准,经过多次实验后确定下来的数据有其科学性在里面,为了最大化合理利用,我们也会引进机器炒制。”

最繁忙的春季过去后,汪师傅的辛苦并没有结束。对于他来说,又是为下一年收成开始做准备的时候了。
谷雨之后,汪师傅就着手准备新一轮的茶园维护,雇佣工人把所有茶叶都“剃头”,冒出来的叶芽都要剪掉,否则第二年的春茶长不好。“这样的修剪前前后后要进行四五次。”
除了采掉芽叶之外,进入秋季后就要开始对茶园进行施肥。为了让茶叶品质始终如一,汪师傅会把菜籽油炸出来后剩余的菜籽渣做成饼,“喂”到茶园里,让茶叶可以吸收更好更多的营养。除此之外,除虫害、翻土等工作也是茶农们的日常工作。“龙井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对于茶农来说,跟其他普通农民一样,要日复一日的干活,没有那么多的浪漫在里面。”
汪师傅说,自己喜欢每天一个人到茶园里看看茶树,有时候一个人望向远处,心里很平静。“很喜欢这样一种安静的感觉。”
当然,汪师傅也会经常跟村里其他炒茶师傅进行切磋交流,尽管炒茶需要悟性,但是技艺的提高也是在交流中逐步提高的。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村里可以炒茶的师傅越来越少了。“老一辈炒茶师傅年纪逐渐大了,年轻人又不肯吃苦,现在村里跟我同龄的炒茶师傅只有四五个,不少茶农家里都得到外面去找炒茶师傅。”
不过汪师傅并不对未来感到悲观。“手工炒茶以后会越来越珍贵吧,最终会成为一种工匠精神。”他觉得,自己能守住这份家业,便是对龙井茶最好的传承。






发于2019.7random